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在1999年提出了新假設:“‘議程融合論’(Agеndа Mеlding),對傳統理論進行了修改”[1]。在2000年傳播效果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肖和他的兩位助手又對議程融合論作了闡釋,認為“人們在使用和挑選傳播媒介及其‘議程’時是有意識,有目的的”[2]。這標志議程設置功能研究從媒體轉向社群和個體。這樣的功能轉向化解了議程設置研究的部分困境,使之更適用于新媒體環境下的公眾議程設置研究進程;但是這是一個動態且平緩的過程,短時間內“社群”和“個人”還沒有成為議程設置研究的公認重點。
早期的相關研究已證實議程容量對議題數量的限制[3]以及公共議程上的議題多樣性趨勢[4],且近年來,內容研究表明:網絡上大量受眾的討論興趣與社會重大議題相關[5],網絡輿論事件也多為負面和敏感性話題事件[6]。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議程設置更為復雜。
對于議程間的關系及狀態論斷不同學者持有差異化觀點。有學者認為,“異質的個人議程所導致的結果將是一個多元的、分散的公眾議程”或“個體議程的松散組合”[7];也有認為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與媒體雙向互動設置議程”[8],還有學者認為:“個體和社群議程是大眾媒介議程的重要補充源,大眾新媒介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同時議程設置各環節有融合趨勢[9]。”
雖然新媒體環境下第一層面議程設置功能的有效性及媒介間議程設置效果的研究不少[10],屬性議程設置的國內研究嚴重匱乏。
少量文獻對網民、傳統媒體等主題的議程設置做了定量分析,如陳旭輝和柯惠新用數據驗證其有效性[11],而大部分停留在對現象的梳理闡釋。
基于上述分析,確定以下研究方向及假設:
從微觀層面上分析個體和社群議程之間的關系,輔之相關定量的個體與社群的數據驗證過程及結果
提出假設:
Н1:個體和社群議程內容和效果存在雙向互動關系
Н1.1:個體和社群議程內容和效果存在非閉合流通關系
Н1.1.1:個體和社群議程內容和效果存在全開放擴散關系
參考文獻:
[1]Maxwell McCombs、Donald L.Shaw、David H.Weaver,Bradley J.Hamm.個人、社群和議程融合:社會分歧論(Individuals,groups,and Agenda Melding: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國際輿論研究雜志,1999(1),2-24.
[2]黃瑚,李俊.“議題融合論”:傳播理論的一個新假設[J].新聞大學,2001(02):29-32.
[3]Zhu,J.H.Issue competition and attention distraction:a zero-sum theory of agenda-setting.Journalism Quarterly,1992,69(4):825-826.
[4]McCombs,M.&Zhu,J.H.Capacity,diversity,and volatility of the publicagenda:trends from 1954 to 1994.The PublicOpinion Quarterly,1995:59(4):495-525.
[5]白寅.網絡流言傳播的動力學機制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J].2010(5):91-96.
[6][9]高憲春.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研究新進路的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1):12-20+109.
[7][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Maxwell Mc-Combs).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Set-ting the Agenda: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85.
[8][10]蔣忠波,鄧若伊.國外新媒體環境下的議程設置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0(06):39-45.
[11]陳旭輝,柯惠新.網民意見表達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議題屬性和網民社會心理的雙重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3):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