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體迅速崛起的今天,傳統主流媒體單向式的傳播方式受到了嚴峻挑戰。微信作為新的媒介發布平臺,改變了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模式和民眾交流方式,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論場。微信輿情傳播范圍廣,社會影響力巨大,如何積極引導微信輿論,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輿論生態是當下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相較于微博,論壇等其他社交類應用,微信對個人隱私是極其尊重的,信息傳播具有個人圈子的隱匿性和私密性,不易公開獲取其傳播的路徑,但微信作為觀點擴散和社群討論的平臺依然有其顯著的特征。
微信作為一種便捷的社交媒體,提供語音、圖文、文本鏈接、小視頻等形式方便用戶發布具有原創和時效性的信息。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7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在個人網絡社交應用中,微信朋友圈以87.3%的使用率高居首位。[1]根據騰訊官方發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微信日登錄用戶超9億。由此可以看出,微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已經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并已成為目前國內最重要的輿情場域。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1974年提出的“弱連接”理論,社會網絡中的深度社交與廣泛社交可以劃分為“強關系”、“弱關系”兩類。不同于微博以陌生人居多的弱關系連接,微信呈現出強弱人際關系相結合的特點。微信既有朋友圈及社交群組現實真實身份轉化的強連接,比如通過掃描二維碼,搜索微信號、手機號就可添加線下具有一定熟識度的好友,也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添加陌生人從而構成弱人際關系。
微信獲取信息來源的方式多種多樣,以朋友圈和社交群為例,信息的傳播可以在數個子網絡中呈幾何式的增長速度流動。個人朋友圈的“疊加”使信息傳播相對慢速和產生“遠播”效果。[2]這種裂變式的傳播模式助推信息的擴散,例如微信朋友圈兒童丟失消息的發布,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傳播,為失散家庭及時提供有益線索。
微信輿情傳播具有便捷、私密的特征,信息可以在不同圈子間迅速擴散,輿情的發生發展具有極大的隱匿性,大大增加了輿論引導的難度。
微信基于強關系網絡構建的信息傳播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和認同,同時也使得謠言裂變式的傳播成為可能,不實消息一經擴散,不僅大大增加辟謠難度,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在“全民麥克風”的時代,用戶對信息缺乏甄別能力是導致謠言在朋友圈和社交群組進行二次傳播的原因之一。與微博“井噴”式的外向型傳播不同,微信暗流涌動的傳播形態也使得輿情評估監管難度加大。
相對于微博全開放式的“網狀”社交關系,微信呈現出半閉合“圈子”社交關系的特點。[3]微信的“圈子”大多由熟人或半熟人構成,例如親人、好友、同事、同學等,這種基于強關系構建的半閉合網絡使得信息傳播效果更加深入,強關系群中個人意見更容易影響群體傾向,引發群體極化。同時圈內的信息傳播動員成本低,極易由線上轉為線下,使公共事件進一步演變成社會行動,給公眾安全帶來隱患。
如上所述,微信“圈子”社交帶給人們方便、快捷的用戶體驗,同時也使得輿情傳播和擴散潛藏風險,急需正面輿論引導。
微信輿論場生態復雜,顯性輿論與隱性輿論并存的傳播現狀給主流官方媒體發聲帶來嚴峻挑戰,有關部門必須加強輿論管理工作。微信運營商應加強后臺監管,嚴把準入制度,加大審核力度,嚴格把關關鍵詞搜索,從技術層面完善輿論監督的手段。微信平臺應加強自查力度,發揮平臺舉報制度的優勢,對存在虛假、詐騙、色情等負面信息的公眾號和社交群采取相應措施,并向有關執法部門報告,依法予以取締并追究法律責任。同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也要加強微信平臺的輿論監測,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實時熱點話題檢測和識別,有效防范突發事件引起的輿情風險。
在自媒體流行,網絡消息真假難辨的今天,加強主流媒體影響力,打造一批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主流媒體公眾號,發揮其在網絡輿論中的引領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傳統主流媒體借助自身權威、真實的優勢與微信互相聯動,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進行整合,加大社會輿論的覆蓋面和言論的影響力,在社會輿論上形成合力。[4]微信平臺應利用傳統主流媒體的這一優勢正面積極引導微信輿論,及時反映民眾關注的問題,對一些虛假信息進行澄清和揭露。熱門事件之所以能夠迅速在網絡引發關注、爭議,根本原因在于權威信息發布的滯后使得謠言、非理性聲音彌漫輿論場。因此,及時對輿情做出回應,減少信息不對稱是避免謠言擴散,正面引導微信輿論的重要途徑。
微信作為當下活躍度最高的社交媒體,以其龐大的用戶群,圈層區隔的傳播形態和私密的交流方式改變了網絡輿論場的生態,影響了人們日常的溝通模式。微信“圈子”傳播的隱匿性給輿論引導帶來不小難度,需要有關部門、運營商加強監管,完善輿情監測機制,同時加強與主流媒體融合,提高權威發聲的影響力,營造健康有序的微信輿論場。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
[2]王來華.微信中輿情表達和傳播特征:一個新輿論場的產生和作用[J].江淮論壇,2015(5):144-146.
[3]熊茵,趙振宇.微信輿情的傳播特征及風險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2):79-82.
[4]王超,高文舉.突發事件中微信傳播的輿論引導[J].新聞世界,2015(8):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