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廣播電視臺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互聯網時代來臨,對于時政類的新聞節目,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另外,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樣式也越來越多,如果時政類新聞節目再不加以轉型升級,那么終將失去觀眾。那么,為了保證時政類新聞節目的活性,必須要改變目前節目的內容,提高內容的樂趣性,以民生視角去解讀時政新聞內容。
時政類的新聞節目是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發揮政治優勢、突出權威性、提高公信力、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平臺。[1]但是目前面領著受眾流失的問題,那么,如何維持住目前的受眾,并且擴大受眾群體呢?增加信息容量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縣級臺媒體播報時政新聞的目的是報道當地政府的一些決策或某些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給人民群眾公開透明政治活動的同時,為一些政策的實施或者活動的開展進行鋪墊。但是就目前來說,時政類新聞的實際報道對象還是政府領導,傳播主題則是機關工作人員,實際的有效信息量,其實并不多。這也就導致了新聞枯燥無味,觀眾不愛看。那么,如何在不失時政類新聞的基本作用的同時,提高新聞的有效信息量?
在這里,提出一個方法,豐富新聞品種。也就是說,時政類新聞除了領導會議這種報道之外,還可以進行一些其他的報道,來提高有效信息量。“政治作為上層建筑中的一部分,總是與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筑中的其他部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緊密相連,要做好時政新聞節目,不可不關注與政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2]也就是說,在時政類新聞播報的時候,也可以進行經濟、民生、社會、文化、體育新聞的播報,這樣一來,涉及到的題材廣泛,內容也豐富了起來。
現如今,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之下,時政類新聞的地位本來就是比較尷尬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能夠擴大自身的新聞包含的范圍、傳播的范圍。我們必須明確,權威性以及影響力與收視率并存 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能夠兼顧到各個層面,不同的觀眾,讓自身的傳播范圍最大化。
另外,電視面臨的是多層次的復雜的受眾群體,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等都不一樣。現如今,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之下,時政類新聞的地位本來就是比較尷尬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能夠擴大自身的新聞包含的范圍、傳播的范圍。我們必須明確,權威性以及影響力與收視率并存 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能夠兼顧到各個層面,不同的觀眾,讓自身的傳播范圍最大化。
俗話說眾口難調,如果想將電視時政類新聞節目做成一檔綜合性新聞節目,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些不同層次的受眾的口味,兼顧到受眾希望、需要接收到的信息方面,增加節目容量。
受到時政類新聞內容的影響,長期以來,時政類新聞節目報道的視角都是屬于比較高大上并且官方的,這雖然正式,但是同時,也讓觀眾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雖然這是受到了節目定位的影響,使得縣級臺的電視時政類新聞節目與專門的民生類節目相比缺少了貼近性與親和性,但是時代不斷的在發展,政府的政策一再強調親民政策,民主化進程不斷在推進[3]??h級臺也必須要重視這一點,轉換視角,通過民生類的視角,解讀時政新聞內容,增強報道內容貼近性的同時,也使得報道具有一定的親和力。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民生的視角并不代表可以去替換或者模糊某種概念,我們必須保持時政類新聞的準確性以及權威性,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進行創新。
民生視角指的是記者能夠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對于時政類的新聞進行解讀。這個解讀包括發現問題、捕捉信息、發新聞三個方面。縣級臺必須要注重在時政類新聞里面尋找與民生有關的內容,進行報道,例如: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收費、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業改制、環境保護、城市拆遷、土地征用、房價走向等[4],這些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內容,是能夠引起老百姓的興趣的。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更好的利用民生視角去報道時政類的新聞,記者應該多去關注民生問題,培養自身對于民生問題的敏感度,提高自己通過民生角度去轉換時政新聞的能力。
時政類新聞因為新聞報道內容,導致整體的基調比較偏向官方,略顯枯燥無味,但是如果記者能夠從民生問題出發,使得時政報道更加貼近人民群眾,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反應老百姓實際需要的問題,那么必然能夠重新喚起老百姓對于時政類新聞的興趣,受到他們的歡迎。
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電視的時政類新聞報道,并不是簡單的對黨的政策以及政府的作為進行報道,要想要發展,必須要以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形式去做新聞,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以往的時政類新聞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可以用三個化來形容:概念化、程式化、模式化,也就是說,完全沒有新意可言,長此以往,如何能夠保證觀眾不流失呢?縣級臺必須要注意到這個問題,在節目形態這個方面努力研討,進行創新。在內容構成方面進行優化,讓老百姓能夠了解并且接受,努力提高節目對于老百姓的影響力。
對于老百姓的問題加以重視,是幫助時政類新聞提高自身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時政類新聞可以增加一些小欄目,對于老百姓的問題加以報道,引起大家的重視。對于縣級臺來說,這一點可以做的比較細致,例如車輛亂擺亂放問題進行報道,加以解釋,讓老百姓了解到這個問題存在,那么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電視上的報道是能夠幫助他們矯正這個問題的,那么在規范了城市的同時也幫助了受到這樣問題影響的人們。這也就提高了節目的影響性,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較好的形象,那么再遇到同樣的問題,老百姓就會主動找到我們進行報道,這無疑減輕了節目貼近老百姓的難度。
另外,對于一些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縣級臺應該要勇于報道,不要怕受到影響。百姓的事情沒有小事,主流媒體不進行報道,反而是網絡媒體進行了宣傳,這也是主流媒體競爭力大大下降的原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之下,時政類新聞節目完全可以有一個類似于“重拳出擊”的欄目。對于一些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以及報道,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幫助百姓解決問題。在幫百姓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對于這樣的行為,是能夠有效的提升電視臺的形象的,幫助縣級臺樹立自身的品牌效應。
總而言之,縣級臺電視時政類新聞節目轉型是一項長期切困難的工作,記者編輯等工作人員必須做好準備,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對于時政類新聞的基本作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進行結合,在宣傳黨的政策,政府的決策的同時,對于人民群眾的問題也要加以關注,消除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感。通過對時政新聞的創新路徑探究,提升縣級臺的影響力,競爭力以及傳播力。我們必須清楚,時政類新聞是主流媒體的拳頭產品,在如今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競爭力已經受到極大威脅,我們必須要努力起來,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努力將時政類新聞節目做到最好,成為主流媒體的一塊金字招牌。
[1]徐少兵.把握時代理念,創新時政新開的傳播形態[J].新聞記者,2008(4).
[2]李春華.借鑒民生新聞做法處理時政新聞[J].青年記者,2012(6).
[3]張春玲.微博環境下電視新聞的跨媒體傳播策略[J].新聞知識,2012(7).
[4]林俐.如何用“民生”的態度做新聞——兼談后性時代民生新聞的新變化[J].新聞與寫作,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