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丹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我國的文化出版事業,也一直處于快速發展和持續進步中:圖書出版數量越來越多,出版行業所創產值和利潤逐年增高,出版從業人數也逐年擴大。新聞出版總局公布的《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2013—2016年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圖書出版從業人數有6.48萬人;2014年,全國圖書出版從業人數為6.61萬人;2015年,全國圖書出版從業人員有6.7萬人。2013年至2015年,圖書出版從業人數呈現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
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凝聚力。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顯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基本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國際競爭力。
在文化強國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的出版文化事業必將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投入其中。與此同時,如何幫助出版業的編輯新人,更快、更好地實現職業化,也成為各個出版機構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本文從實踐經驗和教訓出發,關注如何妥善解決編輯成長與職業化問題,總結出一套圖書編輯成長階段論,以期有助于編輯的成長與進步。
王余光先生說過:“我們稱張元濟、王云五、陸費逵、鄒韜奮等為出版大家,是因為他們曾給予那個時代的文化,以大的好的杰出的影響,還不僅僅因為做成了了不起的文化產業而已;我們記下魯迅、巴金、胡適、茅盾、顧頡剛、徐志摩等人的出版事跡,是因為他們在出版領域的進退出入,曾為那個時代的出版,涂抹上鮮亮的文人學者色彩;我們書寫沈知方、張靜蘆、沈松泉、汪孟鄒、汪原放、伍聯德、趙家璧、張競生等人的出版故事,是因為他們自有某種出版精神氣質,叫人不由自主地為之感慨。”①吳永貴:《民國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頁。
前輩出版大家的高度,固然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但是,作為出版企業一線的生力軍,編輯的力量不容小覷。未來的出版業,同樣需要編輯們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逐漸給予時代的文化,以大的、好的、杰出的影響。
筆者認為:一名編輯人員,從實習小兵到默默無聞的普通編輯,再到完成職業化的成熟編輯,進而上升到實現品牌化的名編名策的職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因此筆者稱其為:編輯成長階段論。具體而言,第一階段學規范、學流程;第二階段學榜樣、學規律;第三階段積人脈、匯信息;第四階段用數據、用歷史;第五階段出創意、做品牌。以下分而述之。
第一階段:學規范、學流程。
何為學規范?首先,學習新聞出版的各項法律法規及其他規范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出版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標點符號用法》等。其次,學習所在單位的各項編輯出版規范及其他規范,比如崗位職責規范、生產流程規范、營銷管理規范、經營管理規范等。再次,學習使用權威工具書,比如《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辭源》《辭海》等。
何為學流程?所謂流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流程,包括圖書出版全流程,大致可以從市場調研、選題開發、項目策劃、著譯者選取與聯系、樣稿寫作或試譯、簽訂合約、定期溝通與檢查、統稿、完稿齊清定交付、三審三校、封扉設計、內文設計、用紙選取、文案寫作、核紅、出片、正式下廠印刷、制版調色、核查藍紙、手工裝訂樣書、檢查樣書、大量批裝、入庫、上市、樣書寄送、組織營銷、發行、回款、稿酬結算、本項目的后續追蹤與跟進、著譯者的延續產品開發等。狹義的流程,可以僅指從完稿開始編輯加工到圖書正式出版的過程。無論是廣義流程還是狹義流程,其間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很多的學問,并非看起來如“庖丁解牛”“唯手熟爾”那么簡單。“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編輯進入職場的第一個階段尤其重要。對于這些出版業的新人而言,最急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行業基本規范和流程,理論聯系實際,在日常工作的錘煉中打好編輯事業的堅實基礎。
第一階段一般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的學習和積累。
第二階段:學榜樣、學規律。
學榜樣就是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作為編輯成長的燈塔,指引前進的方向。榜樣的選取,既要有遠的,也要有近的。
遠距離的榜樣,是指那些與你時空距離較遠的古今中外出版史上的杰出人物。編輯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取一個或者多個人物,作為長期職業發展理想的目標榜樣。比如:英國企鵝出版集團(Penguin Books)創始人艾倫·萊恩(Allen Lane)、美國編輯家麥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等。
近距離的榜樣,是指就在身邊的出版從業者,比如同事、領導,或者即使不在身邊,但編輯本身擁有某種便于模仿和請教機會優勢接近的榜樣,比如熟識的同行前輩、同門師兄弟師姐妹等。在商務印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歷史上均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師徒制”模式,在今天的編輯培養中仍然值得提倡。即使身邊沒有這樣的制度,編輯也要在工作中找到適合的好老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學習榜樣的經驗,不僅可以促進自己業務能力的快速提升,也能為自己的職業規劃逐漸理清思路,獲得清晰的職業定位和可預見的發展路徑。
學規律就是學習客觀規律。首先是含有從業者主觀能動性參與的編輯、出版、發行、營銷、經營、管理等領域的種種規律。其次是圖書產品的規律,比如:從暢銷書總結封面設計規律、書名擬定規律、文案展現位置重要程度的規律、圖書上市后的銷售周期長度等。
第二階段一般可以在從事出版業第四年、第五年的時間內完成。
第三階段:積人脈、匯信息。
積累人脈關系幾乎是每一個渴望事業成功的人必須充分重視和積極實踐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967年,美國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用一種新的設計方法檢驗了這一理論,使得“六度人脈”理論應運而生。Stanley Milgram將其稱之為“小世界現象”。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可以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構建的“小世界”。
“偉大的微軟公司也曾宣布,他們證實了六度分割理論的真實存在。在2006年,微軟人員通過一項MSN網上消息傳遞試驗的研究表明:任何兩個人平均需要6.6個人搭橋,就能建立聯系,中間值是7個人,最多的則是29個人。”①李維文:《六度人脈》,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15頁。
基于六度分割理論產生的六度人脈關系法受到廣泛歡迎。“正如洛克菲勒曾說過的:‘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這種與人相識相處的本領。’而在好萊塢則流行一句話,‘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認識誰’。”②同①,第2頁。
六度人脈理論,同樣適用于編輯積累人脈關系網的實踐。一般來講,編輯可以通過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校際關系、師承關系、同窗關系、同事關系、客戶關系(含著譯者、媒體人、設計師、印刷廠人員等)、隨機關系等來拓展人脈,逐漸搭建和形成自己的核心業務關系圈。
其他關系都好理解,而所謂隨機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存在不確定性的關系。既然隨機關系存在不確定性、充滿未知,那么就需要編輯自己去尋找、去發現、去創造并抓住機會。諸如:參加國際國內的各大書展、學術研討活動、讀書分享會、同行的特色營銷活動,等等。
身處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編輯不僅要具備優質的人脈關系網,還需要有敏銳、迅捷的信息匯聚能力。同時,這兩者之間又是可以相互促進和提升的。
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自創了一套“情報槽”理論,他最拿手的絕活就是收集和傳遞信息。龜山太一郎表達過一種觀點:“信息從來都是從人的身上加以匯集,并對他們進行建檔。既可活用,又能引起對方的回應。就像我們將一條活魚放回到了魚槽中,我們把情報養在情報槽里,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③同①,第13頁。這一觀點說明了匯聚信息的重要性。
當然,編輯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幾乎可以囊括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事或物,比如互聯網、新媒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書店、報紙、雜志、展會、聚會、課堂等,都可以作為編輯獲取信息的媒介。這充分印證麥克盧漢著名的論斷:媒介是人的延伸。
當今社會,各種資源非常豐富,甚至有“信息過剩”的風險和危機。編輯想要從容高效地獲取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盲目,否則極有可能陷入“泥牛入海”“勞而無功”的困境。
相反,編輯在做獲取信息的工作時,要有所規劃地,配合不同時期、不同事項的特點來優化自己對于媒介的選擇與組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匯聚全部或者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是編輯修煉信息力的基礎目標,從而匯而致用。
編輯從業八至十年,應能夠很好地修煉第三階段的能力。
第四階段:用數據、用歷史。
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是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一環。例如: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宣布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手術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各62例,干預組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68~76)歲,平均(72.2±1.4)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32例,年齡(66~80)歲,平均(73.5±1.5)歲。兩組在基本資料的比較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
大數據對個人工作與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克萊·舍基宣稱:“當我們使用網絡時,最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同他人聯系的接口。”①克萊·舍基:《認知盈余》,胡泳、哈麗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8頁。“并不是我們的工具塑造了我們的行為,但是工具賦予了我們行為發生的可能。”②同①,第71頁。而淘寶網早在2011年年底就推出了自己的數據產品——淘寶指數,淘寶用戶可以通過使用淘寶指數,了解某類商品在淘寶網的購買趨勢。
從某種程度上說,數據擁有最強大的說服力。編輯要學會用數據,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才能更高效地實現圖書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
通常,可供直接查閱與參考的數據來源有北京開卷公司提供的全國零售市場、幾大網店的時時銷售數據、北京新華文化購書指南數據、出版行業年度報告、中國圖書商報、新京報等各媒體公布的暢銷榜單及其他行業數據。此外,擁有一定職權的人還可以詳細查閱本單位生產經營方面的各項年度數據、季度數據、月度數據、時時數據等。
編輯應具備在看懂這些數據的基礎上,輕松地獲取所需的數據信息支持的能力,并且能夠從中歸納、總結出一些規律、特點或者引發一定的疑問或思考。從而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將其落實到編輯工作的全部細節中去,比如:促進選題方向的清晰化、著譯者資源的優質化、虛擬目標讀者的具體化、營銷策略與方法的多元化、銷售服務的便捷化(親民化),等等。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給2015年10月出版的《微信力量》寫的序言中稱:“現在,微信擁有超過6億月活躍用戶,不斷開放的、各種各樣的接口為大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我們也看到,大家在微信上創造了大量的應用。很多政府部門、企業都通過它為用戶提供了精妙絕倫的服務。”③謝曉萍:《微信力量》,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第V頁。
從出版實踐來看,已經有不少圖書產品通過利用微信平臺創造了爆款銷售的業績。如:眾所周知的“羅輯思維”團隊,2014年6月,在讀者事先并不知道書目的情況下,在90分鐘內,銷售出8000套單價499元的圖書禮包。這份“羅輯思維圖書禮包”中包含《心外傳奇》《趣味生活簡史》《黑客與畫家》等;2015年11月,又以凱文·凱利的新書《必然》創下一天之內首印5萬冊銷售一空的紀錄。再如:2015年張藝興新書《而立·24》在做預售時,僅開放24分鐘限時搶購,卻取得了68537冊的銷售成績。
從博客、微博、微信到直播,新媒體讓編輯與作者、編輯與讀者、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上海看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榜)榜單已經成為不少一線編輯尋找潛在作者、潛在讀者的得力助手。用好大數據,往往能夠讓編輯輕松地找到那些與自己“氣息相投”的作者、作品和消費者。
編輯不僅要學會用數據,而且還要學會用歷史。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出版工作中,用歷史的方面很多,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勝枚舉。舉例來說,正是基于編輯和出版者對莎士比亞書店歷史的了解,中國市場近四五年間才誕生了至少三個不同中譯本的西爾薇婭·畢奇的《莎士比亞書店》。再如:1996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過法國皮·蓬塞納主編的《理想藏書》,1999年該社接著出版了王余光編的《中國讀者理想藏書》,這是該社對其歷史圖書產品暢銷因素延續開發的表現。而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皮·蓬塞納主編的《理想藏書》,并做了全新中文增補版,這又是基于對出版歷史的了解才做出的市場判斷。關注時時出版動態、閱讀大量國內外出版史料等都可能獲得如飲甘泉般的滋養。
作為擁有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編輯,數據也好、歷史也罷,“為我所用”是職業化的鮮明標志。
第五階段:出創意、做品牌。
當多年積累的編輯實現了以上四個階段的攻堅之后,水到渠成地要從幕后更多地走向臺前,出創意、做品牌,迎來職業發展的新境界。正如“世界上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樣”,新鮮創意在這個世界也是無處不在的。出創意,既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也要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更要有不折不撓的試錯精神。做品牌,嚴把產品質量關,不妥協、不浮躁,在時間和細節的打磨中安靜、淡然地用心做書匠,向讀者和社會交出盡可能完美的作品。
唐浩明十年磨一劍,在經歷過整理編輯《曾國藩全集》《彭玉麟全集》等的扎實積累后,著成了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實現了從編輯到學者的華麗轉身。
2006年綜合性人文社科Mook讀物《讀庫》誕生,人稱“老六”的創始人張立憲始終堅持“老老實實,把一本書做得像本書”,使得讀庫的系列產品在讀者中擁有較好的口碑。正是這種品牌性的積累,醞釀了十年后“讀小庫”的問世。
有著多年財經暢銷圖書策劃經驗的盧俊帶領“小中信”童書團隊,陸續推出了爆款圖書《瘋狂動物城》《科學跑出來》等VR概念產品,還大膽嘗試IP運營等大動作,使得“小中信”品牌在短短不足兩年的時間里迅速成為國內童書市場的佼佼者。
一般從業十五年以上的編輯,如無特殊原因,一般是會將出版作為終身職業的從業者,出創意、做品牌,成為有品牌號召力的名編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職業追求。
未來是屬于創意精英的世界。有志向的編輯,應該把自己培養成為擁有高品牌價值的文化創意精英,出創意、做品牌,充分享受出版的樂趣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吳永貴.民國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李維文.六度人脈[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3]克萊·舍基.認知盈余[M].胡泳,哈麗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謝曉萍,等.微信力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5]拉斯洛·博克.重新定義團隊:谷歌如何工作[M].宋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羅振宇.羅輯思維[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7]俞曉群.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的人和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8]皮埃爾·蓬塞納.理想藏書[M].余中先,余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