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夢蝶
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相繼問世使得人類的移動設備體驗開始進入新紀元,人類隨之進入了移動閱讀新時代。在傳統出版行業整體式微的背景下,童書出版也繞不開向數字出版轉型這個話題。童書APP作為兒童電子書第三階段的產物[1],為兒童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借以童書APP開啟他們的閱讀之旅,但目前國內關于童書APP的研究較少。本文將采用個案研究法,擬對熱門童書APP——寶貝童話的進行調查研究,總結該童書APP發展的成功經驗,以期為構建更優質的童書APP提供參考。
相較于大眾移動閱讀APP的蓬勃發展,我國童書APP則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發展仍相對落后。通過分析研究發現,童書APP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由于技術的限制和版權開發等一系列的問題,目前童書APP內容資源十分稀少。一般童書APP的存書量在幾百本左右,這與傳統童書的書量相距甚遠。與此同時,目前童書APP大多提供了相似的詞匯量和基本的多媒體功能的童書,而內容質量卻因公司的不同而參差不齊。馬瑞潔曾指出故事類童書并不適合數字化,認為科普類、知識類、能力訓練類圖書更有可能成為數字化童書的重要領地[2]。而現實卻是故事圖書大行其道,科普類、知識類、能力訓練類等圖書較少,只有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或出版社推出的APP才包含各類圖書。童書APP中無論是圖書的數量還是種類都十分稀少,這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的各種閱讀需求。
童書APP借助音畫技術、AR技術及彩色屏幕等硬件環境,通過交互實現基礎的動作表現和高級的物理引擎動作表現,使得圖書在視聽上更具有沖擊力和感染力,讓故事更加生動飽滿[3]。童書APP的互動性不斷增強,其與電影、電子游戲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童書APP中,兒童不再面對靜態的文字和圖畫,而是面對更為新奇的聲音與動畫。不少童書APP中還嵌入了一些小游戲來增強趣味性,如連連看、消消樂、涂色等適合兒童操作的小游戲。這使得兒童娛樂化閱讀傾向更加明顯。
圖書的數字化,并非只是紙質書的電子版,而是在新技術下的內容再加工。童書更應該重視再創作,增強其交互性。雖有部分童書APP實現了真正的交互性設計,但大多數APP都停留在簡單的互動層面上,僅僅通過簡單的點擊、滑動完成閱讀的開始、翻頁或退出等功能。APP雖配有音頻、視頻,但更多的是以文字與圖片為主。對于兒童這種特殊閱讀群體來說,他們的閱讀體驗并未得到優化。童書APP基本尚未實現與數字圖書、與他人的雙互動。而APP具有的非線性閱讀優勢也尚未在當下童書APP中得以體現。
現在童書APP數量繁多,質量參差不齊,還未形成如掌閱、QQ閱讀等品牌APP,影響力十分微小。據ASO114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童書APP無論是在安卓市場還是IOS市場的權重都不高,童書APP在IOS市場免費教育類排名最高的為19名,在安卓市場閱讀類排名最高的為112名。童書APP宣傳營銷力度不足,推廣范圍面過窄、對讀者吸引力不夠及讀者黏性不高,以致最終效果不佳。
寶貝童話是騰訊傾力打造的兒童類閱讀APP,于2013年正式推出,支持IOS、Android雙平臺。截至2017年6月,寶貝童話和旗下另一款有聲閱讀APP——寶貝聽聽一共有2300萬用戶,其在安卓平臺的下載量已突破1800萬,是同類APP中下載量最多的一款。因此選取寶貝童話作為分析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發現,寶貝童話主要具有內容和平臺兩方面的優勢。
寶貝童話專注兒童啟蒙教育,以求在兒童早期教育中發揮關鍵作用。寶貝童話在內容研發上做到了引導式、娛教式、自助式以及激勵式閱讀。
1.引導式閱讀。寶貝童話實施的是分齡閱讀,主要分為0~3歲、3~4歲、4~5歲、5~6歲以及6歲以上。APP給不同的年齡的兒童提供適于他們認知能力的圖書內容,圖書篇幅也根據年齡分類不同有所增減,逐步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以保證兒童對閱讀的興趣。現有圖書主要包含趣味閱讀、健康自護、生活認知、文明禮儀等。其在內容建設上,不僅考慮了圖書的文學價值,也考慮了兒童的讀寫能力、動手能力等,并試圖構建兒童的語言表達體系,以此增強兒童認知能力,對兒童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如安全意識、文明禮儀的培養。而且其界面板塊并沒有局限于傳統的圖書分類,而采取的是專區式分類,如迪士尼專區、益智樂園等,這樣的設置更符合兒童跳躍的思維模式,兒童操作起來也更輕松簡單。
2.娛教式閱讀。寶貝童話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童書閱讀資源、教育資源以及娛樂資源,如繪本故事、英語、兒歌游戲、動畫視頻等,其的交互式設計使得兒童閱讀更傾向游戲化、娛樂化。兒童可以激活APP內的動畫或音樂,興致勃勃地享受操作的樂趣。寶貝童話采取探索式、場景式的娛樂學習方法,除了簡單的開始、翻頁等功能,APP中還增加了大量的小讀者互動小游戲,以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如涂色、拼圖、算術等。故事相關活動以各種娛樂方式出現在應用中,兒童通過點擊屏幕上的特定區域來進行閱讀,這使兒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故事的敘事,使得兒童收獲更強的閱讀體驗。如寶貝童話引進的風靡美國的雙語啟蒙雜志——《蟲寶寶》,其每冊中都包含了童謠兒歌、趣味故事以及肢體動作游戲,同時配有中英雙語發音,寓教于樂,讓兒童在游戲中掌握知識。
3.自助式閱讀。親子閱讀是兒童傳統閱讀的主要方式。而寶貝童話提供的資源可以在某種程度取代紙書,還能部分代替成年人的指導。兒童在APP里獲得了更多的主導權,而家長則轉變為兒童閱讀行為的規范者[4]。寶貝童話中,動畫占據了不少的內容,而且每本書都有專業配音。動畫的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易懂,聲音的配備可以解決兒童不識字的問題,這使得兒童可以不需要家長的陪伴,獨立完成閱讀。兒童在學會使用APP后,可以根據其強大的功能解決在閱讀時遇到的困難,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點擊電子朗讀。這可促使兒童逐步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4.激勵式閱讀。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求,都渴望鼓勵和贊賞。寶貝童話設置了一只名為袋鼠跳跳的卡通形象,閱讀之前、閱讀結束之后都會出現,給予小讀者陪伴與鼓勵。如每閱讀完一本書,屏幕上就會出現豎起大拇指的袋鼠跳跳,旁邊還配有“你真棒,又讀完了一本書”的文字。這種實時性的鼓勵,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兒童的閱讀信心,以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此外,其還設置了成就體系,可以時時記錄孩子的讀書成果,隨著讀書量的積累會達成不同的成就。在閱讀過程中,給兒童及時的正面反饋,以幫助兒童樹立閱讀信心。
寶貝童話依靠騰訊這棵大樹,寶貝童話APP具有先天的內容資源優勢,并且在延續騰訊文學較為成熟的營銷推廣模式基礎上,摸索出適于自身發展的營銷推廣模式。
1.內容資源。寶貝童話現有繪本四千余冊,在同類APP中處于領先地位。首先,在版權問題上,騰訊這一品牌就可以為其帶來優先權。目前,寶貝童話APP已占有大量國內外優質正版童書,包括迪士尼系列童話、曹文軒作品集等經典作品,以及外研社原版英文教材和當下熱門動畫資源。其次,騰訊自己也在生產數字圖書資源,其將圖書內容掃描成PDF展示到平臺上。騰訊自主開發了一款專利引擎,可以直接將數字內容動態化。這使得童書數字化過程簡單化,保證了內容的生產速度。目前寶貝童話每周更新內容,保證了內容資源的及時擴充。
2.營銷推廣。基于騰訊龐大的用戶群體,寶貝童話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其作為騰訊大家庭的一分子,除了可以與騰訊動漫、騰訊文學等騰訊其他產品線共享內容資源,還可從其他產品線引流用戶,并借助騰訊平臺,舉辦了一系列的宣傳推廣活動。寶貝童話在騰訊視頻設有專欄,會定期更新相關活動、童謠或視頻。除此之外,寶貝童話還通過新興媒體來進行宣傳推廣。其設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通過這些新興平臺來為用戶精準推送閱讀資訊和活動信息,與用戶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這無疑增強了APP的用戶黏度。
基于對寶貝童話的分析發現,童書APP應從內容生產、用戶體驗、宣傳營銷等方面出發,來構建更優質的童書APP,以促少兒數字出版市場實現跳躍式發展。
內容是童書APP閱讀服務的核心,受技術、版權、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童書APP可供下載閱讀的內容太少,資源不足成為制約優質童書APP建設的瓶頸。咿啦看書、騰訊兒童開放平臺都推出了專門的童書制作平臺,內容商們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方便快捷的制作帶有強大交互功能且高品質的數字童書。童書APP應擴充現有圖書以及其他資源,豐富閱讀內容。圖書種類不要局限于故事類,收錄一些契合兒童認知需求的科普類、能力訓練類等圖書。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不同需求,做到兒童有什么樣的認知發展水平,就有什么類型的圖書出現,做好兒童的閱讀指引。
娛樂具有激發孩子興趣的魔力,也存在讓孩子沉溺的可能。現有的童書APP一些互動性太弱,另一些娛樂性過強,都無法實現與兒童的良性互動,無法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因此,童書APP既要保證趣味性又不能掩蓋其本質功能。一方面,不僅僅要做到將書本數字化,還應將書本分解進行再創造,加強交互設計,能讓兒童獨立操作。人作為社群性物種,希望獲得認同和歸屬[5],兒童也不例外。因此,童書APP還可開發分享、語音評論等功能,與他人共同探討和分享閱讀體驗。另一方面,童書APP要為認知或閱讀提供腳手架功能,做到寓教于樂。如寶貝童話中快樂英語的游戲是根據學習內容而設置,通過游戲使兒童實現重復記憶,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護眼模式、個性化推薦也不失為增強用戶體驗的好方法。
兒童作為數字土著,他們對新媒體有著天然的親切感,童書APP宣傳方式應更為多樣、更加具體、更有針對性。要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多維度宣傳。線上的宣傳主要以獲取關注為主,活躍度越高越好;線下的活動也要配合線上的宣傳同時進行,不能顧此失彼。除了校園等優勢渠道,還可以借助各大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等新興力量進行營銷推廣。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是現今最常用的推廣方法,要善于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營銷。同時可建立粉絲群、讀者俱樂部等,增強用戶黏性,以擴大影響力。
整個少兒數字出版一直都存在著極大的爭議——是否要讓兒童使用數字閱讀產品,童書APP更是深陷其中。一方面,學界認為數字閱讀產品可能會影響到兒童的視力、文字解碼能力。另一方面,有學者指出數字閱讀產品相較于紙質書功能更強大、效用更強。而數字土著們的閱讀方式已然受到影響。我們何不去擁抱這個時代?去創造更適合、更優質的童書APP,讓兒童能夠更健康、更有效地去使用數字產品。
【參考文獻】
[1]袁玉立,黃孝章.APP童書面面觀[J].中國傳媒科技,2013(18):86-87.
[2]馬瑞潔.“互聯網+”童書出版——童書出版數字化芻議[J].編輯學刊,2015(9):15-18.
[3]杜都.少兒出版社如何掘金數字出版[J].出版廣角,2016(10):17-19.
[4]許瑩.數字環境下的閱讀教育新模式——學前兒童電子書應用帶來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4(10):29-35.
[5]陳鵬.圖書館移動閱讀APP建設探討——以掌閱iReader為研究分析對象[J].新世紀圖館,2015(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