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卓
區域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由眾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綜合性經濟科學。自從1997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正式將區域經濟學列入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目錄,區域經濟學無論從學科建設還是課程教學等方面都獲得了迅猛發展,特別是其獨有的應用性、綜合性、交叉性、與現實經濟社會聯系的緊密性以及解決區域經濟問題的前瞻性等都越來越被學術界和教育界所認可與推崇。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與區際空間分工的細化,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呈現出新的難點與挑戰,為此相繼出臺了“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政策以及切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三大戰略。新時期這些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經濟關系以及區域經濟政策演變方面所呈現出的新變化與新特點,客觀上對我國高等學校區域經濟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與時俱進的豐富教學內容、如何創新開拓實用性教學手段、如何理論聯系實際的變革教學方法已逐漸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學法以來,許多人文社科領域課程的教學逐漸與該方法結合并獲得了廣大教師與學生的一致認可。區域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區域經濟活動自組織和區際經濟聯系以及與此相關的區域決策的科學,早已將案例教學法作為其課程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被廣泛應用。
而“案例再現法”就是對區域經濟學傳統案例教學法的改革與完善,它是將文學理論界經典的“人物再現法”理論引入案例教學后形成的新的教學方法。所謂“人物再現法”,是指在文學作品中“讓同一個人物在不同作品中連續出現,每出現一次就展示出其性格的一個側面,最后將所有作品相關情節連貫起來,就能看出人物思想成長的軌跡,進而展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有血有肉的全部人物性格”,這種方法有利于加深讀者對文學作品人物的深度認知。同樣道理,在經濟學傳統的案例教學法中引入“人物再現法”原理后,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案例不再是被“一次性”使用的工具,而是根據每節課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取同一案例的不同方面進行深入解析,一學期結束后將該案例所有的分析側面進行匯總和提煉,從而讓學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該案例發展的來龍去脈以及案例中區域經濟學教學的所有重點。
自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法被引入中國以來,在眾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實踐推動下,案例教學法已逐漸形成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操作程序與實施步驟。事實證明案例教學法要比講授式教學更能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聽課的興趣,產生更好的教學共鳴。但是傳統的案例教學也存在一些明顯缺陷,比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不能將案例進行準確分類,致使一些典型案例雖然極具綜合性與動態性優勢,極其適合多角度的長期關注以及深入持久的分析研究,卻由于教師在案例教學時不愿反復提及同樣的案例,導致案例運用不夠充分,案例分析不夠全面,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有效案例的極大浪費。而案例再現教學法剛好能夠彌補這一漏洞,盡管表面上呈現出同一案例被不斷重復提及,但實際上由于每次教學分析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它反而能促使學生更深、更廣地加深對案例的思考。
隨著“教—學—研”一體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無縫鏈接趨勢的發展,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已逐漸成為國內眾多高校教學改革嘗試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關注社會焦點的敏銳度以及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已成為很多高校衡量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而區域經濟學案例再現教學法的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系統理解書本理論的內涵及教學體系的關聯,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較長時間持續關注和研究某一特定的區域經濟問題,這對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未來的學術科研意識都極為重要,因此可以說“案例再現法”是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區域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一項極為必要的嘗試。
一方面,要選擇合適的授課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在實施“案例再現教學法”之前,必須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而選擇合適的區域經濟學授課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區域經濟學是一門典型的新興的、應用型交叉學科,站在不同專業背景角度編撰的區域經濟學教材都各具特色,表現為在研究重點和研究內容方面差異較大,為此必須在授課前根據聽課學生的專業及其課程培養方案的設置選擇更適合學生學習的一本主體上課教材,同時教師在備課時應多參考不同種類的其他教材作為授課補充,這樣才能確保區域經濟學課程在理論教學方面做到全面且深入。
另一方面,要精心選擇和編纂教學案例資料庫。案例是區域經濟學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案例的數量、類型、特點、內容以及教師講解案例的時機、方法、側重點等都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的效果。案例選擇應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針對性、動態性與綜合性的特點,而教學案例系列的形成更需要教師依據教學目的的要求,逐步搜集、篩選、補充并最終形成擁有足夠數量及較高質量案例的資料庫。
一般來說案例可籠統地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短小精悍、特點突出但足以說明問題的案例,另一類是綜合性較強或動態變化特征明顯的案例。前者適合普通案例教學使用,后者則非常適合“案例再現法”教學使用,比如農村扶貧開發案例就非常適合進行案例再現教學法的實踐。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一直致力于農村反貧困的治理,貧困人口的數量已從70年代末的2.5億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這期間中國農村反貧困治理的歷程經歷了體制改革推動扶貧的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的階段、八七扶貧攻堅階段、鞏固成果綜合開發階段以及如今的精準扶貧決戰貧困階段,最新的十九大報告還特別強調,“十三五”期間農村脫貧攻堅的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顯然農村扶貧開發的案例集聚綜合性、現實性和動態變化性特征,且與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如區域分類、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區域經濟活動自組織、區域政策與區域治理等都可以結合此案例進行理論教學。此外,國家區域經濟政策演變的案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案例等都屬于這一類現實性突出、綜合性較強,且適合從不同側面進行案例再現分析與研究的典型案例。因此,教師在編制案例資料庫時要有意識地將這一類案例單獨歸類,專門用于案例再現法教學的使用。
一方面,在確定合適的區域經濟學教材之后,要明確這學期的教學計劃與教學重點,將具體的教學學時分配進行統籌規劃,尤其針對那些需要重點講解和實施“案例再現法”教學的章節要空出更多的教學時間,確保案例教學法在前期準備階段、中期討論階段以及后期的案例總結階段都能一氣呵成,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要將精心選擇的用于案例再現教學法的案例內容依照具體授課章節進行細分,比如,將農村扶貧案例運用于區域經濟學案例再現教學法時,可將這一案例涉及的內容與區域經濟學課堂教學的具體理論進度掛鉤,分層次逐步推進,并深入介紹與講解。
如在介紹區域的內涵與分類時,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一案例中的農村貧困地區的定義及扶貧標準演變情況進行討論,同時可結合布代維爾區域分類法對我國農村貧困片區的同質性特征進行分析;在介紹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與條件時,可以選擇農村扶貧案例中的另一個側面,即:組織學生討論農村貧困的形成原因以及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等;而在介紹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產業結構優化時,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對農村扶貧案例中扶貧開發的產業選擇與產業結構優化步驟進行探討;當然在學習區域經濟政策的相關理論時,更能夠結合農村扶貧案例進行分析,可選擇我國農村反貧困治理的相關政策及戰略演變的歷程進行案例教學,組織學生討論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目標以及系統梳理農村反貧困治理的政策類型等。
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的最終結果都是為了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調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經濟問題的興趣,同時具備初級的學術科研能力,進而獨立完成之后的科學研究過程。
因此,在一學期教學任務結束后,首先必須對本學期所有的理論體系與案例再現法的特定案例進行總結與概括,通過梳理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一個清晰的學習脈絡并明確該課程的教學重點,與此同時必須對本學期運用案例再現教學法的特定案例進行系統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透徹的、較為全面的案例認知并充分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
其次,可針對學生在特定案例分析前的興趣指向與案例分析中的發言表現將學生分類,如有的學生對農村扶貧問題有研究意向,有的學生對小城鎮建設問題持續關注,而有的學生對城市群問題感興趣,都可以將他們進行大致分類,鼓勵對同一問題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后加強交流,甚至組成團隊進行社會調查,并申報相關科研課題,引導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下將這些關注主題變為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的選題;
最后,有必要系統地傳授學生相關的學術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資料的搜集、社會調研的方法與方向、論文綜述的技巧、數據資料的處理、學術論文寫作的規范與要求等。主要目的是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后的科研,幫助學生養成科研習慣并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為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或進一步升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奠定良好的寫作基礎與科研根基。
第一,要注重理論教學與案例再現法的有機結合。區域經濟學案例再現教學法的實施,離不開全面的課程理論教學。一般來說,案例再現教學前的理論介紹,應突出理論教學的重點,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明確接下來案例分析的側重面。而案例再現教學結束后的理論總結尤為重要,它能將學生對案例分析的結論重新與之前的理論教學重點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課程理論的認知,并激發其進一步關注案例進展的興趣。
第二,要注重將一般案例與案例再現教學法的特定案例相結合。案例再現教學法是對傳統案例教學法的改革與完善,但絕對不是對它的否定與忽視。因此,在實際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注重案例的豐富化、多樣化與功用化,將傳統案例教學與案例再現教學法相結合,使一般案例與特定案例相結合,個別案例與經典案例相結合,既有及時分析能得出結論的案例,又有需要持續關注慢慢解析的案例,進而豐富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第三,在運用案例再現教學法時,可同時并行幾個案例進行分析供學生選擇。案例再現教學法的精髓就在于對案例不同側面的持續關注,由于案例分析持續時間較長,因此有必要照顧學生的研究興趣,只有選擇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且能夠運用案例再現法教學的案例才是上乘案例。因此建議在案例再現法教學開始前,由教師列出并行的幾個案例供學生選擇,將對同一個案例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歸類,進而在之后的案例再現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持續地去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經濟社會問題,這也能為學生未來搞好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