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的儺戲主要是以雙峰鄉胖土地村杜家班儺戲為主,迄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杜南樓是第七代傳承人,杜南樓對于南部儺戲的發展和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針對以前的傳統臉譜繪畫、唱腔流派的設計以及舞蹈步伐造型等進行了大量的創新,能使有些劇目很好地進行傳播和演出。2009年7月,南部儺戲被確定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得到政府和各界的支持。南部儺戲主要分布于升鐘、楠木、大坪、大橋一帶,主要特點有獨特的唱腔、音樂曲牌、鑼鼓和不同性格的角色,深受群眾喜愛,并享譽海內外,堪稱“嘉陵奇葩——川北戲劇的活化石”。
佩戴面具是每一位儺戲演員在表演時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當然,儺戲的面具有些雕刻非常精細,用的色彩比較鮮艷,且有比較夸張的藝術手法。在人物造型上,雙峰儺戲面具包括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將帥面具、動物面具、正神面具、兇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七大類。
要想很好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部儺戲,可以依靠互聯網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主體內容豐富性、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傳播對象的定位性和傳播效果的互動性。本文從以上四個角度分別加以論述,使其在“互聯網+”背景下能夠更好進行傳播。
南部儺戲具有獨特的唱腔,其唱腔的方式比較獨特,在唱腔的過程中,時刻伴有一定的音樂和鑼鼓聲,這些音樂的節奏和韻律首先讓其傳播具有一定的空間。在民間的傳播過程中,主要音樂種類和曲調有婚、喪、嫁、娶等。每一種曲調的傳播內容在互聯網傳播上可能具備一定的局限性。四種曲調中,嫁的這種音樂韻律能夠很好地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也能很好地與當地民間文化融合,進行有效地傳播與推廣。
南部儺戲演員在表演的時候,都需要佩戴面具,而這個面具的制作過程比較簡單但又精細。如:儺戲面具的材料一般為丁木和白楊。制作流程為:裁林,將一顆40厘米左右場的圓木進行截取;然后對半剖開,也就是常說的把它一分為二;把兩個對半分的圓木進行剝皮;挖出一個布面,剝皮一面的圓木選擇中間的位置進行彈墨線,然后以此為基準,主要面具的鼻子、頭盔、嘴巴、耳朵等基礎線,根據這些標出來的線條進行基本的雕刻;對雕刻出來的面具,我們稱之為白面,進行基本的打磨、上色等,基本完成面具的色彩工作;最后完成裝飾物的安裝等。經過上面所有的工序以后,儺戲面具基本上就制作成功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部儺戲的面具,也有后來的紙質面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繼承。這些制作的過程,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表現了民間藝人的工匠精神。
2015年5月,南部縣新編儺戲《錢迷心》應邀在陜西省漢中市參加陜川甘渝晉公共文化服務大聯動南充、廣安專場演出。這部新編儺戲最大的特點是表現形式新穎,不僅吸收了杜家班儺戲的精華,而且加入川劇變臉、吐火、提燈影等絕活,增強了演出效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劇目演出的時間是10分鐘,主要講述了北宋年間宛平縣令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最后被捉拿的故事。整個故事情節比較豐富,讓人覺得有點觀看“話劇”表演的形式,可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儺戲的伴奏樂器,一般都是戲劇鑼鼓、嗩吶、二胡等。“耍壇”演出的燈戲,據杜南樓生前介紹,最早的“唱燈”是坐唱形式,不化妝,用一把胡琴伴奏,先是一人坐唱,后來增加到二到三人,再發展到燈戲,戲中的主角叫“燈官”,主要表演審案一類的戲。杜氏儺戲最初的燈戲劇目,有《張公道討口》和《包公審城隍》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部儺戲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探索屬于自己的演出形式,也更加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劇目表演形式,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值得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考和深思的。
通過南部儺戲的音樂韻律具備獨特性、面具制作的精湛性和表演形式的多樣化等三個方面的內容來說,都能很好地將傳播類型中的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人內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豐富起來,并更好地服務于互聯網的傳播內容,摒棄之前傳統的傳播方式,讓這種傳播內容的實質性更加真實和有效。
人們都知道傳播途徑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不一樣的傳播內容都會選擇不一樣的傳播途徑,而傳播途徑中的媒介就顯得比較重要。其媒介可以分為“熱媒介”和“冷媒介”。關于“熱媒介”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接收者不需要動員更多的感官和聯想活動就能夠理解,它本身是“熱”的,人們在進行信息處理之際不必進行“熱身運動”,而“冷媒介”則相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南部儺戲的傳播途徑兩者都可以進行選擇,可以更好地選擇不一樣的媒介方式進行有效地傳播。當然,可以選擇媒介工具有廣播、報紙、電視和互聯網等媒介方式。只不過,互聯網的傳播途徑遠要比其他媒介方式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南部儺戲要尋求一條發展之路,注定要選擇互聯網。如果要很好地傳播南部儺戲,還要考慮以下四種傳播和傳承方式:家庭傳承方式、學校教育方式,旅游開發的方式和數字化保護方式。
一般情況下,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只傳男不傳女,只傳本家族成員,不傳外族成員。這種家庭傳承的觀念要改變,并且要適當傳承更多人,讓更多的人學習到南部儺戲的精髓。如南部儺戲傳承人蒲七五,升鐘鎮小學的音樂教師,杜南樓的關門弟子。2004年,蒲七五拜杜南樓為師,杜南樓打破“傳內不傳外”的家族傳統,破例收其為關門弟子。蒲七五編寫了一套供小學3~6年級使用的校本教材《川北古儺》,把儺戲表演藝術引進了小學課堂。遺憾的是,蒲七五并未成為公認的儺戲傳承人,由于其學習時間有限,并未完全掌握儺戲的要領。作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責任和義務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而不是在自己這代手里消失,所要要改變這種傳承方式。
不管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可以適當地開設相關的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南部儺戲為了繼承和發揚這門民間藝術,讓此門手藝的關門弟子蒲七五在小學進行授課,讓更多的人學習和領會這門民間藝術的精髓。與此同時,還要與高校合作,建立更加廣闊的學習和傳播平臺,不僅讓中國人了解南部儺戲,還要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也了解此門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許多地方都可以借助當地的旅游資源來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部儺戲剛好臨近閬中古城,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南部儺戲完全可以開發旅游景區,采用舞臺的形式進行演出。而演出的主要人員可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傳承人,充分利用下班的時間,即可以為傳承人帶來收益,還能很好地達到宣傳效果。如湖南省《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和《魅力湘西》;甘肅省《大夢敦煌》;云南省《云南印象》等。
杜家班儺戲將說、唱、跳、演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可視性。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屬于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服裝、道具、表演者的肢體語言等來表達一種形態美、形式美、色彩美、韻律美、動態美、意境美。對于保護來說,可以進行相對應的視頻拍攝和制作,對于聲音方面可以進行一定的錄制工作,以便有更多的原始資料和素材,供后人參考和研究,這些資料不只是拍攝和制作好就存檔,而是要建立相應的播放渠道,最佳的方式就是建立互聯網的傳播平臺,讓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在傳播途徑多樣化中的四種傳承方式,可以很好地宣傳和傳承南部儺戲,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只有充分利用這些方式,南部儺戲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即便是同一個傳播者,運用同一種方法傳達同一內容的信息,在不同的對象哪里引起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南部儺戲的傳播對象相對其他傳統戲劇、地方曲藝來說,它的受眾面確實非常窄。南部儺戲以前就有儺壇戲和儺陽戲兩大種類,在封建社會主要表現祭祀、驅鬼等。有些南部儺戲的面具也不適應于現在許多場合,可能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甚至是可怕的。但這種民間文化的夸張性,表現了當地民眾不懼怕、積極向上生活的狀態。要想更好地定位好傳播對象,就必須挖掘更多吸引年輕人目光的劇目。即可以更多地選擇年輕人喜歡的平臺,如抖音APP、虎牙直播、好看視頻、斗魚、嗶哩嗶哩、熊貓直播、花椒直播等,還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朋友圈等發揮相應的互聯網傳播對象定位的優勢平臺。這些都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也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互聯網比傳統傳播媒介的優勢在于傳播出去的內容,可以及時地收到反饋信息,這些是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南部儺戲在互聯網平臺上有選擇性地傳播時,都能收到不一樣的傳播效果,這種效果的反饋也能讓傳播內容更加優化和有選擇性,以便更好地進行傳播。現在,普遍流行的彈幕、點贊和評論等互聯網的新形式已經為傳播效果的好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這些方式只會讓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和精彩。否則的話,傳播的內容就會簡單地走形式,不會跟上時代的腳步,注定要被淘汰。作為南部儺戲的傳承人既要看到傳播的內容要與時俱進,還要想到的傳播方式的轉變,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互聯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內容的傳播、傳承和發揚都需要借助互聯網才能把傳播的渠道拓展開來,不僅需要傳播內容和方式轉變,更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去關注,這樣才能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