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社《保定晚報》編輯部,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如何順應其發展,是每一個傳統媒體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報道途徑更加多元,新聞報道速度更加及時,新聞報道內容更加寬泛。那么,傳統媒體如何適應,如何學習、融合新媒體,如何挖掘和把握不同類型的新聞題材,使其為受眾所喜愛,是所有新聞人關注的點。當前,黨報黨刊紛紛進駐新媒體平臺,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新媒體矩陣,提升新媒體時代下編輯記者的能力素質刻不容緩。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工作中的經驗與體會,談一談編輯記者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思維,不斷融合、不斷創新、不斷變化,更好地挖掘新聞題材,完成采編工作。
當今時代的編輯記者,應當用發展、融合的眼光看待新媒體。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讓接收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媒體,應當依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并進行發展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目前,新聞的發展離不開新媒體,線上與線下相互配合,內容與形式相互支撐,才能夠共同推進并增強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保定晚報》“微保定”版面設置多年,充分受到當地讀者的肯定,正是因為依托新媒體平臺,積極捕捉當前網絡輿論熱點話題,精選網民的呼聲、讀者的心聲反饋到報道中,不斷為讀者帶來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報道。筆者有幸從該版面設置之初便開始擔任該版面的責任編輯,負責采編工作。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編輯記者,應當要不斷對讀者的需求進行分析,抓住讀者的關注點,尤其對社會熱點事件要進行深入挖掘。不過,首先應當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應注意揚長避短,發揮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群眾參與度高等優點的同時,也要避開虛假信息和謠言層出不窮等缺點,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浪潮越來越壯觀,每個手機終端、網絡終端的新媒體參與者,都可以發布分享自己的日常、事件、故事等內容。在大量的信息中,自然也包含著一定的可提煉的新聞事件。對于編輯記者而言,捕捉新聞素材是首要任務,那么對新媒體平臺龐大信息的恰當使用,會對采編工作產生極大的幫助。
目前,通過新媒體平臺尋找、發現新聞線索已經成為媒體人的一種工作常態。以微博為例,微博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編輯記者能夠通過微博在第一時間獲取這些消息,然后對其進行篩選、核實,再通過細致地采訪報道將其傳播給讀者。此外還有一點,分辨謠言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發現謠言的第一時間應當要進行調查采訪并進行辟謠,優先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發布。
以《保定晚報》“微保定”版面為例,在版面的采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微博的信息源泉獲得新聞線索。《保定晚報》新浪官方微博現擁有粉絲近82萬,每天后臺都會收到大量的讀者評論、私信以及@內容,讀者們或對自身遭遇進行求助或對見聞的社會問題進行反映、評論,這些對于采編人員都是極有價值的內容。通過微博中與讀者們日常的互動,便會獲得不少有價值且受讀者關注的新聞線索。
在新聞的采編過程中,除了提升編輯記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傳統素養外,也需要增強駕馭正確網絡語言、復合運用新知識、整合不同媒介資源等能力。
網絡語言是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語言的語言形式。由于網友偏愛、傳播快,充滿時尚、個性、另類等意味,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誕生一些受到網友認同、追捧的新的流行語。編輯記者在采編報道中如果能夠配以一些恰當的網絡語言,多運用圖片等多媒體展現方式,逐步形成自身的媒體風格,那么傳播效果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通過借助通俗生動的語言,使讀者聽得進、記得住,以此來增強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當然,在對網絡語言的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甄別,除了一些語法和含義都很明確的網絡語言,如“給力”“點贊”“任性”等熱詞已被媒體大量引用外,并不是所有的網絡語言都恰當,其中也有很多不規范甚至有歧義、低俗的不恰當內容。如若使用不恰當的網絡語言必定會誤導讀者,反而會弄巧成拙。因此,盡管有些網絡語言在網絡中十分“火爆”,但是作為主流媒體,在我們嚴謹的新聞報道中,也一定要避免,不能因為一味追求年輕、時尚化,讓我們的報紙失去應有的原則與公信力。
在新聞報道中,編輯記者的自身思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質量,所以在進行采訪報道時,編輯記者必須要堅持從新聞事件的具體情況出發,采取科學有效的采訪技巧,避免一味地沿用過去那種固定的采訪報道模式。
新媒體時代下,要想創新采訪報道形式,首先要從“快”上下功夫。除了對重大新聞主題進行持續的跟蹤報道之外,編輯記者對突發事件和熱點事件的反應一定要快,在獲取線索后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進行調查采訪,一定要強調自身工作的時效性,從而更加高效、準確地報道新聞事件。
在對事件的敘述方式上,也要進行創新,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下讀者的需求。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與傳統媒體下的讀者特點不同,我們應當認真分析新媒體環境下讀者對新聞的接收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人與讀者關系越來越人性化。我們的報道如果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住讀者的注意力,那就不能算是成功。在采編工作中,要通過轉換視角、變更新聞切入點等方式進行一定的創新,不管是對于新聞標題、內容的擬定,還是標題形式的處理,都應該符合抓讀者眼球的要求。
在《保定晚報》“微保定”版面的采編工作中,版面頭條都是基于網絡獲取的線索進行深入采訪報道的,大部分來源于讀者互動。此外,經常利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來獲取讀者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并對這些評論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再以新聞的形式呈現、傳播給讀者。同時,基于讀者的需求,“微保定”版面開設有多個欄目:其中“微播報”“微提示”欄目是經由網絡獲取的權威信息整理刊登;而“曝光臺”“微找尋”“微趣聞”等欄目則是由網友私信爆料、投稿而來。正是由于這種“接地氣”的采編方式,才能讓廣大讀者對最終的報道內容形成共鳴,開辟報紙內容解讀的新形式。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記者要想全面提高采訪報道水平,就必須要重視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樹立新媒體思維,與時俱進,培養廣闊的知識視野。在工作中,一定要不斷增強駕馭網絡語言的能力,復合運用新的知識,整合不同媒介資源,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數據挖掘與處理能力,開展互動與營銷,這樣才能達到“業務精湛”的要求。沒有挑戰就沒有突破,好的編輯記者,應當以開放、學習的姿態,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大膽嘗試摸索,不斷推陳出新,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更加優質高效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