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泉城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格局,另一方面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創造著新的生活景觀。廣告作為一種典型的傳播行為,廣告傳播者、廣告信息、廣告媒體、廣告受眾等重要因素均發生了新的變化?;谛碌拿浇檎Z境,廣告如何實現強傳播效果,促成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必要對新媒體語境的廣告營銷進行分析與研究。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論家、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通過對當時現有媒介的全面比較,對其發展趨向做出了某些預言,勾勒出了一種電子媒介文化社會的圖景,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將延伸至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高度,即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社會的到來。已然,麥克盧漢的預言成為現實,當下我們處于一個新舊媒介共生的傳播格局。因此,作為廣告信息傳播的物質載體呈多元化發展,廣告主的選擇性比較寬泛,傳統媒體、PC端新媒體、移動端新媒體、戶外新媒體等都是廣告主進行廣而告之的中介之一。
透過當下的媒介生態格局,不難發現,廣告媒體數量之多,廣告信息傳播范圍之廣,廣告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廣告內容表現形式之多,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廣告信息傳播平臺的便利化、大眾化,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迎來了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生產者、分享者和消費者的自媒體時代,意見的自由市場相對寬松,信息表達獲得了相對的自由,廣告作為一種信息傳播行為,在廣告媒體多元化格局下,如虎添翼,傳播效果較以往大有改觀。
近年來,“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生態,已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盎ヂ摼W+”加的是傳統各個行業,互聯網+廣告,即新媒體廣告形式,有別于傳統廣告。這一廣告新形式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廣告形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是新媒體廣告在傳統媒體廣告形態下演進而來,兩者共同生存,優勢互補。只是,新媒體廣告在新技術新語境下有著獨特的優勢,分析如下:
第一,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時間和渠道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消費者可以通過“兩微一端一網”等多渠道隨時隨地瀏覽信息,獲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極大的自由性;第二,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一個鮮明的優勢,即由原來的線性單向傳播到非線性雙向傳播,交互性強,有了反饋渠道,廣告主或廣告媒體能及時獲知消費者的態度和反應,實時做出符合消費者心理訴求的廣告戰略的轉變;第三,廣告表現形式呈富媒體化,融圖、文、聲、像等多種傳播符號形式,傳送多感官的立體化廣告信息,讓消費者如身臨其境般全方位感受產品或服務;第四,廣告傳播到達率高,新技術工具有助于廣告主正確評估廣告效果,制定精準的廣告投放策略。新媒體時代,技術空前發展,尤其大數據后臺統計、分析工具,隨時能記錄網民的網絡行為,根據網民的注冊信息、上網行為,為用戶畫像,推出網民的興趣愛好及其相關行為習慣,為廣告主的精準推送,提供了較為可靠的參考數據。
新媒體廣告是新語境下廣告形式的發展,它符合消費者媒介接觸的習慣,在這個人人皆有媒介的時代,與傳統媒體共同打造著多元的廣告媒介市場,搭建起廣告主與消費者信息溝通的橋梁。
新媒體社會,各行各業有了新的業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新媒體廣告也不例外。
多元媒介格局下,廣告媒介平臺眾多,媒介屬性不同,其信息呈現方式也有所差異,新媒體的信息表現方式相對齊全,呈富媒體化,聲音、圖片、視頻、圖表、數據等多種形式集一體。形式多元,固能立體化呈現廣告信息,但很多廣告并沒有考慮產品自身的特性,沒有根據產品的屬性選擇相應的廣告媒體和對應表現形式。在信息發布權擴大至普通民眾,廣告信息發布平臺低門檻化下,廣告主雖然接觸媒介、發布信息便利化,但沒有考慮產品屬性,任意發布廣告,導致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和信息選擇困難癥。
廣告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受眾的認知效果、態度效果和行為效果,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碎片化閱讀,移動狀態下接收信息已成為常態,廣告信息的發布要考慮用戶接觸媒介的習慣,要考慮受眾哪個時段接觸媒介的頻次多,什么樣的廣告形式受眾喜聞樂見,怎么才能俘獲用戶的注意力。這些都需統籌考慮,否則,廣告信息會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受眾難以接觸到廣告信息,廣告效果不容樂觀。
新媒體尤其社交化媒體,微信微博等平臺準入門檻低,廣告信息發布者的媒介素養良莠不齊,為了實現廣告效果無所不用其極。標題黨、夸大產品功效甚至虛假宣傳比比皆是,使新媒體廣告市場出現不信任的廣告認知態度。再加之,新媒體平臺難以把關,導致虛假廣告猖狂,沒有形成良性的廣告媒體運作市場。從而,使新媒體廣告的可信度降低,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一提到廣告,受眾會有刻板成見,廣告是賣東西的,不是真的,盡管廣告不完全是這樣,受眾有這樣的懷疑心理,存在即合理。不難發現,這與廣告的粗制濫造,使受眾產生了逆反心理所致。新媒體社會,受眾的文化素養大大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需求期許越來越高。廣告應該創新,策劃融藝術美、形式美、內容美于一體的廣告,受眾才會主動去接收,甚至充當廣告的傳播者。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給傳統廣告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實現良性的廣告市場發展,還有一段距離。如何利用新媒體打造廣告自身潛在價值是未來廣告發展的新目標。筆者覺得,安定、有序的廣告營銷市場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努力與完善。
同一時期內,各種廣告媒體根據自身的特有屬性,如傳播功能、覆蓋域、傳播率、公信力、資金、技術設施等,綜合評估考慮,加以優化組合,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以特定的目標群體作為傳播對象,制作并發布內容基本一致的廣告信息,形成整合傳播,實現廣告媒體傳播的矩陣式效應。尤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整合發展,利用傳統媒體影響力廣、公信力強的優勢,廣告的傳播效果會更行之有效。
這里的內容有兩層意指,一是產品的質量要高以及后續服務要有保障。消費者需要的是產品效用,其質量跟不上,即便廣告宣傳再強大,獲得的只是眼前小利益,而損壞的是產品的形象。二是廣告的內容要好,只有好的廣告內容才能打動人心,使消費者產生行為效果。理性訴求廣告策略和感性訴求廣告策略相結合,尤其是多采用感性訴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產品植入要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地去感染消費者。
在廣告界,“內容為王,創意制勝”這句名言人盡皆知,內容指的廣告產品,創意指的廣告的信息內容,這兩者筆者在上一論述中將其合二為一,可以都看作內容上的范疇。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更新速度快,呈爆炸裂變式傳播,我們進入了信息社會。雖獲取信息自由,實現了信息的對稱,但我們也面臨著信息選擇焦慮癥,儼然用戶注意力成了一種稀缺資源。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成了擺在信息傳播者面前的當務之急。筆者覺得,一是廣告信息的呈現要符合用戶的碎片化閱讀習慣,采用極簡主義呈現原則,讓信息簡而有力,重點突出,便于閱讀;二是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互動體驗。新媒體語境下,要跟用戶玩起來,用戶的參與性、互動性是影響用戶黏附性的重要因素,要重新定義用戶對于消費場景與心理感受的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逐漸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這些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對用戶進行畫像,了解消費者的興趣和習慣,在制作廣告信息時為這些用戶量身定做,這樣會使核心受眾群體明確,推送的信息有效,實現精準的算法推送。
在廣告界,一談到媒介素養,不免想到廣告主要提高媒介素養,要對消費者負責,不僅產品質量要高,廣告信息也要貨真價實。這僅僅是一方面,消費者也應提高媒介素養,辯證地看待廣告傳遞的信息,畢竟它讓我們了解產品。在接收廣告信息時,要提高辨別力,明辨是非,對虛假廣告不要有放任不管的心態,敢于揭露,勇于舉報,這樣我們所處的廣告市場環境才會風清氣正,良性運轉。
廣告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價值規律,以經濟效益為主,如果只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去調節,難免出現市場無序、混亂的局面,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要進行管控,并形成長效機制。政府要對廣告市場進行規范、約束和引導,加快廣告誠信評價、約束體系的構建,對違法的廣告主、媒介經營者進行懲罰,為廣告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技術的創新催生了新媒體的出現,未來還會有新的新媒介出現,不管媒介新到什么程度,只是載體的變化,形式的改變,內容為王的理念永遠不會過時。廣告媒體市場的有序和諧運行也需要廣告主、媒介經營者、消費者、政府共同去維護和打造。借用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結尾,廣告營銷也許能找到新的思路,“新媒體時代,重要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內容,還需考慮用戶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