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舒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在公關語言學上,語境主要指需要進行語言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場合、地點等因素,也包括表達、領會的前言后語和上下文。廣播電視也有自己特殊的語言環境,在廣播電視語境下的語言也有自己特殊的語言特點。
英國功能學派語言學家哈里迪在《The linguistic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提出語境的組成包括范圍(Field)、風格(Tenor)和方式(Mode)三個組成部分。林興仁先生首先提出:“廣播的模擬語境是客觀上存在的……加強說者與聽者的感情交流,增強說與聽的對象感、親切感、真實感和現場感?!庇纱丝梢姡诠澞恐性鰪娀有允鞘直匾?。像是出鏡記者、現場活動或是會議主持人,他們通常可以面對觀眾,根據觀眾的反應時刻調整自己的語言內容和表達形式,而電視臺的主持人、播音員在錄制節目時候,通常都是面對冷冰冰的機器,無法看到受眾,這時候就要加強語言的親切感,仿佛觀眾就坐在眼前一樣,增強在廣播電視語境中的互動性。為什么如今互聯網的興起,手機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搶占了電視廣播的市場?因為互聯網為手中提供了新型娛樂方式,更加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而人類是情感動物,需要和其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廣播電視也需要向互聯網的優勢靠攏,積極轉型升級,善用口頭語體,在節目中與觀眾進行互動。
再者,特殊的接收環境也制約了廣播電視的語境。人們收看電視,收聽廣播大都在比較私密的空間內,電視通常是在家收看,廣播會出現在私家車內或是家中,也有一部分老年朋友會隨身攜帶,接收環境是相對更有安全感、私密性,因此更有“近距離,一對一”的特點。此時的廣播電視就有了受眾的“朋友”身份,需要主持人和播音員小音量、近話筒、一對一的播報,加入親切的問候,使用交談語氣,根據節目類型選擇語言的使用方式,設身處地為受眾考慮。但是,總而言之,無論我們設計的欄目語境有多安全、私密,傳播主體有什么樣的播音風格和個性特征,目標受眾是怎樣特定的群體,語言傳播內容和方式都必須尊重、順應它所覆蓋的社會大眾總的思維習慣、價值取向,受其制約,避免過度“個人化”和“私語化”。
我們社會的整體語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廣播電視語境,如今各大廣播電視臺的收入水平都需要考核收視率的高低來確定,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廣播電視語境的文化性傳播。傳播內容低俗、媚俗,為了吸引關注度不惜歪曲事實,內容空洞泛娛樂化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其內容的充實富有意義就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如今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朗讀者》節目無疑是電視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寄身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選取極具情感的文學作品,邀請不同身份的人進行朗讀。央視作為地方臺的指揮棒,也極大的指引了各大衛視、省市電視臺的節目制作走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文學經典,能在一代代人手中薪火相傳。
廣播電視語境的文化性特點就是要求廣播電視在傳播內容時有所選擇,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誘導正確的方向。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主張,作為受眾也應該在內心有一份“文化自覺”,自主選擇“美”的文化,摒棄“丑”的文化,提升對廣播電視語境的文化性要求。
廣播電視語境的專業性是指作為廣播電視的播音員、主持人這個身份在其專業范圍內所使用的特殊語言環境,專業性對身份在工作環境中有著制約和指導的作用。廣播電視語境的專業性對主持人的要求在廣義上有素質修養的加深和提高,在狹義上有聲音、形象的訓練塑造、對創作素材的理解感受和對創作形象的設計確定,以及對創作表達的情感、感知、內外部技巧的綜合運用等方面。還要在創作原則上遵守職業道德,堅持黨性、時效性、真實性以及準確把握創作環節的有序性和創作要素的協同性。
每個專業都有自身特殊的語境,要突出廣播電視語境的專業性要求,首先,我們國家的廣播電視臺是由國家建立的,因此要服從于國家和政府,作為播音員、主持人是黨、政、人民的喉舌,要為國家政府發聲,引導輿論導向,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引發積極的社會意義,這是廣播電視語境專業性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其次,在專業性要求中播音員、主持人也要有職業道德,作為一個合格的傳播者,看待事物所站的角度要宏觀,要站在黨和國家的立場上,不可站在個人的角度或者小群體的角度去發表意見看法。傳播者在節目中要找準自身定位,搞清自己是需要作出評價判斷、發表重要意見,還是要作為襯托紅花的綠葉,將展示空間留給嘉賓,不可定位不準或是發表過激言論博人眼球。
我國制定了《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用來約束和規范廣播電視行業,為加強廣播電視隊伍建設,引導播音員、主持人向著積極的一面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在工作中愛崗敬業,秉承一種工匠精神,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在廣播電視語境中,需要傳播者對專業性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