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播電視臺
隨著觀眾的審美能力和欣賞品味不斷提高。紀錄片越來越走進大眾文化生活的視野,《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的青春》和《追夢在路上》等一系列紀錄片成為現象級紀錄片。
人們不僅重視紀錄片的故事內容,也越來越重視電視的視聽效果。編導的任務更加艱巨了,拍攝具有審美性和文化性的電視紀錄片,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之一。
相較廣告、電影及電視劇等影像作品,人物紀錄片的拍攝有更高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因此,人物紀錄片編導不僅需要講好人物故事,更需要兼具攝像意識、現場意識。
一個優秀的電視編導應當具備攝像意識。對于人物紀錄片而言,情節安排、現場光線、聲效、構圖都是必須考慮的內容。畫面的組合,情節的輕重都需要在前期拍攝中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現場拍攝的過程中,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對細節進行精益求精的設計走位,一個好的編導必須對情節進行預判,有強烈的現場意識。編導需要把握好故事脈絡,指導攝像師拍攝篩選后的事件。
首先,對流程性事件充分觀察,有的放矢,幫助攝像師高質量完成鏡頭設計。流程性事件包括被拍攝對象慣常的工作、生活,涵蓋吃穿住行各個方面。如何拍?怎樣拍?在拍攝流程性事件時,在有條件實現鏡頭設計時,具備良好攝像意識的編導,能夠根據故事走向,情感走向,對攝像師提出拍攝要求,比如《爸爸別害怕》中,丘紫瑩從四歲開始,就和爸爸丘玉華在廣州二沙島江邊賣唱。爸爸雙目失明,媽媽靠做手工花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其中一家三口每晚都會前往廣州二沙島賣唱的情節中,一家三口每天往返的線路,編導已經非常熟絡,定好高機位俯拍窄巷里出門,遠處等待一家三口的電單車駛近,部分路程有條件讓攝像師乘另外一部電動車跟拍。在有設計空間的情況下,最大化用鏡頭語言傳遞給了觀眾這一家三口每天往返奔波的艱辛。
其次,紀錄片的魂在于紀實,其中最真實,最具現場感,最能引發觀眾共鳴的便是突發事件。
應對突發事件,首先要準確判斷“開機”、“在現場”、“關機”。現場記錄的不完整,會讓節目質量大打折扣,及時“開機”和何時“關機”一門學問。
《外來媳婦本地郎新寵“小籠包”》:譚俊彥在廣東粵語金牌熱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中飾演“小籠包”,六歲名聲大響。其中有一段情節,“小籠包”在幼兒園玩游戲輸給同學,卻滿滿不服,要求老師再讓比一次,再輸,“小籠包”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服和無奈,其它同學的反應,充滿童趣。其實,在“小籠包”情緒爆發前,小朋友做游戲的場景拍攝已經足夠,編導和攝像師都有所放松,到了“小籠包”第一次游戲失敗,不高興了,才匆忙跟進,缺失了一部分情節,盡管后期剪輯有所彌補,出來的效果難免有了折損。
編導要承擔瞭望者的角色,幫助攝像師判斷何時“開機”、“關機”,并預先約定好,在發生何種情節、人物有何種情緒舉動時,不需提醒,馬上開始拍攝。
編導還需要在進入現場時,預先找到合適的拍攝機位和角度,找準拍攝對象,對現場信息做出取舍判斷,進行預判、然后告知攝像師。
《恒大足校九七班》中,有兩個場景值得參考,一是在球隊半決賽艱難獲勝,球隊的箭頭人物,前鋒李明因為在半決賽中被紅牌罰下,無緣決賽,賽后李明情緒失控,企圖找裁判理論,進而演變成對教練的攻擊。攝制組雙機拍攝,比賽結束后,原本計劃移到替補席拍攝賽后隊員的情緒,在沖突爆發時,還留在原拍攝機位,離事發地較遠。主攝機位由一位從攝像成長起來的編導抓機,在沒有搞明白發生什么事的時候,就原位用長焦拍攝,保障了事件的大全景和李明奔跑沖向裁判的身影后,抓住空隙,撤下腳架沖進場內,搶拍細節。正片中,這一段熱血足球小將的沖動和激情在鏡頭前表現的淋漓盡致,成了立起角色的一大支撐。其二,球隊奪冠,小球員們的慶祝方式、跑動方向完全無法預判,還是那位編導兼攝像師不惜體力,帶著十公斤左右的設備運動中跟拍,更是見縫插針,憑經驗設計鏡頭,在沒有任何引導的情況下,完美捕捉到隊員們最具張力、最天性的一面,隊員們主動找鏡頭互動的畫面更具感染力。
擬定拍攝方案是整個紀錄片拍攝、制作的第一步。在拍攝方案中融入攝像意識、尊重攝像規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人物紀錄片需要制定層層推進的拍攝計劃。
第一階段是“摸底式”拍攝,從拍攝對象的日常入手,積攢足夠的流程性畫面、場景,同時更好地了解拍攝對象,熟悉拍攝環境,了解拍攝對象的過往,摸清人物后續的時間安排,這一階段不宜過多干涉被拍攝對象,只要有足夠觀察,編導和攝像總能在反復發生的日常中進行鏡頭設計,完成高質量的基礎素材拍攝。如行車、走路、出入家門等場景,看似簡單,但需要編導有足夠的攝影功底和意識,才能拍出造型感,好的鏡頭語言往往能超越解說文字。第一階段中的觀察和認知往往能決定后續拍攝是否出彩。
第二階段側重場景再現。這一階段,編導對人物和故事有了充分了解,在真實發生的基礎上,用影像回溯過往。編導需要攝像意識,進行拍攝引導和設計,包括環境光的布置、人物的走位、機位的設置等等。
被拍攝對象不是演員,無法演出過往,需要編導考慮如何通過拍攝技巧,向觀眾展現出貼近真實事件的內容表達、情緒表達。
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拍攝貫穿始終,編導應時刻繃緊一根弦,當好攝像師的瞭望手,保障第一手畫面。
最后,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判斷被拍攝對象是否已經“忘記”攝像機,在不同場景中有設計好相應話題,包括前期已經采訪過或是拍攝對象不經意說出來的關鍵話題,甚至是敏感話題,不經意間拋出,這個階段需要編導和攝像師更好的配合。
每一部兼顧影像和故事深度的紀錄片都是不可復制的。編導如果沒有一定的攝像基礎,如光影、構圖、鏡頭運動,就無法有效暢通與攝像師溝通。攝像師如果缺少明確指令,就無法在拍攝中找準方向、感覺,難以把握好人物故事的拍攝。雙方配合就會效果平平。
紀錄片編導攝像意識的提升,需要向攝像師學習,在不斷溝通中不斷提升對攝像的認知。另外,編導需要了解攝像師的拍攝習慣、思維習慣,最好有一套簡潔有效的短語、手勢,在突發性事件中,能不破壞現場氛圍的情況下,完美配合。
拍攝細節,難免會想到特寫鏡頭,特寫鏡頭最能直觀表達情感,一個場景中,哭泣、喜悅的表情特寫最能留給觀眾深刻印象。但是細節并不局限于特寫,哪怕是大全景,只要有足夠突出的單個信息,也可以算作細節拍攝。《我們的青春》之《和冠欣:走多遠?作多久?》中,在招聘會現場,攝影記者和冠欣在掛著橫幅的二樓俯拍一樓的人山人海,編導有意抓住橫幅上的青春兩個大字,用減法構圖,卡住火紅的青春兩個字和拍照中的和冠欣,這個鏡頭的抓取很好地契合了《我們的青春》主題。
抓拍要兼具快和準。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機會稍縱即逝,抓什么?怎么抓?編導有意識地引導非常關鍵。仍然是在《和冠欣:走多遠?作多久?》中,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要關門了,關門前一天,攝影記者和冠欣前去拍攝,在抓拍服裝店老板跳在桌上全力大甩賣時,收到了砸相機的威脅。和冠欣揮揮手,尷尬卻又貌似無所謂地笑著走開,之前紀錄片攝制組的攝像機一開始對準服裝店老板,拍到他對著和冠欣吼叫,話音未落,迅速轉向和冠欣,盡管中間甩動的過程無法完美,卻完整捕捉和冠欣的反應,一個年輕新聞記者常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工作特點,沉穩的處事風格,通過這個精準細節完美呈現。
編導攝像意識的培養,需要時間打磨。
學習其它種類影視作品的攝像技巧也有助于培養編導的攝像意識。例如,廣告、電影中的造型拍攝同樣可以融入紀錄片中人物的塑造,鏡頭策劃能力的提升會提高編導的攝像意識。
最后,紀錄片創作流程是環環相扣的,好的編導需要熟悉制作的所有環節,包括剪輯,通過后期剪輯,會發現前期拍攝的不足,進而在下一部紀錄片拍攝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