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梅山文化源遠流長,是湖湘文化的一朵奇葩,其遺留豐富,人民生活中喜聞樂見,產生了很多的神話故事與神話人物,針對這些神話人物的視覺形象也很豐富,如牛頭饕餮的蚩尤、倒立張五郎、梅山公公梅山婆婆等,無不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傳播力,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木雕神造像、木版畫、紙馬等。然而梅山神話人物形象既是歷史的形態,同時也是“當代性”和“動態性”的活態文化,有待進一步開發與藝術再創。不管是美國的迪斯尼將老故事《美女與野獸》改編成大型舞劇冰上芭蕾,還是上海的東方青春舞蹈團將《霸王別姬》改編成原創舞劇,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好的詮釋了藝術再創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與產業價值。隨著梅山文化活態化需要和大梅山文化旅游與發展戰略的提出,都為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造提供巨大舞臺。
藝術再創造可以理解為藝術改編、藝術重塑,總之都是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發揮、改變與升華,是對原型的繼承也是對原型的批判,是為了適應新的語境而進行的創新。藝術再創造向欣賞者呈現的,絕不僅是再創者浸淫已久的古代史實與資料,更是文化傳承中的新變,是一種在原型基礎上的創新。藝術再創造是梅山神話人物形象相關藝術創作大放異彩獲得觀眾認可與喜愛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古代梅山民間藝術能夠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理論角度看,以一種媒介生態與傳播學的角度關注梅山神話人物形象活態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研究傳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的規律,探索地方文化助推區域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呈現出對藝術創作思想與理論的擴展。從現實實踐角度看,一方面以梅山神話人物形象元素為依托,進行藝術再創,設計相關旅游工藝品、雕塑景觀、動漫影視形象等一系列的作品,推動大梅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在與實業結合過程中,切實提高藝術再創造水平與實踐能力,獲得實踐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術界對梅山神話人物從文獻考據學、歷史學、文化學、美術學諸角度進行了研究,明確了梅山神話人物故事與文化內涵。比如蚩尤、張五郎、孟公、韓王幾個神話人物的故事與定型來由、文化內涵及其影響。也理解了梅山文化族群、崇尚自然、血性拼搏、堅韌霸蠻等文化品格。實業界提出開發制作梅山神話人物工藝品、規劃建設梅山神話人物儺面具博物館、創作具觀賞性的實景演出大戲、還原真實的梅山儺文化民俗村落策略。課題組全程參與的新化大熊山蚩尤文化園的文化建設以及新化天門山民俗文化實景演出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梅山神話人物都有其原型,民間廣為流傳,很多專家學者都有過豐富的研究,原型是再創造的母體,我們要深入研究、廣泛調查理解原型精神內涵,這是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內心情感基礎,但是,人們的思想變化和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拓展原型的內涵,使之更符合時代的精神需要。如新化大熊山蚩尤文化園中對神話人物蚩尤的再創造,蚩尤雖然還帶著遠古蠻勁但已經是神和祖先的象征,已經不再是野蠻暴虐的殺氣。內涵的再創造更符合朝拜祖先的心理需求。
視覺形象是梅山神話人物傳播的視覺符號,蚩尤的面目猙獰、牛頭吞口,張五郎的倒立而生等都是典型的視覺符號。在梅山文化廣大地區的木雕、木版畫、灘頭年畫、紙馬相依中都能找到梅山神話人物神造像的符號元素與視覺表現形式,這些都為我們對梅山神話人物視覺形象再創造的符號基礎。視覺形象再創造需要融入創作者的藝術思想與個性,而時代造型觀念的認知更新交替,現代藝術造型更具圖像化、符號化特征,融入傳播學、符號學因素和構成理論。以動畫造型對獵神張五郎的再創造為例,張五郎神像在梅山民間藝術中原型基本統一:四腳朝天頭部朝下,人稱“翻天倒地張五郎”,左腳心頂一碗水,右腳心頂一香爐,朝下的雙手則是左手抓雞,右手獵槍。動漫造型雖然保留原有民間藝術造型中倒立和獵槍的符號,造型圖式卻完全是現代的了。既有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傳統文化審美特征。強調對人物進行心靈化的加工,但是加入了更多的現代圖式要素。
隨著現代媒介的發展,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造可以運用在各種媒介藝術門類上,我們需要研究梅山神話人物形象在影視、動畫、網絡新媒體中的藝術再創。主要探討梅山文化神話人物形象在現代科技發展與審美情境下的故事再創、人物造型再創與高新技術媒介應用創新,通過實踐,創作以梅山文化神話人物為原型的影視動畫與網絡媒體作品。研究梅山神話人物形象在大梅山文化旅游工藝品轉化中的藝術再創。探討梅山文化神話人物形象在現代大梅山文化旅游中的價值,研究藝術再創中的消費需求、功能設計、美術設計與制作工藝。研究梅山神話人物形象進行戲劇與表演再創造在大梅山文化旅游中的觀賞與經濟價值。研究梅山文化神話人物儺戲表演的場景、道具、劇情、動作表演的當代藝術人文需求,使之更具觀賞性與藝術性。
“筆墨當隨時代”,這是石濤對中國畫時代審美的論述,每一個時代的審美觀是不一樣的,就如唐以胖為美,宋以瘦為美一樣,當代審美更加開放,時尚,講究個性,中西審美觀念碰撞交融,由于科技的發展,技術美也成為一種時尚,如何讓梅山神話人物形象的藝術再創造緊隨時代,甚至具備時尚性,才能讓再創造得到觀眾的喜愛。新的媒介和新的技術產生新的藝術類型,同時也蘊育和塑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審美意識。當前我們已經進入網絡社會,網絡上的審美活動從創作到接受平民大眾都是主體力量,大眾化的審美意識更愿意接受平民化的、平面的、片段式的美,越親切越搞怪越無厘頭老百姓越喜歡,因為它們越貼近自己,所以在新化大熊山蚩尤文化園的神像造型再創中我們一直堅持把梅山神話人物創造成親切親民的祖先形象,不是那么高高在上。而在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上更加注重平民化與親切感甚至帶點卡通化了。所以梅山神話人物的藝術再創造在文化內涵與故事再創作方面要貼近人們生活,要讓人喜聞樂見,有正能量積極向上,原型更多在祖先崇拜和封建迷信的含義較多,古遠而神秘,但是比較單一,所以心靈化、生活化、平民化應該是我們藝術再創造追求的,力求形式多樣,可以是漫畫故事、網絡故事或者是社區故事;在造型方面梅山神話人物散見于各種民間藝術之中,但大多簡單粗獷,圖式完古代全民間化,不夠親切,蚩尤的原型不管是在哪一個梅山區域還是在哪種民間藝術形式中甚至有點嚇人。當代審美造型應該輕松愉悅,形態美好,甚至嬉皮化,或引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對神秘遠古的探究,或對宇宙未來的思索。總之造型要有現代感和平面性,是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不要局限于民間美術造型的元素與圖式,原有的元素與圖式是農耕時代的精神圖示,對神話人物的造型多以崇拜為先,現代社會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的審美觀,所以需要全新的造型樣式去達到當代審美需求;在媒介與技術應用方面更應該適應現在多媒體的需求,創造出適應互聯網、手機、微信等各種媒介需要的形式,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如數字化制作、3D打印等的形式,使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創造能在各種平臺媒介傳播,并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形態。總之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造要成為時代審美的弄潮兒才能發揮最大的魅力。
藝術再創造是在母題基礎上的創新,人類的創造離不開前人的經驗,對梅山神話人物形象進行再創造,對于人物原型的文化內涵、視覺形象與造型材質的深入挖掘是藝術再創的基礎,我們要把在母題基礎上的藝術再創上升到一種有意識的認識形態,找出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的規律,甚至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明白在藝術再創造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清楚哪些方面應該繼承梅山神話人物形象原型經驗,哪些應該批判,結合當下媒介與審美經驗,甚至結合時尚要素與新技術,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拓展藝術題材,探索新的表現手法,突出時代特征和個性化的風格面貌,體現新的思想觀念,發揮最大的藝術創造力。梅山神話人物形象的藝術再創造任重道遠,我們還需深入藝術再創的精髓,進一步深化拓展應用領域,發揮梅山神話人物形象藝術再創全面的價值。
[1]張萌.探尋藝術規律,推進藝術創新——淺談藝術“母題”與藝術再創造的關系[J].藝術科技,2014-03-25:345-346.
[2]鄒少靈.梅山張五郎神像的藝術魅力[J].美術大觀,2007-12-08:116.
[3]巫漢祥.網絡時代審美意識的變異[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95-102.
[4]伍建紅.舞劇《銅雀伎》中的文化傳承與藝術再創造[J].四川戲劇,2017-1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