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音樂素質教育理念下更強調藝術性的挖掘,注重通過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更好的滿足學生的音樂文化需求。音樂藝術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民族音樂、音樂文化與傳統民俗音樂方面,需要從不同角度實施有效的素質音樂教育。
傳統民俗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音樂的民俗性與傳統性特征較為明顯,從音樂素質教育的角度應當體現傳統民俗音樂的藝術氣息。民俗音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高校民俗音樂教學應當注重對民俗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注重在民俗音樂氛圍下更好的展示藝術的多樣性,從而更好的抒發大學生的音樂情懷,引導高校學生更積極主動的關注社會傳統音樂文化現象。高校音樂教育應當注重探究傳統民俗內容,注重促進學生理建立雅俗共黨員理念,將民俗音樂作為高校藝術教育重點,推動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構建的過程中走多元化發展道路。在民俗視角的關懷下,應當充分挖掘地域音樂藝術的特征,注重從地域性特征體現歡快、激情、沉穩特征,并且實現人文藝術的有效總結,切實在民俗視角的地域音樂文化現象中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音樂文化價值。
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還體現在民族音樂內涵的挖掘上,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應當從民族精神、民族情感與民族意志的彰顯方面來挖掘其藝術獨特性。首先,應當展示我國不同民族音樂的特點與表現形式,其次,注重豐富的引入民族音樂樣式,注重在典型民族樂器與經典作品中豐富學生的音樂體會。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藝術性應當充分的體現藝術挖掘的特征,注重在民族精神、民族情懷中更好的實現對大學生的藝術情感陶冶。只有促使大學生在民族性的音樂學習與實踐中感受音樂魅力,才能更好的實現音樂藝術教育的多樣化,全面體現音樂藝術教育的品質。民族音樂的藝術特征在于押韻、在于情感語言的深層次表達,更再于促進學生從情感角度對民族音樂實現心理認同,滿足學生音樂體驗需求。
社會和諧美是音樂美的重要表現方向,高校藝術教育應注重音樂美學內涵的深入挖掘。首先,高校音樂藝術教育應融入人文因素、生態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注重在社會美的認知視角下打造音樂素質教育的新目標。強調在音樂教育中滿足學生的人文情感體驗需要,實現在社會多元化氛圍下的音樂教學。其次,音樂教育藝術性的特征體現在和諧音符的構建中,注重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感的雙重展示,注重陶冶學生的內在情感,充分引導學生感受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品質,為構建和諧社會,陶冶學生心理貢獻力量。第三,教師應借助音樂教育的形式,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的社會認知角度轉變,實現藝術體驗向多層次目標的不斷邁進。社會生態美是重要藝術教育載體,高校音樂教育內在藝術性的挖掘在于促進學生建立社會生態與社會心理的必然聯系,促進學生從內心、外在環境角度體現音樂藝術性內涵,著力滿足學生的音樂社會實踐需求。
人格美是音樂藝術美學特征構建的重要因素,人格美的認知在于優化高校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更好的展示內在美的同時,體會社會和諧美的氛圍。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藝術性體現在讓學生注重體會音樂、體會心理、體會環境,實現學生人格的積極構建,從社會藝術性的角度深層優化學生的心理美,從而達到音樂藝術教育深層次特征的有效挖掘。
合理設置音樂課程對提高學生的音樂體驗感有重要的價值,首先,應當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以培養高校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為核心,注重考慮音樂藝術教育的內在特質,著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表現力,在鞏固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表現為課程核心,著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思維,提高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其次,合理的優化課程教材,注重科學的選擇音樂教材,在核心知識的基礎上,豐富音樂教學的素材,著力滿足開拓學生音樂視野,豐富學生音樂體驗,優化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教學需求。第三,實現音樂課程的標準化與規范化,注重壓縮音樂教育的成本,提高音樂教育的豐富性,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實現音樂課程的多樣化。
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教育水平,需要提高音樂教師的藝術展示能力與藝術陶冶水平。首先,注重提高音樂教師挖掘人文要素能力,強調音樂教師挖掘音樂素材中的人文性與藝術性因素,注重引導音樂教師不斷更新音樂理念,豐富音樂教師的音樂理論知識,增強音樂教師的實踐經驗。其次,加強音樂教師的藝術素養培養,注重引導音樂教師展示多樣藝術技能,分析音樂作品,以及音樂情感陶冶展示教學的能力。第三,加強音樂教育的評價能力,提高音樂教師的反思與優化教學能力,著力引導音樂教育圍繞著理論與實踐結合,從而促進教師更好掌握音樂教學技能,幫助教師更好的在音樂課堂形成情感共鳴與情感熏陶能力。
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應當指向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文性、民俗性、民族性與和諧性的因素,著力通過音樂構建學生與社會生活的有機聯系,從而給學生更好的音樂展示空間,在教師與音樂課程的輔助下滿足學生的音樂需求。
[1]張蓉.音樂藝術院校聲樂教學組織形式探微[J].音樂創作,2015(5):192.
[2]張帆.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基于遼寧省部分高校抽樣調查[J].現代教育管理,2014(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