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南京大學邀請白先勇與蘇州昆劇院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來寧上演之際,江蘇省昆劇院與東南大學合作,上演精華版《牡丹亭》,東南大學便與昆曲結緣。東大對于昆曲傳播教育可以說是十分重視的,將昆曲納入了課程中,開設的兩門精品人文課程,就有一門是中國昆曲藝術鑒賞課。2015年上半年,東大邀請了梁谷音、李鴻良、尚長榮等藝術名家、專家教授,舉辦了“中國昆曲藝術鑒賞”系列講座八場,就昆曲的內容、傳承、發展等方面與同學們進行交流互動。目前,東大一般每年都會有兩場左右昆曲經典大戲演出,例如全明星版《桃花扇》、精華版《牡丹亭》、折子戲等。這一系列的昆曲主題活動都受到同學們的熱情歡迎。今年來,隨著東大昆曲教育形式的愈加豐富,同學對昆曲的了解日益加深,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東南大學在校學生進行調研,以了解昆曲在高校傳播的問題與現狀,力求找到新的傳播方式與渠道,更好地繼承與發展傳統藝術。問卷主要涉及對昆曲的接受程度、昆曲傳播途徑、對昆曲的印象建議幾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對昆曲的基本常識了解甚少,對昆曲的接受程度也不容樂觀,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看過昆曲,學生對購票看昆曲表示興趣缺失、態度冷漠。學生了解昆曲的主要渠道是“電視廣播”和“口耳相傳”,對昆曲的接觸大多是短暫的、隨機的、偶然的。大多數學生對昆曲的唱腔、服飾、妝容三個方面認同度較高。學生普遍認為昆曲創新是值得發展的,希望在尊重昆曲本身的特點和規律的前提下在對昆曲進行創新。半數的學生也贊成借用名人效應增加昆曲的公眾關注度與普及程度。
問卷調查的結果反映出昆曲在大學高校傳播面臨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傳播受眾欠缺。近現代,昆曲受眾大多為老一輩的昆曲迷,而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更喜歡日韓潮流、歐美時尚,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修養與傳承。調查結果反映,當前大學生對昆曲的基本了解程度和認知度都普遍較低,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這樣便會導致觀眾越來越少,演出也相應的減少,觀眾又因為缺少觀看演出的機會更加對昆曲缺乏興趣,導致惡性循環,阻礙昆曲的發展。
二是傳播途徑單一,校園戲曲環境不成熟。大學生接觸昆曲的途徑比較單一,大多數都是靠生活中廣播電視無意間看到的節目,這種接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沒有接觸,更別提了解和發展了。大多數學生是通過學校定期的昆曲演出,才第一次接觸到昆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愿意買票去看昆曲,并非買不起票,也并非沒有時間,根本緣由還是他們因為不了解昆曲所以不喜歡昆曲,或者說因為不了解而沒有辦法喜歡昆曲,大多數同學甚至是進入大學之后才知道昆曲,更別說其他了。
三是昆曲內容缺乏創新。昆曲文辭典雅,唱腔規律嚴謹,一般的觀眾不易聽懂,演出節奏緩慢,且少有高潮懸念,難以抓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注意力。此外,昆曲的劇本劇目缺乏新鮮感與時代感,舞臺布置單一,有些陳舊和保守了,不太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高校傳播昆曲?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社會認知度和群體認同感
調查中我們發現,現代的大學生雖然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是他們并不排斥中國的古典的傳統藝術形式。但是可能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欣賞昆曲的唱詞、程式等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和傳統戲曲文化基礎,而昆曲緩慢的節奏、單一的形式又和快節奏、多元素的現代審美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因而讓人望而卻步。我們建議可以在演出的同時,在舞臺兩側的投屏上打出白話念詞和英文翻譯,以便于對昆曲了解不深的觀眾更好地理解。
2.多途徑傳播
除了開設講座課程,與昆劇院合作演出之外,還可以采用發展學生社團,組織昆曲校園文化藝術節,舉辦昆曲專題晚會等形式傳播昆曲。同時還可以與其他高校的戲劇社緊密聯系,進行昆曲掃盲、昆曲入門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昆曲。
3.資源整合與曲目創新
昆曲是一門“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藝術,題材范圍廣而且經典曲目流傳多,如《桃花扇》、《牡丹亭》等,這些曲目的題材大多是贊美忠孝、懲惡揚善的。我們認為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同時,可以適當的創新,從而在更高層面發揮藝術教育作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昆曲的劇本創新可以傳統劇本新編,也可以重新創作新時代的劇本。同學都表示,希望能看到新時代劇本,不失掉“昆味”的前提下,以傳統的形式,表現現代的事情與人物,體現出現代的審美理念。
當然,創新并不代表完全的改變,而經典也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與時俱進,融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對昆曲的潛在的了解欲望和興趣,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希望通過高校學生的繼承發展與文化創新,讓更多的人真正的接受和欣賞昆曲,昆曲的傳播和發展才會更加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