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聞攝像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增強表達效果,其一要保證有構圖合理的畫面,使受眾感覺自然舒適,其二也要有序地應用特寫鏡頭,來增強新聞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現代社會,人們對新聞中畫面的既視感越來越重視,而信息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不斷邁向更加現代化、先進化的階段,這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寫鏡頭分為兩種,一種是關于人的特寫鏡頭,一種是除人以外的其他對象的鏡頭,那么,表現人肩部以上的頭像稱為人的特寫鏡頭,表現某些被攝對象細部的畫面的鏡頭則稱為事物的特寫鏡頭。特寫鏡頭要求被攝對象要占據整個鏡頭的畫面,讓讀者一看就知道重點在突出哪個對象。特寫鏡頭具有生活中不常見的特殊視覺感受,它能夠細微地表現人物面部表情、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關系,同時它能給讀者在瀏覽新聞時以提示,在特定場合下它還能設置懸念,營造氣氛。關于人的特寫鏡頭,它能夠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就減少了新聞中對于人物心理描寫的文字,使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新聞。
首先,特寫鏡頭將有價值的細微之處進行放大,并呈現在新聞接受者面前,引起他們深刻的思考,捕捉人物或是事件難引起別人注意的地方,這是一個可以反映人物典型性格以及事件發展特點的地方,即新聞中的特寫鏡頭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其次,特寫鏡頭具有加深新聞接受者印象的特點。特寫鏡頭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往往具有強調加重的含義,電視新聞中有的攝像經常從臉部特寫拉出,這樣新聞接受者就會更加仔細地了解特寫對象的臉部特征,從而加深其對該人物的印象。再次,特寫鏡頭具有分離性的特點,即將特寫對象與其他事物分離開來,使新聞接受者判斷辨別事物時會免受外界干擾,可以更加容易辨識特寫對象的細部特征。對新聞所反映的主體有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認識,也會將關注點放在拍攝對象身上,對新聞所體現的相關問題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放大被攝對象的尺寸、形態,拉近新聞接受者的視覺感覺,使其不再停留于對象的表面,而是隨著特寫鏡頭進入到對象的細微之處,比如,在拍攝初春的場景時,由于春天才剛剛來到,有些樹木從表面看也許和冬天葉子掉光的的形態沒什么兩樣,但是當鏡頭切換到對樹枝的特寫時,你會發現有嫩綠的樹芽,會發現表面看起來像枯木的樹枝,其實上面有一層薄薄的綠色樹苔。這就是表現事物細微形態的特寫。
這是特寫鏡頭主要的表現對象,人物肖像一般指畫幅下方取景到第一紐扣與第二紐扣之間,畫面構圖是頭肩關系。特寫鏡頭切換到人物肖像時,就會將該人物肖像所具有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新聞接受者面前。
表現細節部分的特寫鏡頭簡稱為大特寫,在畫面中表現一個人的眼睛、鼻子、耳朵或是更加細微的局部時,我們就可以把這種特寫稱作為“大特寫”,它著重表現人的表情、動作、神態等。
新聞中對一個人局部的特寫亦可以表現那個人的心理情緒,例如對一個人緊閉著的雙眼的特寫,則表現了那個人此時應該是害怕、驚悚或是嫉妒緊張的心理,對一個人微微上揚的嘴角的特寫則體現了那個人此時應該處于比較快樂、輕松的一個狀態。
比如在《圣兵愛心社榮獲2017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公益未來項目中斬獲殊榮》這條新聞中,由于新聞中主要出現的是社員們參加活動時的畫面,對于具體哪些成員獲得哪些獎項的問題并不夠突出,于是攝影組的成員靈活地加入了一些獲獎證書的特寫鏡頭,這些鏡頭就尷尬好介紹了前面關于本次獲獎的相關信息,并且很好地強調了這次獲獎帶來的榮譽。
如新聞中想要表現兩個不同采訪對象的觀點時,采訪完第一個,很快地鏡頭便切換到了另外一個場景,另一個場景里又是另一個采訪對象,而此時新聞接受者很難去關注場景的變換,他們關注的是不同采訪對象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并思考他們的觀點是否與自己所想的相契合。這就很自然地讓新聞接受者在特寫鏡頭轉場的作用下關注新聞本身。這就是特寫鏡頭轉場作用的意義所在。
結合上文對新聞中運用特寫鏡頭的定義、特點、分類、作用的分析,我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新聞的呈現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聞中運用特寫鏡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為此,新聞工作者們要更加努力,更加靈活地運用特寫鏡頭,使之在新聞中強調主體、補充說明以及轉場的作用更加突出。
參考文獻:
[1]郝磊.關于特寫鏡頭在新聞攝像中運用的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4):45.
[2]李松.試論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5(14):24.
[3]李松.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