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慶司儀實際上從我國的古代就有了,我國古代的“司儀”叫儐相,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于融入我國,使得我國婚禮主持的方式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婚慶司儀的出現實際上是模仿西方的婚禮形式舉辦的,其在婚禮中的出現不僅能夠使整個婚禮現場井然有序,更能為婚禮現場增添很多娛樂性的元素。婚禮現場是嚴肅且莊重的,為此,其對婚慶司儀本身的語言藝術要求和標準也就不斷提升。
婚慶司儀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整個婚慶現場主持質量的關鍵,為此,婚慶司儀要注重對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對婚禮現場進行主持時一定要吐字清晰,用流利的語言對婚禮現場的各項任務安排進行表述,并將幽默的語言貫穿于整個婚禮主持現場,讓婚禮現場的氣氛被調動起來。然而,司儀若想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和諧氣氛的營造需要了解各位賓客的身份和關系,從而結合其自己理解并通過語言進行表述。所以,婚慶司儀要在婚禮正式舉辦前對現場的各個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并不斷將這些關系串聯在一起,從而高效的渲染婚禮的浪漫、喜慶氣氛。婚慶司儀的語言組織需要在正式開始前進行多次反復的訓練,唯有如此才能更簡潔明快的對周圍的氛圍進行把控[1]。我們知道,在結婚典禮的現場會有很多來賓互相不認識,為了能夠讓彼此就餐和交流中避免出現尷尬的氣氛,婚慶司儀就需要對現場的嘉賓進行互動,通過互動來增進嘉賓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從而讓婚禮現場的氣氛高漲起來。
婚禮現場所涉及的各項要素眾多,這也就使得其現場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這些突發情況都有可能對婚禮現場形成不好的影響。為此,婚慶司儀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即便在婚禮現場出現了突發情況也能夠運用其縝密的思維和語言來“圓場”,從而保證婚禮的質量。婚慶主持語言是一門藝術,其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主持話術,而是需要婚慶司儀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感受語言的魅力,并不斷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鍛煉自己的反應能力。司儀反應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是對其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是婚慶司儀功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婚慶司儀進行長期的訓練才能逐漸獲得,語言藝術建立于反應能力之上,強化婚慶司儀現場反應能力必須得到貫徹與落實[2]。
婚禮現場應該是一個極為喜慶的場景,而場景氣氛的營造和烘托還需要婚慶司儀做好功課。婚慶司儀的語言如若能夠運用合理便能良好的烘托現場氛圍。但是,很多現場的嘉賓交流較少也難免會形成尷尬的氣氛,這就需要婚慶司儀本身要具備一定的“幽默細胞”,即能夠通過語言的交流和互動增添現場的趣味性和融洽性。現實生活中,很多婚慶司儀都有培訓過相聲課程,主要是因為相聲本身具有十足的幽默性,并鍛煉主持的臨場反應能力。這一點轉換為語言藝術便能夠對婚禮現場起到良好的氣氛烘托作用。此外,婚慶司儀在主持的過程中一定更要注重學者的風范,既能夠通過多樣化的主持方法營造現場的氣氛,又能夠給人一種莊重的氣質。為此,婚慶司儀可以在工作之余多多觀看一些有關主持的書籍和視頻,從而提升自己的主持技巧。
結婚群體來自五湖四海,因此,婚慶司儀要懂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并善于運用這些具備差異性的文化特征來營造寬松、愉快的婚禮現場。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婚禮習俗也具備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體現,這就需要婚慶司儀要根據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做好充足的主持前期準備,從而擔負起傳播這種文化的職責。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也體現在語言文化藝術上,很多少數民族說著本民族的語言,即便在婚禮現場也會注重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運用[3]。我們知道,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在交流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差錯,甚至還有些民族之間的語言交流存在明顯的矛盾。為此,婚慶司儀在婚禮現場進行主持時一定要將這些不同民族文化的語言進行系統整合,并融入到婚禮現場中去,從而為婚禮現場營造出一個美好的氣氛,并讓不同民族風情文化的語言藝術得以充分實現。
綜上所述,婚慶司儀已經成為了現代化婚禮中必不可少的人物之一,其語言藝術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婚禮現場的質量。現代化婚禮的司儀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婚禮主持人,婚慶司儀所關注的是如何更好的調動現場的氛圍,讓整個婚禮呈現出一片溫馨祥和的景象,讓在座參加婚宴的人都能感受到婚禮現場的熱鬧氣氛。婚慶司儀需要順應現代化婚慶的需求標準,不斷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量和口語能力,從而為一場婚宴添加光彩。
參考文獻:
[1]胡琳.淺論婚慶司儀的語言藝術[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26(05):92-94.
[2]楊春利,郭江奎,范麗麗.淺析婚禮司儀現狀[J].大眾文藝,2013(13):60.
[3]宋奕.婚慶司儀作為主持藝術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02):109-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