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于“媒介時間”的研究,要從時間功能這一角度入手,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自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人類社會的時間觀念由自然時間發展到了鐘表時間,進而進入到了信息化的社會。科技的發展,使得電子媒介迅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構建了人類的時間觀念,即媒介時間。由于網絡媒介時間具有無序性、碎片性以及個性化的發展特點,因此,媒介時間向社會大眾傳遞了一種極速文化理念。在信息化的社會,借助于網絡媒介,可以將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同時并存,并且進行時間序列的排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傳統意義上的時序性,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先后。“媒介時間”的發展并不意味著現實時間失去的意義,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時間觀念,打破了現實中人為劃分的過去以及未來,單就單個的社會人而言,“媒介時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將社會時間與自然時間進行分割,從而對于個體而言,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的分配時間。總而言之,“媒介時間”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時間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時間的意義,體現了時間的價值,對時間進行重新的定義,延伸了時間的價值,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個體的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網絡時間”的出現,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網絡媒介對于空間的塑造力,其成功的將網絡時間區別于地理的空間時間。對于“網絡時間”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三大方面入手,即客體性、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客體性,則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網絡空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空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邊界、地域的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空間;主體性,則是對于網絡時間的使用者而言,更加突出個體對于時間的支配;通常而言,空間意識上將空間劃為兩種,即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前者,具體指的是地理空間,由于媒介的發展與傳播速度的提高,使得人們對于地理空間的探索成效顯著,進而人們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去征服地理空間,“地球村”的發展正是人們對于地理空間的探索結果;而后者,則通常被認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傳播媒介的發展,極大的消除了現代性的空間觀念,進而克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而產生以及豐富了的社會空間,社會上的每個個體都處于社會空間當中,我們在依賴社會空間發展的同時,又推動了社會空間的發展。總而言之,媒介塑造下的“網絡空間”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媒介塑造下的“網絡空間”及空間意識的轉變,無論是對于物理空間的發展還是社會空間的發展而言,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兩者的優勢。
眾所周知,馬克思曾提出過,“用時間消滅空間”這一論斷,其主要意思在于,在商品流通時誰的速度較快,誰就能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這無疑是從側面體現出了,用時間來搶占空間這一理論。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成功進入到了網絡社會,媒介傳播的速度較快,從而使得人們忽視了現實的空間,且依托于媒介的傳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空間的束縛,人類的發展及活動也正如此。在經過對媒介及時空關系的深入分析之后,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組織的時間,從而加大了空間的轉換與時間轉換之間的聯系,我們不能將時空進行分隔,將兩者獨立的分析,從割裂了媒介與時空之間的關系,從而片面化的看待時間、空間的概念及特點。總而言之,媒介與時空的關系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媒介的發展推動了時空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們的時間觀,適當的弱化地域空間等概念,從而加大了人們對于時間自由支配的能力,體現了時空的靈活性,從而推動時空的發展,加大了社會個體對于時間、空間的可支配性,體現了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時間觀念的傳播,使得人們重視時間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時間的價值。
網絡媒介的發展,使人擺脫了時空的限制,突出了媒介時空的自由,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時空自由的媒介,我們在享受媒介時空對于個體本身及交往帶來的益處之時,也應該正確的看待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即網絡的虛擬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受眾的時空感知,具體的說,個體在使用時會混淆虛擬時空以及現實時空,這就使得個體會忽視現實自我的發展,從而導致虛擬時空不斷的壓縮現實時空,竟然使得個體迷失在虛擬的網絡時空當中,與此同時,虛擬的時空,使得個體在面對龐雜的信息時,產生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手足無措。除此之外,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混淆公私邊界,以及工作領域和非工作領域之間的混淆,譬如,時空的發展弱化了空間的概念,使得個體在工作時更加具有彈性,突破了工作空間的限制,進而弱化的閑暇時間,嚴重的話,會使個體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干擾。總而言之,時空、媒介以及社會的共同發展,極大的影響了個體本身及其交往能力,個體要充分的重視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劃分,揚長避短,發揮時空的優勢,弱化其劣勢,清楚的界定虛擬時空以及現實時空,明確兩者之間的界定,從而更好的開展兩者時空的運用,避免在時空的發展當中迷失自我,從而實現社會個體的發展。
個體在適應新時空時,要注意時空的轉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張力。時間與空間是影響社會認同路徑的重要變量,因此,網絡時代下的社會認同,不單單的局限于表面意思,而是虛擬認同、現實認同等多重認同。但是,由于時空的轉換,使得認同標準出現多重疊加的現象,從而使得認同客體之間發生思想的碰撞,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加大了思想交流的風險,從而使得認同標準難以統一,甚至產生了認同危機。與此同時,網絡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實現了跨時間、跨空間的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以不同思想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展開了思想上的碰撞,甚至是沖擊,嚴重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動亂。總而言之,時空的轉換,加大了社會文化之間的張力,在方便思想交流的同時,加大了文化之間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嚴峻的形勢,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時空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展,使其突飛猛進,我們應持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兩者之間的關系,要適當的轉變時空的發展,從而實現依托于時空轉化,從而控制社會文化的張力,突出思想的友好交流。
文章以網絡傳播時代媒介“新時空”的塑造為研究中心,進而開展了兩大方面的研究,即媒介“新時空”的基本概念,以及媒介、時空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其最終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過對新時空概念的介紹,進而使得社會大眾對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社會大眾能夠良好的適應網絡媒介所發展的新時空,從而揚長避短,化劣勢為優勢,實現個體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新時空概念的介紹,以及媒介與時空之間關系的闡述,進而突出該問題的重要性,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鼓勵并呼吁發揮一切積極的因素,投身于新時空開拓工作當中,從而推動社會個體在新時空下取得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夢夢.網絡傳播時代媒介“新時空”的塑造[J].東南傳播,2016年8月10日.
[2]諶佳,周璇,尚浩明.媒介融合對傳媒產業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7年6月23日.
[3]于德山.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知識的社會化傳播——以高校網絡視頻公開課的知識傳播為例[J].求索,2017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