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強

圖/東方IC
如今,很多人的日均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年輕人花在網上的時間甚至比睡眠還要多。人們通過社交媒體與人交流,依靠在線購物滿足所需,游戲、電子書、電影等都可以通過下載來實現。但恐怕絕大多數人在互聯網上流連忘返時,都不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我們故去,這些留存在網絡上的個人賬號、郵件信息、電子音樂等虛擬資產將何去何從?
在德國這起官司中,基于情感,人們往往會支持這對父母,但對臉書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允許他人調取個人數據信息,哪怕是父母對子女,也意味著難以承受的法律和道德風險,特別是在個人隱私保護極其嚴苛的歐洲。更何況,當人們注冊社交賬號,使用電子郵件,購買在線音樂時,那些被輕易點擊了的“同意”條款,給予人們的僅僅是這些服務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基于知識產權、運營成本等原因,這已成為行業和法律認可的規則。
甚至在一些技術人士看來,數字遺產原本就算不得資產,而僅僅是“數字痕跡”:原本轉瞬即逝的信息,因為技術的進步而幸運地被保留了下來。如果不是互聯網,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糾結,它改變的不僅是人們的通信方式,還有對資產和物權的定義。以貨幣價值來衡量,這些數字遺產可能沒有太多意義,但從情感價值來說,它是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對逝者的親人朋友來說也是一種緬懷和紀念,這其中的價值當然不容忽視。
這樣的困境誠如臉書在敗訴后的聲明所說:如何權衡保護隱私與家屬意愿,是一項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們尊重但不認同法院今日的裁定,冗長的判決過程也顯示出問題是多么的復雜。
也正因此,臉書、谷歌等企業近年都推出了類似代理人的服務,允許用戶在生前設置管理人,以處理身后的數字遺產,但權限并不包括查閱個人聊天記錄等私人信息。近日臉書方面又修改了相關方面的政策,允許去世青少年的父母或監護人成為其代理人。一些企業看到了商機,開始提供數字遺產存儲服務,用戶可以把用戶名和密碼存在網站,并指定繼承人。甚至出現了“文明黑客”,專門幫人進入身故親屬的社交賬戶。
誠然,這些聽起來依然存在風險,但至少說明,數字遺產也不完全意味著爭議和負擔,技術進步也能催生新的產業和需求。面對數字遺產問題,當務之急是讓法律和政策跟上時代的腳步,將數字遺產的繼承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