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各種思想不斷碰撞的現在,人們更多的追求能夠真實打動自己的情感,詠嘆調《風蕭瑟》正是符合了大家的需求,詠嘆調戲劇性沖突較強,想要更好的去表達這首歌,首先是要對社會背景以及藝術特征進行了解。演唱要求情緒波動的情況下,依然要細膩的去訴說這個悲慘的愛情故事,抓住心理變化,在結尾處要更穩定的處理。
[關鍵詞]歌劇; 詠嘆調; 曲式分析 ;演唱分析
一、歌曲的創作背景
施光南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親自培養的新一批作曲家,被稱作“人民的音樂家”。他創作了上百首有理想的抒情歌曲和幾部具有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的歌劇,如《傷逝》、《屈原》等。
我想要談論的是歌劇《傷逝》的詠嘆調—風蕭瑟,全劇分為‘春‘夏‘秋‘冬,《風蕭瑟》是屬于‘秋里面的選段,這首詠嘆調是子君對生活失去信念的獨白。劇中所出現的女主人公子君和男主人公涓生帶著美好憧憬和期待開始了新的獨立的生活,但世俗的白眼冷漠和社會的封建閉塞使這兩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備受打擊,生存的壓力也接踵而至,兩人感情的僵化與社會的打擊同時出現,這使得子君感到十分痛苦不解,由此而唱出了這首詠嘆調。
二、歌曲的藝術特征
歌曲引子部分的大跳八度以及柱式和弦給人首先帶來不安的情緒。詠嘆調開頭對景物進行的描寫主要以秋風蕭瑟為主,預示著全曲悲涼迷惑的情緒,緊接著第二樂句“你突然襲來……在你怒吼中剝落”音樂突然緊張了起來,采用震音和三連音連續重復的方式推進劇情,此處應將繁瑣的歌詞說清楚,要求聲音連貫有張力。講訴的細節故事是子君與涓生在外同居,可美好生活成了泡影,他們甚至吃不飽飯,而子君更是為了生活把棉衣都拿去換錢,此樂句應該唱出女主人公的萬般無奈,從而將歌曲繼續推向高潮。
歌曲中部“落葉啊……為什么結下的竟是苦果”這是歌曲的第一個情緒起伏,選用2/ 4拍的節奏形式,多為切分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中部后半部分緊接著出現三連音,聲聲刺激著聽眾的耳朵。而“……卻不清楚的過錯”此句在全曲中連續重復三次,重復時以提高四度五度為主,旋律音從低到高依次遞進,每次重復都以不同的情緒,第一次出現旋律線較低,像是在以說的形式懺悔。第二次出現子君情緒明顯激動,她更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第三次出現是子君情緒的爆發,也推動了全曲中最高音的出現。
進行到詠嘆調的再現部也是她之后投河自盡的一個重要動機,最高音的出現與保持,五個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緊密出現,給人以不能呼吸的感覺,力度以及速度的明顯對比給后來子君的悲慘境遇埋下伏筆。
歌曲進行到最后的部分再現“生活啊,我為你苦苦的思索”一句話表明子君除了對生活和社會無盡絕望。這部分的演唱比起A部要有所區別,子君憧憬的美好生活已經遠去,此時演唱者應該采用較暗淡的音色去描述這段音樂,以此來展現出暴風驟雨過后的平靜,首尾呼應的效果。
《風蕭瑟》這首詠嘆調的結構比較自由開放,詠嘆調鳳簫瑟為復三部曲式,它是用“引子+A+B+A1”的結構處理,降G大調,3/4,2/4拍子。詠嘆調演唱結尾的處理是一首歌曲演繹的最后一步,體現歌曲是否完整。
三、演唱分析
一首聲樂作品的處理方式對于作品的二度創作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除了了解歌曲的情感表達,還要懂得演唱技巧,這樣才能更好的展現歌曲。
首先在《風蕭瑟》中,女主人公已經不再是個天真活潑的小姑娘,她經歷了生活的重重打擊,對這個封建牢籠感到絕望,是一個典型的婦女形象,要求歌聲柔美,不能過于尖細,在歌曲A部我們需要使用高音輕唱的方法,用氣吸吹聲帶把聲音在高位置上送出去,由呼吸控制,旋律線條舒緩。
歌曲中部后半段重復三次的“…卻不清楚自己的過錯”這三句的重復讓子君的心理達到崩潰的邊緣,演唱者氣息開始先是給予一定的控制,隨后支持點抓穩,在保持同一位置的基礎上氣息加強,給予聽眾一個音量和情緒上的對比并加強作品的緊張度,從而引出高潮。此部分由于情緒的宣泄和旋律上行,情緒很容易使演唱者失去對氣息的控制,演唱者應保持狀態不要提氣,以便后來高音的發揮。
而后歌曲的第三部分出現了全曲中最高音也是保持音“啊”字,是子君的情緒崩潰,需要演唱者音色方面要增加一些厚度與寬度,切勿唱的過于尖亮,因為子君對生活的不滿應該全部體現于她的聲音之中,演唱的時候應盡力表現子君凄慘的音樂形象。
《風蕭瑟》的結尾“啊生活……”這里的歌詞呼應了主題,在演唱到這里時,氣息和位置一定要保持不變,雖然音較低但決不可松懈,絕不能有草草唱完了事的感覺,演唱時尤其是“苦苦的”三個字,要注意強弱分清主次,“苦苦”二字要給人以心痛無奈之感,可以著重強調,“的”這個字應輕聲帶過。在最后一個詞“思索”要給人真正思索的感覺,聲音要越來越輕方向是不斷向后延續的,與伴奏融為一體,讓聽眾置身于詠嘆調的情感氛圍之中,音樂結束聽眾仍在思索,仍在為了劇中的子君揪心,這樣就達到了意猶未盡的效果,同時也為表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四、結語
以上筆者分析研究了詠嘆調《風蕭瑟》的音樂旋律、歌詞、演唱技巧,而在實際的演唱中,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詠嘆調十分逼真的向觀眾展示了在封建社會的黑暗牢籠中子君是怎樣從一個天真勇敢的少女一步步走向絕望與無助,最后選擇放棄生活。子君的心路歷程是推動整部歌劇情節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演繹作品時,演唱者不僅需要純熟的演唱技巧,更要有細膩的內心,設身處地的將子君的經歷想象到自己的身上來,并與之合二為一打動更多聽眾。
參考文獻:
[1]曹明明.歌劇《傷逝·風蕭瑟》的音樂分析及演唱處理.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2]沈雅.詠嘆調《風蕭瑟》的藝術風格與演唱要點.北方音樂,2015(1).
[3]付磊.淺析歌曲《風蕭瑟》的藝術特征.音樂大觀,2012(5).
作者簡介:郭曉言(1994-),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業學位(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