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先生smile
受訪專家 張學文,首屆國醫大師。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衣服有兩個功用,其一,蔽體保暖;其二,裝飾美化。但現代人過多地注重衣服的裝飾美化功能,似乎最基本的保暖作用被忽視了。張老說,一年四季,陰晴冷暖,氣溫也會因時因地不斷變化,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就應該隨著氣溫的變化而更換不同的衣服,這跟動物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換毛是相似的道理。同時,這是“天人相應”的一種具體體現。大冬天穿得很單薄,春秋季節連襪子都不穿,冬天露著腳踝,這些都是與季節、氣溫相悖的做法,會損耗人體陽氣,甚至易受寒邪侵襲。這不光不能保養機體,維護健康,更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有“三因制宜”之說,穿衣也必須遵循“因時因地因人”。順應自然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養生。
《禮記》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飲食對人而言是頭等大事。中醫學非常重視飲食,《黃帝內經》就提出“飲食有節”的養生觀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雖然越來越重視飲食調理。但張老卻說很多人講的所謂飲食保養都是有問題的。他說,窮的時候,吃飽就是養生。現在物質富足了,很多人講究吃山珍海味,這是不對的。怎樣吃算養生?一句話,凡胃能接受、脾能運化的食物就是符合養生的。
年輕時,人體消耗較大,脾胃功能旺盛,吃些厚味滋膩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到了老年,一味滋補,膏粱厚味就不合適了,不但起不到保養作用,反而會誘發疾病。因為人老了,消耗減少了,脾胃功能也衰弱了,這時候,粗茶淡飯就是最合適的,所以,應提倡老年人清淡飲食。張老非常注重飲食調養,他認為飲食養生,根本上講,就是“養護脾胃”。除了日常三餐,喝茶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同樣需要“三因制宜”,不要一年四季都喝一種茶。另外,他認為飲食養生一定要有“藥食同源”的意識,比如,老年人多脾腎氣虛,易出現“上喘下結”(注:即氣短兼有便秘),此時多吃黑芝麻就很好。
我國的居住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古人對于住的要求非常高,就建筑形式而言,都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宮、殿、廳、堂、樓、臺、閣、亭等。每一種建筑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功用。但在現代城市里,幾乎都是高樓大廈,人們成天被鋼筋水泥包圍。久居高樓,一方面使人不接地氣。地氣上升,云蒸雨潤,這是自然之態,人體也應該上承天氣,下接地氣,才能不容易生病,這也是“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城市的樓間距較小,陽光不易照進房間,加上很多人的居室狹小,通風不好,這些都對身體健康不利。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想改善居住環境是困難的。因此,多去戶外走動,如公園、綠地、湖邊等,接接地氣、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一舉多得。

行有兩方面,一個是出行,一個是運動,但歸根結底是運動。現代人太缺乏運動,出門有車,上樓有電梯,很多人連一步都不想多走,兩三站路都要開車,上個二樓都要坐電梯。雖然說現在交通工具很發達,但也要注意適度運動。運動可以調節氣機,調和氣血。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或者說根據自身情況而言,不要別人說長跑好,你就去長跑;別人說爬山好,你就去爬山,那樣就違背了中醫的“三因制宜”精神。劇烈運動可以,但必須量力而行。總之,無論如何都應該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年輕人身強力壯,可以參加一些劇烈運動,但年紀較大,或是體質較弱的人,就最好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方式。張老強調“形神共用”,對于運動也是如此,動以養形,動亦養神,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運動養生的最高境界。對老年人而言,太極拳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養生保健一方面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另一方面也不要刻意為之。當然,諸如睡眠充足、適當練習保健操、心情舒暢等都是值得重視的。但總歸離不開前面說的兩點,只要符合“三因制宜”和不刻意的保養方法都是好的養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