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梟梟 中共貴州省委當代貴州雜志社
21世紀,是科技與信息的時代,互聯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自我革新和發展。當前,互聯網不再是單一的網絡形式,其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
互聯網時代,人們在互聯網的“身份”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從過去單一的信息獲取,到現在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渠道的發布者,這也是當前互聯網信息豐富與“爆炸”的內因之一。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也從傳統的電視、紙媒等轉向網絡媒體,大眾對于傳統媒介的依賴度不斷下降。近年來,受到互聯網和網絡新興媒體的影響,如廣西《北部灣晨報》,湖南《湘潭晚報》,貴州《西部開發報》《貴州商報》等傳統媒體相繼和讀者說再見。在這一片“停刊”“休刊”潮中,傳統人文期刊必須加速轉型,實現融合發展,來一場脫胎換骨的媒體變革。
人文期刊加速媒介融合,轉變了傳統單一的采編渠道模式,通過互聯網豐富的新聞信息資源,豐富傳統新聞采編工作者的采編視野。比如針對互聯網爆出的相關社會熱點信息,采編人員可以做好進一步的事態發展關注,以便于采編工作者及時發現社會熱點新聞內容,增強新聞信息內容的時效性。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轉變了過去依賴廣播電視、紙媒等獲取新聞信息的模式,這也是導致一些紙媒生存受到“威脅”的重要原因。人文期刊加速媒介融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雙向發展,這也是進一步滿足當前受眾的閱讀體驗,有助于人文期刊在受眾群體中關注度的提升和影響力的增強,這對于當前人文期刊的健康穩定發展舉足輕重。
人文期刊實現媒介融合的過程,其實就是期刊從單一區域走向更廣闊社會區域的過程。其在與新媒體媒介形式的融合中,擴大了原來的期刊覆蓋面,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到人文期刊的發展,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增強人文期刊的社會權威性與話語力。
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很多傳統的紙媒期刊都出現了“沒落”的場景,其自身的經營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期刊經營一部分經費源自于上級單位的財政支持,還有就是期刊自身的廣告收入,而很多期刊在改制后過度依賴廣告收入,其生存的“空間”相對狹窄。加速媒介融合,在擴大社會覆蓋面的同時,增強了人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也為人文期刊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和吸引廣告商資金投入奠定了基礎,這對于人文期刊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文期刊加快自身媒介轉型與融合,加快建設自有的在線媒體平臺成為了“第一要素”,把更多的新聞內容與信息放到在線平臺上,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手機、PC等,實現即時的在線閱讀和體驗。比如,筆者所在的《當代貴州》雜志,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優勢,開辟了自由的新媒體平臺“當代先鋒網”微信公眾號、“當代貴州”手機APP等,積極推動紙媒期刊的轉型。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媒介傳播的主體,推動了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在加快推動人文期刊媒介融合的過程中,人文期刊還應該重視新聞采編人員自媒體的建設,鼓勵和引導新聞從業者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便利,構建新聞從業者的自媒體平臺,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和聽取受眾對于紙媒發展的建議和意見、期刊欄目的設置和熱點選取等等,與此同時新聞從業者可以利用自有的媒體平臺,為人文期刊“發聲”,讓更多的受眾認識和了解到紙媒期刊,增強人文期刊的受眾面和知名度。
人文期刊的媒介融合過程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同時也要深刻的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的“亂像”:謠言、虛假新聞,此前曾經發生過新聞記者在不了解事件真實的情況,利用自媒體發布一些針對事件方不利的新聞信息而受到處罰的案例,這些是需要新聞從業者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此外,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網絡安全與管理,從“熊貓燒香”到“勒索病毒”都對互聯網時代的應用者敲響了網絡系統安全的“警鐘”,比如某政府對外媒介平臺,賬號被盜用后,不法分子發布一些危害信息。因此人文期刊主辦部門應該在內部成立專門的網絡安全管理部門,定期的對網絡平臺進行系統維護與“查漏補缺”,防止網絡漏洞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