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清淳 東遼廣播電視臺
多媒體所承接的數字信號多儲存在硬盤中,因而在電視節目制作期間所錄制的視頻和音頻也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儲在硬盤中,便于進行加工和處理。以往電視節目制作采用的是線性編輯系統,不但操作方式繁瑣,而且在后期修改中還需要考慮鏡頭插入長短、CTL訊號長度、修改后質量和編輯重復率等多項因素[1]。現今,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制作電視節目,其可將分鏡頭的稿件次序打亂,且在字幕疊加、特效呈現、配樂與合成方面均明顯優于線性編輯系統,可及時解決信號存儲丟失問題,有效提升電視節目制作的質量。
除此以外,多媒體編輯系統內設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壓縮配置,制作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技術需要,選擇適合的視頻音頻壓縮形式,以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編輯系統的儲存優勢。同時多媒體系統擁有強大完善的格式兼容功能,能夠匹配全部的標準視頻接口,進而與其他設備實現聯合工作,而且系統維護費用低,可以預見,未來多媒體技術會引領電視節目制作業邁上新的階梯水平。
繪制技術,顧名思義,也即是虛擬影像制作技術,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可通過2D和3D繪制技術將想象中的事物元素以生動具體的畫面形式添加至原有的電視節目中,從而豐富節目內容和畫面效果,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深入調動其感官思維,激發情感共鳴。例如,在最新上映的《侏羅紀世界》電影中,恐龍早已是不存在于現實世界的遠古生物,但影片制作者利用繪制技術結合具體的事物,構造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動物形象,并上演了一場人與恐龍的追逐生存之旅,堪稱驚心動魄,這些與高超的繪制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數字合成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中主要用于校色、幾何變換、濾鏡處理和圖像合成等方面。其中校色所針對的是圖像和像素,在節目錄制完成后,為了能夠統一色調,則需對前景和背景分別進行校色處理,以保持電視節目整體的美觀效果;幾何變換的處理對象同樣是像素,通常采用平移、旋轉和調整大小等二維方式來移動像素,進而使電視節目畫面能夠以既定的標準呈現于特定的位置中,有時也會采用更加高級的三維幾何變換方式,令畫面呈現不均勻的形態,展露獨特的美感;濾鏡處理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的計算轉變畫面像素值,促使電視節目畫面最終呈現出顆粒或是銳化的特殊效果,帶給觀眾以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圖像合成則是利用計算機軟件將單一的畫面融為一體,打造出氣勢恢宏的整體效果[2]。
虛擬演播室由多媒體技術衍生而來,吸收了傳統的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可用于各種特技、場景制作,切實增強信息的交互性和感染力。在實際應用中,虛擬演播室中的圖形計算器會主動接收攝像機所拍攝的視頻圖形等數據,而后對攝像機進行運動參數分析,在調整虛擬攝像機之后,再利用Z軸深度鍵和色鍵技術將前景畫面和虛擬背景畫面合二為一,經超級制圖計算機生成具體的圖像,最終輸出帶有演員的虛擬現實畫面。虛擬演播室常分為二維、二維半和三維,三個維度分別適用于不同的電視節目場景制作,比較典型的有天氣預報、體育節目轉播、課堂講授、訪談節目以及娛樂綜藝節目等。
非線性編輯系統是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在功能上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線性編輯系統,具有強大的模數轉換功能。如當非線性編輯系統接收到錄像機和攝像機所傳遞的視頻、音頻模擬信號時,會利用圖像、聲音壓解卡將模擬信號率先轉換為數字信號,然后再將所得到的數據流存儲至高速硬盤內。此時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可根據自身創作需要運用編輯軟件靈活對數據進行特技加工,待制作完成后再經板卡數字解壓和錄像機錄制轉換,便可輸出最新的模擬視音頻信號。非線性編輯系統高度集成化,且簡化了硬件結構,不僅操作簡單、圖像制作優良,而且還可極大減少節目制作的投資和運行成本[3]。
數字化是電視行業當前乃至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正為電視行業的進步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在今后的工作中,電視節目制作人員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作用,制作出更多優良的影像作品,以滿足觀眾新時期下高質量、多樣化的品質需求。與此同時,我國科研人員還需再加大對多媒體技術的研究力度,爭取開發出更多的功能,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電視行業實現突破,進行創新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