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但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5000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按月換算后計算繳納稅款。根據《決定》的有關規定,現行3500元/月的個稅起征點將調整到5000元/月;同時,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作為綜合所得,適用新的個稅稅率表,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
2、《關于開展交通出行領域嚴重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8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聯合制定下發《關于開展交通出行領域嚴重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運行〔2018〕958號)。根據《通知》的有關規定,交通出行領域失信專項治理涉及公路、鐵路、民航、水運、城市交通等多個領域,治理對象既包括企業,也包括自然人,需要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原則,分步驟、分領域實施治理工作。第一階段,治理的對象范圍為具有嚴重失信行為的道路、水路客運企業、城市出租企業(含巡游和網約出租)和鐵路、民航旅客(鐵路總公司和民航局已分別組織開展鐵路、民航領域的失信治理工作)。第二階段,將針對具有嚴重失信行為的道路客運駕駛人、出租汽車駕駛人,適時組織開展專項治理工作。
3、《關于修改〈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的決定》《關于修改〈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決定》。8月15日,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戰略要求和深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部署安排,豐富資本市場投資主體,拓寬資金入市渠道,優化資本市場結構,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發布《關于修改〈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的決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147號)、《關于修改〈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決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148號),進一步放開符合規定的外國人開立A股證券賬戶的權限。此次修改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修改《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在原有規定的中國公民、中國法人、中國合伙企業等投資者范圍基礎上,增加“符合規定的外國人”作為投資者類別之一,并規定外國人申請開立證券賬戶的具體辦法,由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制定,報中國證監會批準。二是修改《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將可以成為股權激勵對象的境內上市公司外籍員工范圍,從在境內工作的外籍員工,擴大到所有外籍員工。
4、《關于印發 〈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8年版)〉的通知》。8月15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應急管理部聯合制定下發 《關于印發〈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8 年版)〉的通知》(財稅〔2018〕84 號),印發《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8年版)》,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同時廢止《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08年版)》。根據《通知》的有關規定,對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享受企業所得稅抵免優惠政策的適用目錄進行適當調整,統一按《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8年版)》執行;同時,企業購置安全生產專用設備,自行判斷其是否符合稅收優惠政策規定條件,自行申報享受稅收優惠,相關資料留存備查,稅務部門依法加強后續管理。
5、《關于做好取消企業集團核準登記等4項行政許可等事項銜接工作的通知》。8月17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8〕28號)精神,切實做好取消企業集團核準登記等4項涉及市場監管職能的行政許可等事項后的銜接工作,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制定下發《關于做好取消企業集團核準登記等4項行政許可等事項銜接工作的通知》(國市監企注〔2018〕139號),明確不再單獨登記企業集團,不再核發《企業集團登記證》,并要求強化企業信息公示。《通知》還明確,分公司的公司登記機關準予登記后,公司無須再到公司登記機關辦理分公司設立備案;外商投資合伙企業分支機構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后,外商投資合伙企業無須再向企業登記機關辦理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或注銷備案;由分公司(分支機構)的登記機關履行分公司(分支機構)登記信息公示義務。
6、《區域性股權市場自律管理與服務規范(試行)》。8月1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制定下發《區域性股權市場自律管理與服務規范(試行)》(中證協發〔2018〕201 號),同時廢止原《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業務規范》。根據《規范》的有關規定,證券公司可以在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以下業務:推薦企業掛牌;承銷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推薦本公司承銷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轉讓;代理開立區域性股權市場證券賬戶;為在區域性股權市場開戶的合格投資者買賣證券提供居間介紹服務;利用自有資金或依法管理的資產管理等產品投資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證券;為證券的非公開發行組織合格投資者進行路演推介或其他促成投融資需求對接的活動;為合格投資者提供企業研究報告和盡職調查信息;與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開展業務合作,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改制輔導、管理培訓、管理咨詢、財務顧問等相關服務;推薦企業展示及中國證監會或證券業協會規定的其他業務。
7、《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8月17日,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政策精神,推動已宣布的擴大銀行業開放舉措盡快落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發布 《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18年第5號),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決定》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廢止《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二是取消《中國銀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中國銀監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和《中國銀監會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比限制;三是明確外資入股的中資銀行的監管屬性和法律適用問題;四是明確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除需符合相關的金融審慎監管規定外,還應遵守我國關于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投資的外資基礎性法律。
8、《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有關事項的通知》。8月20日,為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切實解決辦稅痛點堵點,不斷提升納稅人獲得感,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下發《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有關事項的通知》(稅總函〔2018〕461 號),對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作出進一步規定。根據《通知》的有關規定,2018年9月底前再確定國家稅務總局浙江、江西、湖北、廣西、海南、重慶、陜西、新疆、大連、寧波、廈門、青島12省(區、市)稅務局作為第二批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試點單位。同時,要加快推進電子稅務局建設,壓縮房地產交易辦稅時間,推進首次申領發票1日辦結,推行個體工商戶承諾制稅務注銷,實行納稅人網上自主更正申報,推進網上辦稅系統與企業財務軟件對接,簡化稅務遷移、注銷流程,限時解決辦稅堵點問題,建立暗訪、追責機制。
9、《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與馬來西亞證券監督委員會跨境會計審計執法合作備忘錄》。8月20日,財政部部長劉昆與馬來西亞證券監督委員會主席蘭吉特.阿吉特.辛格在北京正式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與馬來西亞證券監督委員會跨境會計審計執法合作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的有關規定,雙方將按照相互依賴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會計審計執法合作,積極促進兩國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深化中馬經貿交流與財金合作,切實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
10、《關于“互聯網+預約通關”的公告》。8月22日,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更為便捷的通關服務,海關總署發布《關于“互聯網+預約通關”的公告》(海關總署公告2018年第109號),決定將推行“預約通關”互聯網模式。根據《公告》的有關規定,自2018年10月30日起,進出口收發貨人或其代理人(失信企業除外)可向海關提出預約通關申請的情形包括:國家緊急救災救援物資、危險貨物;鮮活、冷凍、易變質腐爛的需緊急通關的貨物;其他經海關認可確有需要緊急驗放的貨物。海關在正常辦公時間內受理預約通關申請,企業需提前24小時提出申請,高級認證企業為8小時。
11、《民航領域鼓勵民間投資項目清單》。8月22日,為進一步拓寬民航投融資渠道、充分調動民間投資民航領域的積極性,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制定下發《民航領域鼓勵民間投資項目清單》(民航發〔2018〕83號)。《清單》共28個項目,預計總投資規模達1100億元,涵蓋了運輸機場建設、通用機場建設、貨運物流、飛機維修、航空救援等民航傳統領域項目以及無人機物流配送、無人機飛行校驗、航行新技術、機載數據通信等民航新興領域項目。
12、《關于敦促職務犯罪案件境外在逃人員投案自首的公告》。8月23日,為依法懲治職務犯罪,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給境外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以改過自新、爭取寬大處理的機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有關規定,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外交部聯合制定發布《關于敦促職務犯罪案件境外在逃人員投案自首的公告》,決定職務犯罪案件境外在逃人員自2018年8月23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前,向監察機關、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或者其所在單位、城鄉基層組織等有關單位、組織自動投案,或者通過我國駐外使領館向監察機關、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有效挽回被害單位、被害人經濟損失,積極退贓的,可以減輕處罰;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13、《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8月24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有序引入優質境外金融機構投資期貨公司,提升我國期貨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發布《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149號),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辦法》主要涉及以下內容:一是明確適用范圍。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界定為單一或有關聯關系的多個境外股東直接持有或間接控制公司5%以上股權的期貨公司。二是細化境外股東條件。境外股東應當具有良好的國際聲譽和經營業績,近3年業務規模、收入、利潤居于國際前列,近3年長期信用均保持在高水平。三是規范間接持股。要求境外投資者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其他安排,實際控制期貨公司5%以上股權的,應當轉為直接持股,但對通過中國境內證券公司間接持有期貨公司股權及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情形予以豁免。四是明確高級管理人員履職規定。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須在中國境內實地履職。五是對文本語言和信息系統部署提出要求。
14、《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的通知》。8月24日,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落實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任務,為企業退出市場提供更加便利化服務,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的通知》(國市監注〔2018〕153號),進一步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通知》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一是支持各地試點進一步優化企業簡易注銷登記程序。二是鼓勵各地探索構建企業注銷登記服務平臺。三是扎實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
15、《關于商標網上服務系統上線運行的公告》。8月24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的決策部署,全面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我局在深化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中,全面對商標網上申請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實現網上提交申請、網上接收文件全程電子化,努力打造更為優質、高效、便捷的商標注冊網上服務平臺,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制定發布《關于商標網上服務系統上線運行的公告》,明確將于2018年9月1日正式上線“商標網上服務系統”。根據《公告》的有關規定,對于通過商標網上服務系統提交的商標申請所產生的部分種類商標文件,我局將采取電子文件方式送達,并同步發送短信和郵件提示,用戶可自行下載打印,不再以紙質文件方式送達。適用電子送達的商標文件種類包括補發商標注冊證申請不予核準通知書、補發商標注冊證申請不予受理通知書、補發變更/轉讓/續展證明申請不予核準通知書等67種。
16、《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8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國辦發〔2018〕82號)。《意見》提出,要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到2020年,各地要制定區域內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意見》要求各地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實現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力爭用三年時間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根據幼兒園規模合理配備保教保育人員,按照崗位確定幼兒園教師工資標準,逐步解決同工不同酬問題。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告2018年第114號》。8月27日,財政部制定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公告2018年第114號》,對2017年彩票公益金籌集分配情況和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安排使用情況進行公告。根據《公告》的有關規定,2017年中央財政彩票公益金收入5667411萬元,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彩票公益金支出5336543萬元。其中,分配給社保基金會3182400萬元,用于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分配給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623703萬元,用于國務院批準的社會公益事業項目;分配給民政部265200萬元,按照“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宗旨,安排用于資助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有特殊困難等人群服務的社會福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分配給體育總局265240萬元,支持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項目。
18、《關于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8月28日,為公平、公正、高效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維護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 〔2018〕15號),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規定》共35個條文,主要是針對目前人民法院在處置財產過程中突出存在的,且現行法律、司法解釋又缺乏明確規定的問題,以提高財產處置效率、減輕當事人負擔、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原則,對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行為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