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19)
高校大學生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網絡參與度日益提升,因而對其引導工作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對當今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的網絡輿情正面引導進行研究。基于當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高校在引導網絡輿情時存在的問題相應地提出高校在網絡輿情引導中的正面引導策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力求對現狀、問題的研究更為具體、細致化,對策略的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求在新媒體時代下促進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及時、有效和順暢進行。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00”后為主體的高校大學生群體個性更加張揚,并帶有濃厚的新媒體時代的特色,公民意識與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也導致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屢見不鮮。當代大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機,相較于其他群體而言擁有更為豐富的網絡知識和計算機知識,而且平時喜歡關注國內外時事與社會熱點,敏感性較強,同時又有一定的維權意識,是網絡上最活躍的一個群體。但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發展形成的階段,對社會上存在的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從眾心理較強,且易憤怒易沖動,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很容易導致其在網絡上引發輿情,一旦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或沒有有效控制網絡輿情,會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沖擊,影響和諧穩定的校園生活。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具有以下特征:
當今社會,網絡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應用越來越普及,大學校園同樣擁有豐富的網絡資源,方便大學生的交流和學習,在便捷的網絡服務下,擁有相同興趣愛好、就讀相同專業以及擁有共同理想目標的大學生個體不斷地聚集,對大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觀點和意見,表達自己的不滿,提出自己的訴求,并且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關注,自己的觀點意見能夠得到群體其他成員的認同。而大學校園相對封閉單純,校園內人際關系也相對單一,大學生的感情支持、觀點認同一般都來自于相同的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是相對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相似的目標和喜好,更容易相互吸引和影響,在頻繁的交往中能夠形成較強的群體認知,而個體的心理上又渴求得到關注和認同,這樣的群體目標形成群體心理情境,在大學生個體的心理需求和特定的群體心理情境作用下,網絡輿情更易于在群體內部的傳播,容易獲得群體認同,形成群體的一致性意見。
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紀,大學生每天從書本、網絡、傳統媒體中接觸數目難以估量的信息。而大學生群體又處在求知欲、參與意識強的年齡階段,同學、朋友在一起無所不談,話題廣泛。而互聯網空間又是一個虛擬空間,言論比較自由寬松。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更是喜歡在網絡平臺獲取、傳播各種信息,“民意在網絡上的現身,不再是噓的一聲,而是轟的一響;不再是意見領袖振臂高揮,而是陌生人成群結隊。”
新媒體時代,大學校園網絡便利,大學生通過網絡表達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觀點和態度。但是,大學生群體身心還處在發育成長期,其思想、行為存在特殊性,表達觀點意見時不一定能一直都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控制好自己的言論,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容易出現非理性表達。社會上的種種突發熱點,特別是關于國家主權核心利益、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事件,通過網絡進入校園迅速形成輿論場,眾多大學生樂于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新時代的大學生張揚個性,喜歡表現自己,在網絡表達上也有同樣的特點。浙江大學2005年進行了校內網絡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根據調查資料顯示,“你在網絡論壇上可能做什么”的調查問卷中,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展示個性”和“發泄情緒”的選項占總數最多,分別占到了70%和4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高校具備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思想,高校要把高校輿論監督工作落到實處。盡管許多高校網絡輿論導向工作逐漸改善,但在組織和制度的管理方面仍需加強,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監督體系。與此同時,只有少數的高校設置了專門的輿情領導機構和日常辦公機構。一旦網絡輿情危機爆發,就會導致缺乏統一的領導,各個渙散的部門難以確定明確的行動方向,組織零散,不能有效地很好地應對處理危機。一些高校還存在互聯網輿情危機認識不足的情況,把全部精力放在學校的發展上,忽視了網絡危機防范的重要性,缺乏對校園網信息傳播引發危機的認識,缺乏相應的危機管理意識和應對策略。
現在,還有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系統的危機信息發布機制,一些高校的輿情管理者在爆發網絡輿情危機后,通常情況下不是在第一時間內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有效的輿論疏導,把真相呈現在大家面前,而是拼命壓制,使危機加重。高校大學生預防和控制網絡輿情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預警系統欠缺。缺乏早期預警和判斷機制通常會導致對問題的反應緩慢,并且無法及早發現、及早判斷、及早干預,無法在初期階段遏制問題輿情地進一步擴大,從而使得危機演化升級。另一方面,缺乏專業化的選擇和合作機制。雖然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輿論監督,但尚未建立和完善有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從學校內部看來,雖然安全機構和黨辦、校辦、信息管理中心等都擁有網絡管理功能,但這也造成了責任不明確,權責不清。由于缺乏合作機制,學校對問題輿情的收集、處置難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也難以迅速和滿意地處理問題。
在新聞傳播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人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輿論的領導和控制水平決定了在互聯網上監測輿論的效果。對于高校來說,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隊伍有待強化培訓和學習。目前各高校網絡輿情的一線管理工作主要有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干部,這些人員存在專業性不足、信息把握不到位、人員流動性強等固有問題。在網絡操作技術、網絡信息敏感度、網絡輿情處理方式等方面還有待提高和學習,他們需要經過深入的學習和訓練,需要具備責任感和信息安全感,并且對信息具有敏銳的察覺能力,能夠鑒別信息、理順思想、緊跟思潮并能夠引導思潮。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隊伍需要熟練掌握新媒體環境中各種交流工具的操作,準確把握不同交流工具的異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作為領導者或者管理者,而應該更多地作為參與者,積極開展引導和分析網絡輿論工作。
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對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媒體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對于引導高校的網絡輿情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進一步影響大學生認識和對待事物的方式、態度。在當今自媒體層出不窮的環境下,社會輿論的各個方面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大學生的網絡聲音的影響,因為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龐大群體,幾乎每位大學生都會使用各種網絡微平臺,并且喜歡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針對以上情形,高校工作者需要對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進行科學把握和有效引導。不斷采取方法化解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理順大學生的不理性、消極負面的網絡情緒。高校工作者要綜合地考慮情形、因勢利導、創新方式方法、科學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使大學生網絡輿情不斷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服務。
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成立專門的輿情處理小組,在平時通過相關的專業學習和培訓提高小組隊伍素質。校方建立專門的輿情平臺,網站頁面設計成當代學生普遍喜歡的頁面,及時更新信息,學生反饋信息時要及時處理。平時做好潛在的輿情處理工作,加強校方和院系以及學生之間的聯系,密切關注學生動態,防患于未然。緊急事件發生時,輿情小組應該迅速、真實地做出相關處理。處理完后進行總結、反思。學校應該重視輔導員的力量,提高輔導員對于輿情處理問題的重要性認識。高校輔導員與同學們交往密切,能夠較為頻繁地接觸學生,輔導員隊伍對于網絡輿情的科學化建設至關重要,應該充分發揮這股力量在引導網絡輿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微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工作者,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與管理工作應當利用多種渠道來進行和建設,利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綜合運用問卷、走訪、班級會議等多種方式來充分了解大學生與網絡輿情這一互動的統一體。在網絡輿情工作的正確引導中,不少高校采取了“校長面對面”、專家專題講座、書面報道等形式的多種活動,綜合采用了許多有趣的方式來解讀當下的社會事件,了解大學生所想,傾聽學生的心聲,解答學生疑惑,了解一些重大國家政策。通過這樣一種權威解答的方式,在充分收集網絡輿情信息的基礎上,使得大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傳播渠道廣泛、傳播形式多樣,傳播速度較快,這對高校應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快速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處理時要能夠做到快速、準確、果斷,這就要求高校在平時就要建立健全危機應對機制,建立、健全專業的處理網絡應急事件的機構。當網絡輿情危機爆發時,高校不再是臨時從相關部門調派人員應對處置網絡輿情危機,而是配置人員專門負責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理工作,并且提供專門的經費、場所等條件。如果發生輿情危機,工作組可以根據應急預案快速、準確地做出反應,不但可以繼續密切關注和監控網絡輿情發展地態勢,而且可以迅速地組織專業人員線下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通過第一時間的“線上線下”相結合,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和分析網絡輿情,從而把握網絡輿情控制的主動權,盡快解決輿情危機,盡全力消除或減弱對整個學校以及學校中的個體造成的影響和危害。
總之,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入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的改變,高校的網絡輿情引導方式也應該隨著時代而發生改變,從而正向引導大學生正確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以上相關引導方法依托網絡與學校的配合與互動,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做好協調應用,才能更好地引導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