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托普信息技術學院,江蘇 昆山 215300)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必備素質,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抓好誠信教育是目前高校推進教育改革的重點。新媒體是網絡信息技術支撐下的一種全新媒體形態,包含各種不同的媒體呈現形式,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拓展了他們溝通互動的方法以及生活學習的方式。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誠信教育變得更為緊迫增加了教育難度,也帶來了創新機遇。高校要抓住新媒體時代的有利契機,改革誠信教育方法,培育大學生正確的誠信價值觀。
誠信是每個人的必備品質,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作為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誠信品質,才能夠在未來的競爭當中獲得優勢。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問題在媒體深度報道當中被折射與放大,開始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也讓我們開始把目光著眼于如今大學生的誠信缺失現狀特征,以便為誠信教育策略的提出提供根據。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狀的特點主要可以歸結成以下幾類:第一,信貸誠信缺失。在使用過貸款和信用卡的大學生群體當中不按時還款的情況非常普遍,同時還存在著誠信知識不足等問題。第二,就業誠信缺失。在就業誠信缺失的表現當中,有兩個問題是最為明顯的,分別是注水簡歷和找工作腳踏幾條船,也就是在面試時過度包裝虛構一些實踐和成績方面的信息;在簽就業協議時比較輕率,會做出一些腳踏幾條船的荒唐事。第三,考試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情況非常明顯,抄襲手段也層出不窮,而且抄襲隊伍還在不斷擴大。第四,學術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抄襲作業、論文等方面。第五,網絡誠信缺失。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很多大學生在網絡行為方面,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出現網絡行為不誠信的情況,甚至有網絡犯罪問題發生。
新媒體環境下造成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原因來自于多個方面,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完善誠信教育,就需要了解誠信缺失原因,也就是探究影響他們誠信行為的因素,為針對性教育引導方案的提出打下基礎。第一,社會方面。當前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深度發展的時期,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導致行為道德追求有所淡化,也有很多人在規則真空背景下做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學生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通常無法逃脫負面影響,再加上沒有成熟法律法規與道德行為規范,讓大學生行為表現為無所適從和無序狀態,很容易受不良因素影響而產生誠信缺失問題。第二,家庭方面。家長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往往把關注點放在他們的學習上,常常疏于做人熏陶和誠信教育。也有部分家長本身就存在著很多不誠信的行為,會將一些不良行為與信息帶給學生,影響他們誠信水平的提高。第三,學校方面。目前學校在誠信教育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和誠信指導時,選用的方法不夠恰當,因而不能夠有效將誠信知識和理念傳遞給學生。第四,學生方面。如今的大學生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強調自我、率性而為,常常會忽略道德規范,也因此會做出一些言而無信之事。第五,網絡方面。網絡是一個開放性的環境,常常缺少系統完善的網絡行為監督,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不良行為,使得他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當中出現了更多不誠信行為。
觀念為行動提供向導,正確積極的理念可以促進創新科學行動的產生。新媒體產生給大學生思想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如何適應新環境,做好大學生誠信教育顯得至關重要。高校想要完善誠信教育,就要提高對新媒體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在誠信教育觀念上進行徹底變革,具體要做到:第一,樹立主動有為觀念。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需要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誠信問題提起高度重視,并且進行重新審視,明確誠信是倫理道德基礎,更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直接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大學生誠信是影響民族發展的一件大事,因此高校要堅持主動有為的教育觀念,主動積極地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增強誠信教育,做好新媒體時代的立德樹人工作。第二,樹立網絡交互觀念。新媒體時代最為明顯的特點是網絡交互性,日常常用的溝通軟件如微信、QQ、微博等均具備雙向互動的特征,這些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到誠信教育當中,增加誠信教育的趣味性和多元性。高校要在網絡交互觀念的指導下明確新媒體環境和誠信教育之間的互動觀點,促進誠信教育與多媒體環境的協同進步。
高校共青團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以及相關文化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著重抓好的工作,就是了解大學生新媒體應用的趨勢與心態,積極利用多種新媒體宣傳引導平臺拓展誠信教育和與學生互動溝通的渠道,逐漸把誠信作為校園風尚,增強大學生的接受度。第一,高校在共青團系統工作建設當中,要做好新媒體宣傳引導方面的工作,有效構建新媒體誠信引導的調研工作隊伍以及實踐工作隊伍,負責對全校新媒體環境下的誠信教育工作進行統籌指導。信息化要依靠人推動,因此專職工作人員如果可洞悉大學生網絡應用心態,收集他們反饋的信息,尤其是掌握與誠信問題相關的關注與期盼,就可以找準誠信教育的落實點,讓誠信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深入廣泛的傳播,迅速占領文化傳播陣地。第二,高校共青團要積極增強新媒體互動學習與服務功能,借助多元化措施滲透誠信教育思想與行動。例如,可以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精品資源設置網絡精品課、建立網絡互動學習討論組、師生互動專欄等,讓新媒體服務于大學生,也讓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受到更加全面深度的誠信教育。
目前高校大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的問題非常普遍,更令人可惜的是,目前考試作弊隊伍和范圍都在不斷擴大,現如今已經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正常學習與成長,也阻礙了他們的健康進步。為了更好地完成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適應新媒體環境,高校要抓住標準化考場建設這樣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校園誠信環境的建設和誠信教育制度體系的完善。以信息實時監控為基礎的標準化考試是如今高??紙霈F代化建設必然趨勢,也是考試制度改革的關鍵點,在優化誠信教育環境和提升誠信教育質量方面發揮著保障效力。高校要看到考試作弊背后反映出的是大學生誠信意識與素養的缺失,因此要抓住這樣的機會完善誠信教育保障機制和制度。第一,高校要在建設標準化考場的過程中增加軟硬件方面的支持。比如要配備好通信器材、攝像系統,配備標準化考場設施,在制度以及軟硬件條件方面,消除考試作弊主觀意圖,促進誠信考試氛圍的建立。第二高校要把考場建設當作突破口,有效革新誠信制度系統。高校要積極響應和落實相關部門給出的考試考場標準化建設標準與要求,積極推動基于一卡通的信息化與標準化建設方案,比如將考場標準化監控和實名制刷卡進行聯系,同時將一卡通使用納入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利用實名實時的方法改革誠信制度系統,讓誠信成為常態。
大學生群體的一個特殊性就是他們是引領社會發展與潮流的群體,高校培育出的大學生應該擁有完善素質以及富有活力的個人形象。這不僅是新媒體環境下誠信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響應國家人才戰略,培育合格人才的必經之路。高校要積極利用有關政策推動新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在這樣的全新環境下培育學生良好的傳媒素養,塑造他們呈現健康的良好形象。第一,高校可借助新媒體途徑指導大學生提高網絡誠信意識與道德素養。虛擬網絡空間,給大學生的溝通互動提供了自由開放空間,但是也極大程度上挑戰了他們的誠信操守。針對這一情況,高??梢越iT的信息化中心,用來維護新媒體網絡信息安全,增強輿論監測與引導作用。高??山柚旅襟w互動方法引導學生解讀和研究誠信缺失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了解誠信缺失的危害,認識到提升網絡道德素養的重要性。第二,高??梢苑e極借助選樹典型的方式發揮榜樣的帶頭作用,傳播誠信正能量。高??煞e極選取和篩選誠信典型范例,并對他們的事跡進行多種途徑的宣傳,傳播正面積極的信息,讓大學生主動接受誠信價值觀的牽引與指導。
在新媒體這樣的全新環境之下,高校在誠信教育方面承擔的責任以及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假如只是依靠高校單方面努力和改進是不能夠獲得理想教育效果的,需要一個涵蓋新媒體應用商、征信機構、政府、家庭等多個方面的一個溝通協作平臺作為強有力的支撐,使得這些方面的支持與高校專業教育作用的發揮結合起來,為大學生的就業和未來發展打下基礎。一方面,高校在入學教育以及就業教育等關鍵階段的教育實踐當中又要著重就誠信教育進行說明,不斷健全以新媒體為根基的誠信教育政策系統。比方說在新生報到時,會有很多家長隨同到來,于是高??勺プ∵@一時機組織家長見面會,告知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相關事項以及誠信方面的經驗教訓,讓學生以及家長都能夠明確誠信的重要價值。再如,高??膳c移動、電信等應用商構建合作關系,以便借助短信或網絡平臺,將與誠信有關的信息發布給學生,提高誠信網絡教育的影響面,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另一方面,高??梢院豌y行、信用中介組織等構建良好合作關系,以便及時查詢與記錄大學生誠信評價;與政府、社會征信機構等進行密切協作與互動,不斷健全學生征信評價方案,發揮對學生的監督作用。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新的視角,符合大學生的新訴求以及新特征,能夠增強學生對誠信教育的接受能力,優化了學生在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學習體驗,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在看到新媒體優勢作用的同時,還要看到這是一把雙刃劍,也要迎接新媒體環境給誠信教育帶來的挑戰。高校要抓住新媒體環境的契機,給學生營造健康積極和全新的誠信教育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誠信教育活動并積極接納誠信教育中的營養,完善誠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