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玉明
(甘肅經濟日報,甘肅 蘭州 730000)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和旗幟,一直以來都承擔著反映和引導輿論的作用,是報紙指導性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但在新媒體時代,評論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了,表達群體也更加廣泛了,報紙評論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面對新形勢,我們需要做出何種反思與應變,本文試做分析。
信息化時代,媒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伴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起來的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讓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特別是這些新媒體傳播速度快、閱讀更方便,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一個移動終端就能解決,所以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追捧。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受眾日益減少,影響力大不如前。
新媒體不僅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受眾,而且也把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分割了不少。傳統媒體新聞評論有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大任務,每一句話都必須代表黨和國家意志,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因此,必須觀點明確,導向正確,語言規范。所以文章難免嚴肅、正規、親和力不強,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大打折扣。
相反,網站、微博、微信這些新媒體不僅能發布海量的信息,而且都設有開放的評論欄目、評論專區,大家在閱讀信息的同時,還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且受限制較少,觀點、語言風格、標題等都比較隨意。參與性強了,人們的興趣當然就更大了,而讀者只能被動接收的傳統新聞評論,關注的人就更少了。
新聞評論是講究時效性的,評論和新聞事實之間的時間差要盡可能短。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一般在新聞事件發生第二天出來,但新媒體時代,新聞一發生,現場的民眾就通過微博、微信發布信息了,于是鋪天蓋地的評論也就跟著來了,其中也不乏一些專業人士很有見地的觀點。等到傳統媒體第二天見報,新聞已不新了,評論觀點很可能只是重復別人說過的話,沒有新意。
不可否認,新媒體給公眾提供了更加快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有的新媒體因為把關不嚴、門檻低,提供的信息存在泥沙俱下的情況,虛假的、低俗的信息、情緒化言論不少,很容易誤導讀者,讓讀者陷入困惑,所以大家對其公信力產生了質疑。而傳統新聞媒體作為黨和群眾的喉舌,嚴謹、沉穩,經過多年的積淀,已經在受眾心中樹立了權威的形象,這一點是新媒體無法相比的。
信息化時代,社會生活復雜多變,人們已很難憑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對眼前事物做出正確的解釋和判斷,特別是隨著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迫切需要媒體對政策、信息進行深入解讀,給大家提供一個多角度、多層面的參考。這個任務必須由傳統新聞媒體來完成,因為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可靠,解讀更權威。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媒體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獲取新聞的途徑多了,發布新聞的方式更多更快捷了,但也給媒體發展帶來了困惑,那就是新聞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一天發生的新聞就那么多,你在現場看到了,我通過直播看到了,但事件都是一樣的,所以獨家報道越來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與眾不同,對事件的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自由發表評論,但大部分網民不具備專業的媒介素養,發表的言論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的、能正確引導輿論方向的評論還是稀缺“產品”。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培養更多的立場堅定的專業評論人員,來帶頭樹立權威,引導輿論,這是職責所在,也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法寶。
“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新媒體看起來的確很熱鬧,但熱鬧之后,理性的讀者還是希望在大量的觀點中尋找到真實的、可以信任的權威聲音,這時候品牌新聞評論就成了首選。這也是一些大事件發生后,人們首先會選擇看《人民日報》、新華社的評論的原因,因為這些媒體的評論是多年打造的,更可靠、更值得信賴的輿論領袖。所以評論長久發展就必須努力把其打造成品牌化產品。
新媒體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把其與傳統媒體對立起來,而是應該互相借鑒,融合發展。如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傳統媒體可以借助其平臺發布新聞評論,加強傳播效果。人們偏愛新媒體的另一個原因是可以參與互動,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互動式評論。
新聞評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媒體環境,更離不開新聞工作者與新聞媒體的努力和堅守。唯有與時俱進,齊心協力,才能引導新聞評論走向更健康的發展道路,也才能讓傳統媒體再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