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范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管理,保障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維護好移民群眾利益,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采取多項措施加強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監管,著力打造移民扶貧滿意項目、陽光工程。
一是完善縣級報賬制。加強對村鄉鎮財政部門監督提醒,要求鄉財政所將村賬鄉代管賬戶上的工程款直接支付到項目施工方。建立內審機制,每年不定期對各移民鄉鎮開展資金清查,確保資金及時撥付到施工方賬戶。進一步推行陽光工程,移民項目要“村上墻”,制訂公示模板,要求移民資金在村級財務公示,公示影像資料作為工程報賬的附件,載入項目檔案。
二是加大補助資金監管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村干部法律意識,牢固樹立移民資金是高壓線的意識,嚴格按政策法規辦理業務。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完善村級財務制度。借助“互聯網+監督”平臺,及時公開項目信息。每年不定期入村審查移民資金使用、公開情況,確保移民資金賬實相符,防止移民資金“跑、冒、滴、漏”。
三是準確實行移民人口動態管理。進一步端正工作態度,壓實工作責任,與村、鎮緊密配合,確保移民人口動態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堅決杜絕違規領取移民后期扶持補助情況的發生。
四是落實責任追究。對同一項目重復申報區級獎補資金的、未履行移民資金使用相關程序的、資金未專款專用的,實行“一票否決”,對項目管理履職不力人員予以通報批評;對弄虛作假,套取、截留、擠占、挪用移民項目資金等違紀違規行為,嚴肅處理,并追究相關責任,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高效。
(顧軍生)
一是建立供養標準動態增長機制。每年按不低于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確定農村五保供養標準。2017年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為每人每年7500元、每人每年6250元。對分散供養五保對象補助,實行按季度通過銀行“一折通”社會化發放,確保五保老人生活有保障。
二是建立醫療救助保障機制。 財政全額資助五保老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看病住院實行“一站式”結算,同時縣級財政給予五保老人政策范圍內的個人自付醫療費用100%的醫療救助,并定期組織體檢、建立健康檔案,解決了五保老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保障了五保老人病有所醫。
三是建立集中供養機構服務機制。按在院供養對象不低于1:10的比例配備工作人員,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財政繳納養老金、醫療保險金,所需經費年初納入財政預算。每逢重大節日,組織相關單位和人員對五保老人進行節日問候,為他們送去生活急需品,讓老人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張梅林)
近日,江西省宜豐縣采取三項措施,首次在全縣鄉鎮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旨在從源頭解決對扶貧領域資金和惠農補貼動腦筋、伸黑手問題,建立防治“小金庫”長效機制,有效遏制基層腐敗發生。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及時成立由縣財政局牽頭、金融辦、銀監、人民銀行等部門參與的鄉鎮“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治理過程中的銜接溝通和相關數據的審核上報。同時要求各鄉鎮(場)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形成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精心制定方案,明確方法步驟。科學制定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治理對象是全縣16個鄉鎮(場)人民政府及其所轄的各站、辦、所。檢查范圍包括2015年以來各項 “小金庫”的收支數額,以及2014年底“小金庫”滾存余額和形成的資產。整個治理工作歷時7個月,分自查自糾、重點檢查、省市抽查和整改總結四個階段有序展開。
三是落實政策規定,嚴格執紀執法。專項治理要求鄉鎮自查自糾面達到100%,縣確保重點檢查面不低于30%,“零報告”鄉鎮必查,必要時延伸檢查村級財務。堅持“自查從寬,被查從嚴,嚴肅紀律,區別對待”原則,加強與紀檢監察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到資金資產處理到位、財務會計整改到位、違法違紀責任追究到位,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彭熠鋒)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立足高質量發展,堅持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巧用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加快推廣運用PPP模式破解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建設資金瓶頸難題上積極探索,初步實現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共贏。
首先,健全機制,強化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區級PPP協調管理機構。成立了夷陵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PPP工作的統籌、指導和協調。財政部門PPP中心切實發揮牽頭作用。二是出臺辦法規范操作。出臺了《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印發了《夷陵區PPP項目操作流程說明》,對PPP項目操作流程進行細化,明確了推廣運用PPP模式的基本框架。三是業務培訓提高能力。多次組織籌辦PPP模式專題業務培訓 (含2次國家級、2次省級),不斷提升政府對PPP模式的理論認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四是專家把控節本增效。聘請上海濟邦咨詢公司對全區PPP項目及推廣進行專家把控,從PPP項目篩選儲備、“一案兩評”評審審核、日常性政策咨詢等方面,協助全區PPP管理中心對項目進行把關,提高項目整體水平和質量,促進PPP項目規范、節本、高效實施。
其次,聚焦項目,打造可復制推廣的PPP模式。一是構建充實PPP項目儲備庫。自2016年底建立區級PPP項目庫以來,每半年根據全區公共服務領域建設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完善,截至2018年4月底,入庫項目達22個,涵蓋市政、交通、文化、旅游、醫療衛生、生態環保等領域,規劃總投資241.34億元。二是積極申報試點示范。嚴格根據財政部文件要求,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和實施機構,規范申報材料,完善PPP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項目資料,做到格式統一、資料規范。截至4月底,1個項目被納入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庫,3個項目被納入國家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三是大力推進示范項目落地。為加快項目落地,區政府適時召集相關部門召開項目推進會,對重點任務和推進責任進行細化分解,要求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快”和“實”的工作要求,制定項目進度時間表。截至4月底,除夷陵區生態環保項目正在進行合同談判,夷陵區婦女兒童醫院建設項目、夷陵區文化中心(四館合一)建設工程和二二公司棚戶區改造配套工程等3個項目均已簽約并進入實施階段。
最后,精細管理,確保示范項目全生命周期規范性。落實管理責任,強化動態管理,開展定期評估,杜絕以PPP名義變相融資、“趕進度、輕質量”等行為,確保示范項目全生命周期規范運作。一是落實示范項目管理責任。各項目實施機構為項目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區財政局PPP管理中心負責監督指導項目規范實施、信息公開等工作,并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項目前期論證、采購、執行、移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監督項目各參與方切實履行合同義務,確保項目規范運作、順利實施。二是強化示范項目動態管理。對于項目名稱、實施機構、合作內容、總投資、運作方式、合作期限等核心邊界條件進行動態管理,認真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嚴格把關新入庫項目,集中清理已入庫項目,全面核實項目信息資料,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予以規范和完善,不斷提高項目管理庫信息質量和管理水平。
截至4月底,夷陵區采用PPP模式建設的項目共4個,總投資規模20.8億元,民營資本投資額度占比達到60%。其中,二二公司棚改配套PPP項目被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推介項目,承建單位投資占比達95%;夷陵婦女兒童醫院、夷陵文化中心項目、生態環保項目入選國家財政部第三批、第四批示范項目,社會資本投資占比分別達87.3%、95%、95%。
(段萬兵 夏義新)
近日,江蘇省沭陽縣財政局開展了“財政基礎工作”和“作風建設”雙提升活動,針對“四風”問題的新形式、新動向,重點解決部分干部職工在工作上警惕性不高,責任心不強,制度不落實,缺乏監督,在項目審批、資金安排上把關不嚴、審查不細,不能正確認識和運用手中權力,廉潔自律意識不強等問題,采取六項措施,健全廉政防范體系。
一是建立權力清單。由該局督查辦牽頭,全面梳理局機關各科室、各財政所每名干部職工、每個崗位環節權力事項,明確職權范圍,劃定權力約束,在范圍內行使權力。
二是開展廉政風險點排查。該局對廉政風險點進行逐項排查,具體對權力運行的關鍵領域、關鍵部位、關鍵環節加強制度管理和監督約束,確保風險防控措施具有較大的針對性。
三是建立議事清單。該局實行議事制度,完善黨組會議議事制度及“三重一大”事項會辦制度,明確議事職責、議事規則、議事范圍、議事程序及議事要求,推進黨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提高決策的水平和效率。
四是開展警示教育。該局在重要的時間節點,積極開展觀看警示片、上廉政課等方式的廉政教育活動。
五是建立財政紀律巡查制度。針對問題突出的領域、科室和財政所,群眾反映強烈、帶有共性的問題,適時采用“點穴式”檢查、殺“回馬槍”等措施,進行專項檢查。
六是建立“四必談”制度。通過提拔任前必談、崗位變動必談、反映問題必談和固定每月必談,深入實施“四必談”制度,加強干部職工思想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