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即墨區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200)
隨著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的不斷涌現,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傳統媒體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視新聞媒體市場因此遭受巨大的沖擊。為了獲得健康持久的發展,傳統電視新聞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需求,適當調整和創新電視媒體的發展模式,使電視新聞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也要調整工作策略,迎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制作出質量更高、水準更高的電視新聞節目。
相對于電視等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具有更多的優勢,比如能夠在第一時間向受眾傳播熱門的、新鮮的新聞。而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比較固定。新聞采編人員即使能夠在第一時間采編到新聞,但是等到新聞節目播放出來的時候也許新聞熱度早已退去,新聞節目也就難以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這就造成節目收視率下降。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必須要正視自身的缺陷,并且想辦法去彌補這一缺陷。就筆者個人工作經驗而言,新時代下電視新聞媒體要想謀取出路,采編人員必須要創新采編視角,不能在時間上取勝就從新聞內容的深度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取勝,比如以獨特的、更為深刻的評論為出發點,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新聞采集和編寫,重新獲取受眾的青睞。總而言之,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取決于新聞信息提供的實效性以及新聞信息的效率。如今新媒體在效率上更勝一籌,新聞媒體就要避開這一點,尋找其他的突破口,創新采編視角,給受眾呈現出區別于網絡媒體的新聞,基于新聞內容重新占領市場,在受眾心中樹立權威性,為其提供更加獨特的視角,將新聞的價值以及隱含意義最大限度挖掘出來,使新聞節目內容更有深度。
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大多數受眾之所以更偏愛新媒體提供的新聞,不僅是因為網絡媒體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強,還與新聞媒體的互動性強有一定的關系。這也是電視新聞節目表現出來的缺陷之一。換言之,網絡媒體呈現出來的新聞節目具有雙向性,受眾可以一邊接收信息一邊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還可以在評論區與其他受眾共同交流。而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具有單向性特點,受眾只能接收信息但是卻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受眾的主觀能動性無法被調動起來,對新聞的關注度也比較低。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要從這方面著手突破,搭上新媒體這班“順風車”,取長補短,彌補自身的缺陷,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從而提升新聞節目的趣味性,讓更多的受眾能夠參與到互動中。例如,新聞節目可以充分利用當下受廣大群眾青睞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開設與電視新聞節目有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官網等,讓觀眾通過這些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提升社會輿論關注度。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將受眾的觀看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新聞節目組還能通過受眾反饋的信息知道自身的不足以及受眾的需求,再根據受眾的需求不斷調整和創新,使新聞節目越來越符合觀眾要求,從而開辟出更大的市場。
傳統電視媒體新聞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將群眾的實際生活真實反映出來。所以,在對電視新聞進行采集和采編過程中,要對電視新聞的這一功能進行充分利用,以電視新聞節目為載體,盡可能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需要反映出來,讓電視新聞成為對人民日常生活進行反射的一面鏡子。將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要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取勝的機會。首先,在對電視新聞進行采集的過程中,采編工作人員要走進群眾生活,適量深化其內涵,清楚了解到受眾實際需要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再展開新聞采集工作,并且合理編輯采集的生活信息,將其轉變為有效的電視新聞信息。其次,在引導社會輿論和宣傳國家政策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控新聞信息的采編質量,盡可能做到高要求、高水準,主要報道民眾實際需要的內容以及貼近人們生活的內容。例如,在對政府政策進行報道的時候,重點對那些與群眾利益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進行報道,對于那些與群眾生活比較遙遠,群眾不需要了解的政策則一帶而過。在這方面,新聞媒體可以向《新聞聯播》學習。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對電視新聞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面對新時代賦予的挑戰,新聞采編工作人員要及時調整工作模式,不斷創新采編工作,給廣大受眾群體帶去多樣化、新鮮化的觀看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媒體時代下為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謀取新的出路,使其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