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日報社,山東 棗莊 277100)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新變化、新特點對新聞攝影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新聞攝影記者提出新的挑戰。新聞攝影記者不再是簡單的“照相匠”,而應該成為全能復合型人才,需要用鏡頭完整地記錄新聞事件發展全程,提供更鮮活的報道素材,讓新聞報道更具現場性,充滿故事性和可讀性。
自媒體時代,拍攝新聞圖片不再是新聞攝影記者的“專利”,只要有可以拍攝的移動終端,比如手機,論壇、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的平臺。
當下,生活節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可能有充足時間慢慢品讀新聞報道,往往只是快速瀏覽標題和配圖,也就是說現在的媒體發展早已邁進“讀圖時代”,受眾閱讀習慣也隨之改變。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打破固有模式和思維,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
“長槍短炮”往往是人們對攝影記者的印象,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大事件、特殊大場景,對攝影設備要求極高。且新媒體環境下,無人機航拍、高清超遠攝像頭應用日益廣泛,要想搶到新奇新聞,無疑需要花費更多資金。若一味在器材上“節省”,攝影記者在競爭中便處于不利地位。
“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信息需求越來越多元化,且每人審美觀不同。一幅新聞攝影作品不可能迎合每一位受眾的口味。此外,媒介競爭愈演愈烈,攝影記者創作空間再度受到擠壓,獨家新聞圖片難求。另外,信息爆炸時代,新聞事件發展的速度并沒有留給攝影記者充足的創作時間,這也大大影響了新聞攝影的質量。
“全民攝影”的時代,一部手機在手,人人都可以成為移動的“自媒體”,導致新聞攝影記者專業身份越來越模糊。同時,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達,越來越多“草根攝影者”的佳作也得到傳播。不少新聞素材不再出自專業攝影記者之手的現象,讓新聞攝影記者職業更加邊緣化。不少只會攝影的“單面手”處境艱難,急需尋找出路。
信息快速傳播的新媒體環境下,機遇與挑戰并存。每一位新聞攝影記者需要面對的是創作方向的轉變。
為滿足當前受眾閱讀需求,關注度較高的新聞往往都包含著大量的圖片或視頻,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需要花更多精力做拍攝前準備,耗費精力抓拍有價值的鏡頭,但矛盾的是,留給他們拍攝的時間卻更加短暫。
媒體爆發的時代,信息傳播平臺越來越豐富,這也讓新聞圖片能有更多載體和渠道來傳播。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平臺,都相繼開設圖片專欄,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變枯燥閱讀為更生動、更有趣的閱讀,更好地發揮新聞攝影記者的作用。
數字媒體時代,媒體與網絡融合加速,傳播環境更加開放,人人都可成為自媒體,這就導致了大量信息依靠網絡進行傳播,以至于難辨真假雌雄。比如,大量PS合成圖片廣泛傳播,容易誤導大眾,這與新聞真實性背道而馳。因此,對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在新時代下,堅守真實新聞底線,提升大眾對新聞信任感,變得十分迫切。
新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性獲得機遇,也面臨更大考驗。所謂機遇是,攝影記者可以從網絡圖片資源精心篩選取材,彌補不能第一時間到現場的缺憾,像汶川大地震時,很多廣泛傳播的圖片出自平民之手,后在新聞媒體上傳播,可見網絡的便利和快速傳播,有助于攝影記者保證新聞的時效性。不過,基于新聞真實性和時效性特點,攝影記者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搶占先機,獲得第一手新聞信息,這才是關鍵。
當前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記者如何轉型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新媒體讓傳統媒體脫胎換骨,豐富多樣的渠道、平臺無疑加大了攝影作品的傳播力度。攝影記者需要從自身轉變開始,修煉好自身專業素養這個硬件,向“全能型”“多面手”記者轉變,在新媒體潮流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眼見為實”良好的新聞圖片能讓新聞報道更客觀、真實、更有沖擊力。新聞攝影記者所具備的最大優勢,就是對新聞的深層次理解及專業素養。所以,新聞攝影記者需時刻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向大眾提供更多高質量、正能量、突顯媒體社會責任感的作品。
新聞攝影記者要想方設法提高自身政治素養、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新聞敏感度,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技術手段,做到與時俱進。當然,媒體也要考慮新聞攝影記者的從業環境,能讓記者以積極心態參與到工作之中,挖掘更出色的新聞。同時加大考核力度,使攝影記者始終保持良好職業道德,用心去做新聞。
同時,新聞攝影記者應該細分受眾,分析研究不同受眾興趣愛好,提高自身審美藝術修養。攝影記者應該熟知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利用網絡、手機等渠道展示圖片、視頻,方便受眾獲取感興趣的信息。當然,上傳新聞圖片前,攝影記者需層層把關,選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圖片,同時還要提高審美藝術修養,選擇藝術感、沖擊力、渲染力強的抓“眼球”圖片,且盡量圖文并茂,讓受眾一目了然,提升新聞報道傳播效果。
無論何時,對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做好新聞都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尋找新聞素材和線索。新時代下,網絡是尋找素材的“好幫手”。攝影記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眼”和“新聞鼻”,能夠敏銳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然后最短時間內核實其真實性,最大化利用已有資源,必要時可深入事件發生地,挖掘更有意義的幕后故事,使新聞更加發人深省。
當今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更加迫切需要全能型新聞攝影記者,“一專多能”才能真正獨當一面。身為新聞攝影記者不單單需要精通新聞攝影技術和照片處理技術,還需要勤奮學習持續充電,努力由單一型攝影記者向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轉變,成為身兼“采訪、攝影、寫作、策劃”等多種技能的復合型新聞工作者。如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能夠從整體出發謀篇布局,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還可最大化省時省力,節約用人成本。
當然,成為全能型媒體人是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習是永恒的主題,時刻把握時代的脈搏,建立在新時代背景下自己的“知識庫”“人脈庫”和“素材數據庫”,成為新媒體的大IP,幫助傳統紙媒鳳凰涅槃,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創新是新聞攝影記者不斷前進的源泉和動力。新聞攝影記者在具備基本新聞媒體人員素質,掌握扎實攝影技術的基礎上,要時刻保持創新思維,不斷更新觀念,樹立個人品牌,做出更好的新聞。
攝影記者要以成為知名新聞攝影記者為目標,打造個人作品品牌,創建圖片展示專欄,形成圖片作品集冊或圖片年鑒,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同時要培養自身營銷思維,做好新聞圖片營銷宣傳。為防止自己耗費心力拍攝的作品在網絡傳播中被盜用、篡改,新聞攝影記者要增強作品的版權保護,可以通過添加水印或制作無法復制粘貼的圖片來加大對自身權益的保護。
在新媒體環境下,圖片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助于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與發展。當今人們對內容與圖片的匹配度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紙媒,越早擁有自己的圖片素材庫,就越有競爭力。借助圖片產業的快速發展,新聞攝影記者可以建立起別具特色的圖片素材庫,比如突出當地風土人情或文化底蘊的圖片庫等,延伸攝影作品的價值。
全媒體時代呈現出“跨媒介、多元化、寬領域”特點,媒介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為適應新媒體環境要求,新聞攝影記者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手段,創新攝影思路和方式,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客觀公正的態度發現新聞、報道新聞,逐步向新時代“多面手”記者轉型,力求抓住更多精彩瞬間,做一名合格的新聞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