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1)
“沉浸式傳播”是指基于沉浸科技,如AR、AI、VR等技術帶給受眾的沉浸體驗,使得受眾完全融入情境之中。VR新聞是目前沉浸式科技與新聞結合運用最廣的報道形式。VR新聞的制作是基于VR技術之上的,為受眾帶來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沉浸式極致體驗。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國內外媒體做了大量VR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的嘗試。從國內來看,人民日報、新華社、財經雜志等媒體平臺積極利用此種報道形式;從國際來看,“VR+新聞”模式在美國應用最為突出。《德梅因紀事報》最早將VR技術引進新聞報道,在推出的解釋型報道《豐收的變化》中很好地結合了兩者的優勢。《紐約時報》、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FOX News)等媒體也采用了VR與新聞結合的報道形式,贏得受眾好評。盡管VR新聞目前應用較為廣泛,但它與受眾形成互動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1) 技術與內容的疊加,與受眾互動不足。VR新聞的形式實際上仍處于簡單的技術疊加產生的新聞報道手段。VR應用于新聞中,更多的是將受眾置于虛擬環境下,使得受眾通過特定的設備形成與該環境的表面上的融合,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現場氛圍。
(2) 受眾易基于虛擬現實對事件做出“超真實”判斷。受眾在“融入”VR營造的虛擬環境過程中,易受到新聞人對于事件的解讀,旁白或一些其他效果的影響,使得受眾本身對于事件或信息內容的理解可能受到引導,導致雙重偶然性的發生可能更為頻繁。受眾誤以為所看到的“虛擬現實”就是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基于VR技術所營造出來的“超級現實”對事件做出判斷。
(3) 影響受眾對新聞的公正判斷。VR新聞使受眾以第一人稱視角參與沉浸式的新聞體驗,新聞內容直接呈現在受眾的眼前,作用于受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受眾能通過這種形式介入新聞現場,選擇性地接觸、理解,并記憶與本身的觀點、傾向相一致的事實,并據此形成自己對新聞事實的判斷,這種與事實接觸的形式存在著用戶會失去對新聞事件公正客觀性的態度的可能。
(1) 改變受眾信息獲取方式。VR新聞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形式,使得受眾能夠以第一視角參與到信息的了解與獲取之中,區別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媒在新聞書寫或是報道中受眾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
(2) 重塑受眾對新聞真實的認識。VR新聞報道基于VR技術,運用“360度全景報道”的方式,為受眾提供了連通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的渠道,受眾能夠自主決定觀看報道的角度,能夠對新聞現場進行直觀判斷,進一步地把握新聞真實,避免由報紙、電視等媒介作為中間傳播渠道所帶來的事件真實的不確定性。
(3) 獲取沉浸式體驗。李沁認為,沉浸媒介作為各種有形或隱形終端,無聲潛在周邊環境中,通過泛在網絡與人類緊緊相連,共同組成空間環境,也使得人類大環境本身也成為了媒介。
(1) 加強技術建設,形成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間的互動。目前來看,這種傳播形式仍停留在技術手段表面為受眾提供的一種泛在體驗。受眾能夠借助工具設備在媒體營造的虛擬環境中,選擇觀看事物的角度,卻不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實際的體驗創作。這種傳播形式仍未完全脫離傳統意義上受眾被動方的狀態。媒體應加強技術手段的研究,為受眾開展評論、點贊、符號化創作與點評等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增強與受眾互動,以此增加用戶黏性。
(2) 拓寬內容容量,打造內容特色,為受眾提供多樣化選擇。隨著時代的變化,受眾的多樣性需求特征愈加明顯,而目前VR與新聞的結合仍處在新聞傳播新形態的實驗、探索階段,還未形成這種報道呈現形式的風格與特色及品牌。拓寬內容容量,打造內容特色,為受眾提供多樣化選擇,是媒體解決內容單一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 保持新聞的客觀真實,增強受眾的信賴程度。不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背景,還是在目前技術手段支持的傳播背景下,真實性都是受眾對于媒體形成黏合度的首要需求,媒體提供信息內容真實性、可信度高,受眾對其信任,才會對媒體形成信賴,反之則會失去受眾支持。因此,媒體在運用現有技術手段過程中,應不忘保持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杜絕偽造、扮演,在保護信源的情況下,不削減故事的真實性,平衡新聞倫理與沉浸式效果間的聯系,提高公信力,使得受眾信賴,形成長久黏合力。
“VR+新聞”,猶如為新聞業裝上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性假肢”,可以彌補其新媒體環境下的技術性匱乏,有效緩解轉型焦慮,有效創新內容。總的來講,VR與新聞的結合創新了新聞的呈現方式,為受眾帶來了沉浸式體驗,但目前VR技術的應用仍處于不斷探索研究的階段,尤其在與受眾互動方面仍存在著不足,這對媒體平臺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與受眾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