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銅山區廣播電視臺,江蘇 徐州 221100)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新聞輿論和宣傳報道,新聞事業有了新的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受眾的心理氛圍被營造得越來越好,對于新聞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讓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越來越復雜,電視新聞制作的規格也越來越大。現在,人們獲得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自媒體,公眾號,兩微一端,短視頻的出現,人們能夠隨心所欲并且快速地獲得自己想要的各種新聞,這對于電視新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會。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在網絡新媒體的壓力之下,怎樣做好電視新聞,怎樣找到電視新聞的爆發點,把握受眾心理,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內容。
(1) 政治敏感性。我們的電視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政治敏感性是電視新聞的第一大屬性。作為主要的新聞傳播媒介,電視新聞將現代技術與視聽語言相結合,采訪和報道新聞,用直觀的方式傳播信息,服務政府和人民。在采訪的過程中,電視記者應當將服務人民和政府這種工作內容作為首要的需求表達出來,在采訪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應當把政治角度作為思考和采訪的出發點,挖掘采訪事實的政治意義,與事業心責任心相結合,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報道事件。
(2) 新聞預見性。事實永遠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如何在變化發展的事實中捕捉我們需要的內容,進行合理加工從而讓受眾喜愛觀看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不同的事實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來的樣態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和關注度也是不一樣的。電視記者在這個采訪過程中,在選擇關注度高的事件進行報道,必須進行新聞價值判斷,判斷之后根據新聞價值的大小進行選擇,對于新聞價值高的事實進行重點報道,對新聞價值低的進行一般報道,對沒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及時放棄。
因此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應當具備以下的素質:首先要不斷地積累各個方面的知識,深入了解國家政府相關的政策方針,有效地對社會時事新聞價值進行及時判斷。其次,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報道內容應當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內容密切相關,只有當報道內容與人們的生活相關度高,受到人們的關注度才會高,才能讓人們更加多地進行關注,從而收視率、市場份額才會高,新聞意義才會高。最后,輿論導向能力是一個記者應當掌握的能力,用輿論導向能力來提升政策解讀能力和新聞價值的把控能力。
(3) 新聞捕捉力。電視新聞采訪的主要內容是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大大小小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進行收集、采訪、剪輯、制作、播出。因此,這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對周邊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進行細致觀察,充分捕捉。電視記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對人們已經習慣的平常社會實踐進行重新捕捉,挖掘背后的新聞價值。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哪些適合在電視播出,哪些可以在電視播出,這就需要我們的記者充分地進行挖掘捕捉,同時為市民朋友答疑解惑。
(1) 減弱電視與受眾的距離感。電視新聞采訪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采訪、攝像、寫作、剪輯,四個步驟的后面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觀眾能夠穩穩地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新聞報道。所以我們的電視記者需要時刻牢記一個重點,新聞報道要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能強迫觀眾去收看,去認可報道內容。我們要知道,受眾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于社會、文化的看法也越豐富,對于電視報道的批判也就越多。因此,我們只能夠為觀眾提供素材,而是否觀看完全取決于觀眾自己,他們會對新聞內容進行判斷,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因此,我們不能一邊做新聞報道,一邊給觀眾上課,沒有人愿意收看這樣的新聞節目。所以,觀眾希望通過自己的了解對事實的是非曲直進行觀察,而不是直接認同新聞記者提供的結論。我們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當保持客觀審慎的態度,不要只是一味地開導教育,給觀眾增加厭惡感。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都應當以實事求是的報道為基礎,用真實的內容來吸引受眾觀看。新聞報道不再是20世紀人們的生活指南,我們的新聞記者應當了解這個事實,把握群眾的心理特點,保持電視新聞的活力。
(2) 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沒有觀眾的新聞,做得再好也沒有價值。收視率是考察電視新聞是否好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電視記者在制作新聞的時候,應當把握好相關技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首先一個就是做好“標題黨”。通過增加電視新聞標題的吸引力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其次,新聞要做得簡明扼要,把實施相關的所有信息簡明扼要地提供給受眾,最大限度減除與新聞無關的內容。最后,電視技術日新月異,這也是我們電視新聞記者所要掌握的極重要的技能。利用包裝字幕,視頻特效等等手段,增加新聞的可看性和趣味性。這里尤為要指出的是,電視新聞時間短,轉瞬即逝,沒有回放,需要我們的記者抓住新聞閃光點進行放大,延長受眾在閃光點的停留時間,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
(3) 內容要與受眾的興趣點一致。受眾是否觀看新聞,取決于新聞內容與自身的興趣點是否能夠契合。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當最大程度激發受眾對于該條新聞的興趣,這樣才能夠激發受眾觀看的需求。電視相比報紙廣播甚至是新媒體來說,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電視記者只要抓住這一優勢,放大這一優勢,根據受眾的需求來進行報道,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電視記者在報道前,應當做好準備工作,知道即將報道的新聞事件中哪些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哪些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共同需求。在報道中,電視記者應當努力挖掘新聞價值,明確受眾的需求,全方位地激發受眾觀看的積極性,以求獲得更好的播放效果。
(4) 新聞報道與受眾心理的共鳴性。在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之后,電視新聞應當做到與觀眾產生共鳴。產生共鳴最大的好處是讓受眾主動地搜尋與這條新聞相關的報道,從而擴大收看面,增加潛在的受眾群體。電視記者在報道時,要對所報道的內容有充分全面深入的了解,尋找新聞中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的因素,包括高興的、悲傷的、氣憤的,使用標題、導語,以及主持人點評共同烘托情緒因素,同時對這些共鳴點進行重點描述,實現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效果。
新聞敏感性是作為記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捕捉生活中有潛在發展力的新聞事件,充分地進行報道,實現其新聞價值。在報道之外,我們的電視新聞記者還應當積極地進行學習,增加自身的新聞素養,并對國家政府的相關政策充分掌握和理解,在平時的報道中,把自己的素養和理解力融化到對觀眾的輸出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電視新聞記者所做的報道才能夠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現實,增加收視率,提高電視媒體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