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廣播電視臺,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電視新聞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以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電視新聞編輯應該乘風破浪、求真創新,實現多樣化發展,推動廣播電視事業的健康穩定進步。
從新聞信息采集這一角度來看,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下的電視媒體之間并不存在本質性的差異,而根本的差異就在于新聞信息的編輯。由于新媒體更具時效性,所以在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編輯應該更加靈活多樣,這樣才能使得電視新聞在紛繁復雜的競爭環境中獨占鰲頭。由此可見,實現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發展勢在必行。
新媒體將電子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作為基礎,使得媒體形態更加多元化,而新媒體環境就是將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等應用于媒體運行的過程中,主要包括媒體的網絡環境、數字化新聞環境、移動新聞環境等等。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時間與空間上不受到過多的限制,在新聞編輯、新聞傳播等方面展現出極大的靈活性與生命力。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全面到來的社會背景下,廣大受眾的審美志趣以及審美取向將會發生微妙的改變,這在客觀上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必須實現轉型與創新。
從時代發展的層面來看,電視新聞編輯實現多樣化發展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推動電視新聞編輯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受眾審美活動發生了改變,這在客觀上驅動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與變革。從形式的維度去分析,電視新聞節目是試聽結合的藝術,實現多元化信息的整合與融合可以使得電視新聞節目呈現出包羅萬象的藝術特質。如果電視新聞編輯單一化,那么這種試聽結合的藝術產物一定會呈現出同質化、單一性的特點,從而也就不利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最終也就無法使得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提升,新聞信息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也就會隨之下降,電視新聞的功能價值將無從談起。在電視新聞節目當中,不僅將圖像、文字、聲音等美學元素融入其中,更為關鍵的就是讓廣大民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事,所以電視新聞必然是社會輿論的導向,是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工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而從這一點上來看,電視新聞節目必須具備強大的吸引力與藝術感染力,然后才能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在電視新聞節目當中受益,這也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必須要打造出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的節目和信息,進而全面發揮電視新聞的功能。第二,新媒體環境中,各類信息傳播媒介應運而生,這對于廣播電視這一傳統媒介來講無疑是一種沖擊,將會使得更多的受眾會利用網絡去查找以及瀏覽新聞信息,但是在很多新媒體當中是包含著諸多虛假信息以及不健康信息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帶來消極影響,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設,所以廣播電視新聞一定要發揮權威性作用,利用自己的公信力讓那些虛假信息不攻自破。
不同電視新聞節目風格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播出時間段的不同,對于編排風格也就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時事政治類的新聞都會集中在晚間時段播出,經濟類的新聞在各個時間段都會播出,與民生息息相關、貼近百姓生活新聞側重在午后這一時間段播報,如央視13套新聞頻道全天都在播放新聞節目,新聞內容包羅萬象,包含了世界各地的新聞資訊,這與央視《新聞聯播》這檔新聞節目存在極為明顯的區別。針對上述差異性,要求新聞編輯在生產新聞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采用不同的編輯方法,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中,只有運用多元化、個性化的編輯方法才能使得新聞信息更具時效性,進而也就可以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激發受眾的好奇心,讓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在新媒體這一復雜激烈的競爭中歷久彌新、立穩腳跟,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另外,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編輯一定要具有針對性,進而強化電視新聞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如在實踐工作中,某一新聞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是百姓,那么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結合相關的反饋情況對相關報道進行跟蹤,在編輯新聞內容的時候有效整合百姓所生產出的內容,進而強化新聞信息的公眾信服力。而非對于那些相對比較嚴謹新聞信息來講,由于新聞的時效性比較強,利用常規化的編輯方式必將使得受眾感覺視覺疲勞,所以在編輯工作中相關人員一定要有效結合新媒體所具備的優勢,實現編輯方法的創新,對于那些關聯性的內容做出系統性分析,進而將現場實況最大程度地呈現給受眾,使得抽象化的新聞內容轉化為具象的形式,進而讓百姓可以更加真切地理解新聞內涵。
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媒介融合步伐加快,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化,這就對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開展電視新聞編輯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循針對性、實用性、審美性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實踐工作中,要結合時代的要求、受眾的訴求適當地進行創新、另辟蹊徑,區別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方式,帶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更為關鍵的是,在新媒體時代中編輯電視新聞還要以受眾的視角去理性地審視新聞信息,極大程度地提高新聞內容的權威性。如在編輯的過程中,標題要新穎獨到,沖出傳統新聞編輯的桎梏與束縛,這樣才能提高新聞信息的藝術感染力,但是也要堅決抵制“標題黨”等新媒體時代中常見的問題,使得電視新聞兼具創新性與權威性的特征。
從新聞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如今消息類新聞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可謂是新媒體時代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中的“重頭戲”,在實踐工作中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從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目的性這一角度分析,電視新聞節目的核心目的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帶去最真實、最有效、最新鮮的新聞資訊與報道。所以,電視新聞編輯逼近要具備客觀真實性的特點,同時要具有時效新鮮性的特質,更為關鍵的就是要嚴肅而權威,從而使得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在滿足人民群眾價值訴求的前提下,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傳統的、固化的電視新聞編輯模式很容易讓生活在新媒體時代中的受眾群體感覺到倦怠以及乏味,所以對于消息類電視新聞的編輯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例如,針對國內、國際重大時事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欄目的外景記者首先應該進入到現場,經過仔細認真地實地考察之后才能進行深入性報道,盡量將事件的現場還原給受眾。再如,針對經濟類新聞信息進行報道的時候,新聞編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國內外經濟領域的發展動態進行了解,真正做到從全局出發,從經濟發展的趨勢出發,有效利用對照、解說等方法,使得受眾可以清晰明了地認知新聞信息,進而拉近電視新聞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讓新聞信息與百姓的生活貼得更近。
在傳統媒體時代當中,電視新聞節目是具有固定的播放時間的,這對于新媒體時代來講,新聞信息的新鮮程度遠遠低于網絡新聞,由于電視新聞編輯編排的過程中需要層層把關,進而也就使得編排的效率比較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基于此,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只有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信息編輯編排的效率,才能使得電視新聞編輯朝著多樣化的方向又快又好地發展。所以,電視新聞工作者一定要轉變傳統工作理念,結合現階段的新要求、新訴求,實現電視新聞編排過程中風格以及內容的創新,讓廣大受眾習慣于定時定點地去收看電視節目,進而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切實保證電視新聞的公信力與權威性,讓電視新聞成為百姓心中喜聞樂見的節目與輿情工具。
文章立足新媒體環境,從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發展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出發,探討如何推動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發展。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帶去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