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新疆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4)
我國電視評論節目經歷了30年的發展與壯大,期間經歷了多次的改革與創新。其最早出現是在1980年中央電視臺的一檔電視述評類節目《觀察與思考》,之后以1994年《焦點訪談》為代表的電視評論類節目是評論節目的第二發展階段,2009年中央電視臺對節目進行改版后,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但是時代的發展不僅帶給該類節目相應的輝煌,同時,新媒體的誕生也帶給了電視評論類節目困境和挑戰。
(1)言論更自由的新媒體挑戰了傳統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在新媒體尚未誕生的時代,各電視媒體壟斷了新聞和時事熱點的話語權,普通民眾缺乏表達想法的渠道和機會,傳統電視媒體代表著一定的權威性。但自從微博、論壇等新媒體的出現和流行,網民更傾向于在新媒體上自由表達意見,關于時事熱點和新聞的評論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傳統電視評論節目在新聞評論的表達上不再是一家獨大,甚至很多時候網民的言論和想法會被該類節目轉載。
(2)評論節目相對新媒體的及時性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各種新媒體在信息的傳播速度上更具優勢,在傳播新聞時往往比傳統電視媒體更加快速,消息傳遞、擴散和民眾評論的速度都要超過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則需要在采集新聞素材后在特定的時間段播出,此時新聞熱點的時效性已經打了折扣,尤其是在信息量爆炸的網絡時代,電視臺的評論速度往往跟不上新聞熱點的消失速度。因為在新聞報道和評論速度上的時滯性,電視評論節目面對新媒體時僅剩下節目質量和深度的優勢,日播和周播節目在其生存上出現困境。
(3)評論類節目不符合電視臺的商業導向。在新媒體時代各類媒體更傾向于商業化,各大媒體之間基于商業數據上開展了激烈的競爭,傳統電視媒體更加注重收視率高、受眾范圍廣的節目,例如,目前廣為流行的綜藝節目、選秀節目、相親節目等。收看評論類節目的用戶一般比較固定而且規模不大,相對其他類型節目收視率更低,很多電視臺為了獲取更高收視率而選擇壓縮評論節目時長,甚至取消該類節目的播出。
在新媒體時代,創辦一個優秀的電視評論節目需要從節目類型、節目人才、節目制作等多個方面同時進行改善與創新,才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贏取更高的發展機會。
(1)增強電視評論節目的時效性。在信息爆炸的融媒體時代,增強新聞評論類節目的時效性是一個節目成功的關鍵。電視臺在制作節目時應當及時調整評論類節目的類型和結構,相對于周播節目,日播節目更能夠彌補信息滯后的缺陷,應當逐步減少電視臺中周播類的評論節目。其次在節目中對于不同層次的新聞和時事熱點要做出不同的評論措施,對于民眾討論度比較高的熱點事件,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及時選取網民言論并進行評論;對于比較重大的突發類事件可以暫時中斷原本的節目安排,插播重大新聞;而對專業性比較高的熱點可以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解說和評論,幫助民眾更好地理解新聞事件。整檔節目中各種類型節目的比例需要進行妥善安排,防止節目規劃上的頭重腳輕。
(2)增強評論節目團隊的專業性。一檔評論節目的主持人和評論員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較強的事件剖析能力,具有這些要素才能夠打造該檔評論節目的特色和風格。電視臺必須提高評論類節目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力求整個隊伍的專業性和創新性。評論員既可以是知識儲備豐富的專家和教授,同樣可以是主持能力和評論能力兼備的記者或主持人。只有節目組隊伍對時事熱點有較強的把控能力,并且能夠對事件進行深入的剖析與評論,才能夠逐步穩定節目制作風格,獲取更深厚的觀眾基礎。
(3)增強評論類節目的互動性。傳統評論類節目都較為嚴肅和莊重,很多時候都是主持人在不停地解說,這種節目形式對于聽眾的感受考慮較少,很多時候由于缺乏與觀眾的互動而導致節目可看性下降。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評論節目可以嘗試使用該項技術增強與觀眾的互動,在演播室使用微博連線、視頻連線的方式,積極邀請更多觀眾參與到新聞評論中來,讓觀眾的意見和言論得以傳播和交流。使用這種模式能夠增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同時能夠在評論類節目中顯示更多的意見,增強節目的生命力。
總之,對于評論類節目來說,雖然在商業化的新媒體時代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困境,很多時候可能面臨著遇冷和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但是只要抓住機遇,使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就能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節目制作、人員組成和節目類型的方面都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讓新媒體時代轉變為評論類節目華麗轉身的重要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