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武
(北京密云電視臺,北京 101500)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提高宣傳引導水平時明確指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既是對我們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為我們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找到了方向,體現了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的高度契合。世上許多高深的哲理可以通過恰當的故事被表述得易于理解、讓人讀來一目了然;很多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論,可以通過適合的故事被表述得既形象又生動。找到并講述好故事,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能力和效果在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體面前均已相形見絀,但用講故事的方式報道新聞,提高其對電視觀眾的吸引力,應該是電視新聞記者區別于網絡時代日益興盛的“公民記者”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首先,電視新聞講故事是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創新的有益探索。電視新聞節目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不斷開拓新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節目形態。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將其喜聞樂見的故事與新聞結合,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與可視性。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及各省、市、區電視臺紛紛推出“新春走基層”欄目,其中的新聞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展現社會問題、展現人們的拼搏與奮斗、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棒棒”冉光輝:“用汗水扛起一個家”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春走基層》欄目2018年2月5日播出的新聞,講述了重慶“棒棒”冉光輝通過奮斗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十分感人。
其次,新聞講故事是滿足電視觀眾收視需求的途徑。面對新媒體的發展,觀眾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難以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收視需求。而新聞講故事符合大眾收視人群的喜好,容易與受眾形成情感互動,現已被廣泛認可,成為在電視新聞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像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東方時空》、北京電視臺的《特別關注》、東方衛視的《東方大頭條》等,都十分重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受到了電視觀眾的好評。
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文以載道,一篇新聞報道、一個故事必須要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主旋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靈魂的故事要么是蒼白無力,要么是無病呻吟,要么偏離政治導向。因此,我們確定選題、尋找故事、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要緊緊圍繞著弘揚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靈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好故事要有溫度,新聞工作者要懷著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去采訪報道。只有帶著感情,心中裝有人民,我們的報道才有情懷,我們的故事才能散發著熱氣騰騰的暖意,講述的故事才能打動人、感染人。這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也是媒體人必須遵守的原則。
二是要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樹立講故事的理念。記者采訪時,首先要有講故事的意識,這是基礎。如果認識不到位,記者在采訪時將自己視為旁觀者、局外人,甚至于高高在上,那么即使采訪中遇到的人講述了一個十分生動、十分有現實意義,同時可以很好地以小見大闡明一個深刻道理的故事,他也不會留意到這個精彩素材。《華爾街日報》十分重視新聞的故事化寫作,強調要“在新聞中講有趣的故事”。因此,這家媒體的記者講故事的意識不斷得到強化,逐漸形成了一個模式,那就是在寫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講故事。在新聞報道中,他們經常采用的做法就是在一些非事件性新聞的采訪寫作中,用故事自然而然帶出新聞,用一個很吸引人、很有趣的人或事開頭,通過氣氛、情節的交代,將人逐漸帶入新聞事件中,使人如身臨其境。然后再用一些過渡,通過精心尋找的小故事轉入大主題,一層一層加以遞進,一步一步升華新聞的主題。
三是講故事要堅持真實性原則。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我們所說的新聞報道的真實,一般而言包括具體事件真實和總體事實的真實。新聞“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都要真實可信。其次總體事實也要客觀、全面。列寧指出:“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面和隨便挑選出來的,那么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電視新聞用講故事方式進行采訪,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四是電視新聞講故事要尋找最佳切入點。恰當的切入點,可以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也可以把“受眾想聽的”融入“我們想講的”,通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通過小視角反映大變化。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記者會獲得大量第一手素材,這些素材中包括眾多關系復雜的人物和事件。記者在后期進行整理、寫作時,并不能將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羅列到一篇文章、一個新聞報道中。講故事要從某個具體的事件或人物展開,娓娓道來。選擇的切入點應該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給電視機前的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者事,要有內涵、帶有寓意,要有可傳遞的理念、思想和行為。要以小切口揭示大主題,巧用轉折沖突。新聞中出現的矛盾越突出、情節越沖突,就越吸引眼球,這些沖突包括人與人的沖突、事件與環境的沖突以及不同觀點、價值觀之間的沖突等。《人民日報》老記者柏生曾經說過:“在沒有選擇有新意的角度之前,我一個字也不會寫,只是靜靜地在那里想,在那里分析。”記者在撰寫稿件的時候,也應該像柏生一樣,耐心細致地根據所要表達的主題篩選手中的素材,認真思考,最終選擇適合的新聞切入點,精心設計如何開頭、如何起承轉合,讓故事順理成章地帶出后面的情節。
五是電視新聞要以普通人的視角講故事,展現人性之美。電視新聞在講故事時,要努力發現新聞事件中閃耀著人性光輝、體現人情色彩的因素。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各省、市、區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春走基層”等主題采訪,都是捕捉普通人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和生命活力,展現瑣碎中的崇高、平淡中的偉大。例如央視新聞頻道“新春走基層·急診室的故事”之《醫生沒有選擇病人的權利》,展現醫生面對艾滋病患者、H7N9感染患者,毅然施救的感人事跡,體現的白衣天使的崇高精神。這個欄目的《零點后的中國機場裝卸工:開啟“夜間模式”》《徐保慶:微山湖上的光明守護者》《汪振祿:守夜凌子口》等新聞,都是通過故事化的手法,給觀眾講述一個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進而歌頌人性之美。
六是電視新聞講故事要突出細節。美聯社的記者曾說:“把大量的細節加以巧妙地運用,就可以寫出可讀的新聞,生動的細節可以使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的情感中。”新聞中生動的細節能夠在細微之處見精神,再現新聞現場,從而深化主題、打動讀者。好的細節很難找尋,那些獨一無二的細節更是顯得珍貴。作為一名記者,要善于在新聞事件、新聞素材中尋找和選擇最具表現力、最引人關注的細節。好細節需要記者的一雙慧眼,能見人所未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曾經播發過一篇名為《當代愚公黃大發》的新聞,講述貴州遵義平正鄉團結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36年帶領村民修渠引水的故事,這篇新聞成功之處就在于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測量員腰間拴著纜繩,在300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進行測量、畫線,用鋤頭、鋼釬、錘子和雙手開鑿水渠等大量細節的描寫,增加了故事的信息含量和真實性,很好地升華了新聞的主題。
在電視新聞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些問題,其中包括要避免重故事、輕事實的傾向發生;其次,要避免新聞故事低俗化;第三要避免新聞故事的娛樂化。總之,以事實為核心,在新聞中講好故事,能夠有效增加電視新聞的可視性。新聞工作者要樹立在新聞中講故事的理念,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這樣才能給電視觀眾呈現更好的新聞作品,提高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