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資 寧雅南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民俗文化又稱之為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根源所在,青少年傳承傳統文化是促進文化發展的新勢力。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在世界上都是璀璨奪目的,哪怕在現如今現代化日益發達的社會當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功利思想的雙重夾擊下,我國有不少民俗傳統文化現狀令人惋惜,遼東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國民俗傳統文化的基本現狀是復興、衰退和變異三種現象并存。這折射出了我國民俗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的基本現狀,找不到傳統文化影子,見到的卻更多是經濟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個支持民俗文化產業方面的政策文件,在政策的全力支持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也大為提速。部分民俗文化產業被提到了將會在2020年發展成為我國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民俗文化產業勢如破竹,將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現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硬實力的快速崛起和綜合國力等各方面的不斷提高,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與日俱增。國際市場上對于中國的文化產品的需求量也大幅提高。同時,隨意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不斷壯大、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眾多領域的文化產品的出口將會大幅增加。這無疑對于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與契機。
民俗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當下,國家出臺了保護民俗文化的措施,但主要集中在書面上、口頭上乃至于田野調查式等一些制度化措施,在具體實施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如今,全國各地面臨著眾多老手工藝人年紀頗高和技藝失傳的危機,老作坊和老工藝也面臨推倒碾碎和失傳或摻假等現象。即便是幸存下來的皮影戲、剪紙、年畫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日漸衰落的危機。由于傳統文化的營利性太小,多數年輕人瞧不上那些傳統技藝,不愿意學習與傳承,而被現如今的網絡多媒體的現代化工作所吸引,導致技藝日漸失傳。那些曾在我們兒時記憶中的民俗產品也將逐漸消失,而這些恰恰應當由年輕一輩來保護和傳承。
我國目前所開發的民俗文化產業,多是針對在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中、各時期的傳媒文化中、各時期的流行時尚文化中進行并發展而來的。對于目前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民俗文化是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而且由于目前我國在總體戰略上的不清晰、產業創意力量上的薄弱分散、產業布局的略微混亂,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的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已遭遇瓶頸。而越是瓶頸越需要克服困難、勇于面對挑戰,這也是我們繼承與發展傳統民俗文化的必要原因。
民俗的傳播方式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存在著較大偏差。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大多是通過傳統的類似于閱讀書籍、參觀博物館、逛民俗街等方式進行的。但這種傳統的方式必然會導致民俗的傳承與時代的脫節。隨著當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進步,新媒介下的手機等通信設備已成為了當代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應該與時俱進,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交融創新,讓更多人在現代媒體當中認識與學習到傳統民俗文化。接下來,將以遼東民俗為切入點,深入探索民俗傳播與推廣策略與手段。
遼東民俗又稱遼東民間文化,是指遼東地區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遼東地區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即是遼東地區民眾的傳統的日常生活習俗。
單單拿遼東地區的大連來說,很多人只知道大連有“啤酒節”“服裝節”“賞槐節”,卻不知大連還有“放海燈”“抹黑節”“清泉寺廟會”“海神娘娘祭奠”……說到丹東,大家會想到“鴨綠江”,但若問到其名的由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地將其來龍去脈說得很清楚。那么下文中給大家講述幾個典型的遼東民俗活動。
朝鮮族乞粒舞原是農樂舞的一種,發源并流傳于遼寧省本溪市恒仁縣的朝鮮族,具有悠久歷史。它是源于祈求農業耕種風調雨順,糧食作物豐收的民俗活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更迭,逐漸形成融合娛樂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一種舞蹈類型。
撫順地秧歌又被稱之為“韃子秧歌”,其發源地是在遼寧省撫順滿族一帶,并流傳于此。是一種形成年代悠久、具有極具濃郁的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遼寧鼓樂是對東北各地的鼓樂產生深遠影響的鼓樂藝術。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在遼寧省遼陽市出土的漢魏時期古墓壁畫上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圖,并題有鼓“吹演跌歡戲”六字真言。
海城皮影戲是遼寧鞍山海城的特產。海城皮影戲俗稱驢皮影。它是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燈光照射以表現故事情節的戲劇。皮影藝人邊演唱邊操縱,并伴以音樂伴奏。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流傳于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滿族群眾中的刺繡藝術,是學習漢族刺繡的產物。以緞織物、紗、粗布為主,如繡花衣、繡花襖、繡花鞋等。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展現了滿族和漢族先民古樸的民風習俗和八旗女人們的智慧。
建議以年輕人的視角、年輕人的方式進行傳播與推廣,并將重點放在改變傳統傳播方式的以新媒體和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衍生品發展上。
活用新媒介,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以及發展民俗旅游等其他符合現代人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傳播形式,讓看似遠離我們的民俗文化藝術以符合現代生活的方式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氣息,使其更貼近生活。從而使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文化、關注民族藝術,將中國民俗文化藝術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來了解民俗藝術、愛上民俗藝術,從而喚醒對民俗的傳承意識。
舉辦民俗衍生品展與文化交流會,讓人們免費參加,這屬于公益行為,為的就是打開民俗文化的大門,從而使其被人們所熟知。
(1)實地去尋找和采訪,通過與各類民俗藝術家合作,將采集來的照片和視頻進行后期排版,配上文字然后進行推送。并且邀請民俗商人合作,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多種多樣的活動讓更多人關注和重視。
(2)利用微博賬號和各類收藏企業賬號、營銷賬號互推,使本項目賬號迅速崛起,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關注。然后每期固定推送本地民俗信息,同時歡迎投稿,并發送每期微信平臺上更新的內容。
由旅游景區負責人和旅行社負責人進行商談與合作,協助發展民俗旅游業,與景區共同打造民俗旅游試點,在試點內的休息區建立民俗文化交流區和民俗表演區域,豐富民俗文化旅游。與旅行社負責人和景區負責人共同商議,舉行民俗旅游優惠套餐活動,增加游客量,加快民俗旅游的推廣。民俗旅游試點采集的照片、視頻和旅行社的優惠活動會同步在微信平臺和微博中更新,吸引微信觀眾和微博粉絲,讓人們關注和喜愛它。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是幾千年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具體見證,人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也在努力追求精神生活,傳承下來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個習俗都凝聚著各民族的文明與智慧、勤勞與創造。民俗文化傳播與推廣更是符合現代人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傳播形式,它能夠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來了解民俗藝術、愛上民俗藝術,從而喚醒對民俗的傳承意識。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的特色,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象征,是民族文化不可丟失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