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面對當下網絡謠言的興起和個別新聞報道的片面性,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客觀的、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尤其是在新聞評論節目中。
如:2013年12月3日的網上有一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的圖片備受關注,大家紛紛指責該女子做法不對,丟人丟到了外國人面前等抨擊言論。然而經《新京報》調查,證實大媽并非“碰瓷”,當時老外騎一黑色無牌摩托,車上還帶有一名女子。其中一位目擊者還提供了視頻,老外不斷用流利的中文罵人。隨后,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布了官方調查結果,通過調看路口監控視頻等調查手段,最終給出了權威結論:中年女子經過人行橫道時,被一外籍男子駕駛摩托車撞倒。在現場處理過程中,倒地女子稱身體不適,民警立即撥打120將其送往附近醫院。經檢查,該中年女子傷情輕微。老外無證駕駛,車輛被扣且受處罰。
新聞評論節目從來都是廣播電視節目的主體、龍頭,傳播新聞、引導輿論是廣播電視的重要傳播功能,也是公眾獲取新聞信息時最信賴、最便捷、最普及、最重要的渠道。新聞評論在廣播電視的宣傳工作是由撰稿者和播音員的共同努力,最終由播音員來完成的。新聞評論的評論對象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的重大事件、有重要傾向性的事件或人們雖不注意但必須引起人們注意的問題。所以新聞評論對現實生活有著直接的針對性,而且時效性也很強。適時發表,它就能充分發揮影響輿論、引導輿論的指導作用。一旦錯過了時機,就失去了發表的價值。新聞評論只有抓住時機,才能充分顯示它的優勢和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那么,面對新聞評論時效性的壓力,如何實現輿論引導這一重要功能呢?這需要播音員主持人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特點,用它去分析、評論新聞事件。根據唯物辯證法中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哲學學說,播音員主持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身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能力: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更緊密,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難以通過某一個部門去解決。也正如唯物辯證法所認為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聯系中存在和發展的,因此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在評論新聞的時候要聯系事物之間的關系,不能孤立地看待問題。
共享單車是一個新事物,在方便大家出行的同時,也出現了亂停、亂放和地鐵口單車堆積的現象。面對這樣的新聞事件,主持人在評論時就不能只呼吁公民提高素質,要呼吁多方機構和部門聯手維護共享單車的正常使用。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一方面是有些用戶不自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停放位置的無奈選擇,這就需要交通運輸部完善城市自行車交通網絡。解決單車擁堵,還要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從ofo、摩拜單車的新鮮出現,到顏色各異、品牌繁多的其他單車如雨后春筍般投放到市場,這就需要政府合理控制投放量,考慮交通的承載力。針對用戶的亂停亂放,研發單位也要考慮如何設計出電子停車位,讓用戶合理停車。而共享單車出現的押金難退、單車遭人為惡意損壞的情況也需要多方合力解決。針對類似于共享單車這樣的社會現象,播音員主持人在評論時只有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才能評論內容更全面,也才能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進言獻策的功能。
在我國社會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產品的質量問題也一直層出不窮。當遇到關于產品質量問題相關的新聞事件時,就可以依據唯物辯證法中所提出的:“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睆倪@一方法論出發,去評論新聞。
白巖松就是善于從事物正反兩方面評論新聞的代表,在2015年8月8日播出的《新聞周刊》中,關于“湖北電梯吃人事件”的新聞,他這樣評論到:“現在的中國有太多的世界第一,電梯也是我們進入世界第一的領域。無論是保有量和生產量,還是每年增長量都是絕對的世界第一。而上海更是以20萬部電梯擁有者,成為世界上擁有電梯最多的城市。這個第一成為中國城市建筑不斷長高的象征,但也不是所有的第一只讓人開心而不擔心。比如是第一相關的生產企業在中國發展迅猛,可有的企業會不會蘿卜快了不洗泥。湖北荊州商場內的‘吃人電梯’事件發生后一些天,就有了初步調查結果,從電梯本身看,涉事電梯設計不合理,而且蓋板的尺度也與圖紙不符。如果這個結果被認定,人們還會擔心這樣的電梯還有多少在使用中。于是我們不難發現,不是所有的第一都是讓人欣喜。帶病上市的企業上股市越多,股市健康就越難。就像生活當中,合格的醫生少,我們想健康也很難。”
通過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評論可以看出,他從我國是電梯數量擁有量為第一的正反面為主題,著重分析了作為“第一”的負面影響,使評論內容更加深刻,發人深省。
人們之所以關注新聞事件,不僅是為滿足生產生活需求,也希望新聞評論中能有對于事情發展的預測。對于樓市新政出臺后,對房價走勢的預測是受眾最關注的話題。面對這樣的新聞事件,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運用唯物辯證法中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現狀,又要看到事物的轉化,既要看到事物的前景,又要看到事物的過程。這樣才能對新聞事件的預測做出合理的判斷。
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夜新聞》在2017年3月18日播出的《記者調查:樓市快退燒,還需哪些招?》中,主持人楊揚針對新出臺的樓市政策,他這樣評論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樓市政策也印證了這樣的一種表述。之前在兩會期間,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也曾經表示說,不要讓房地產過快發展,提前消費了未來經濟發展的午餐。要有一個房地產增長速度和國民經濟相匹配的這樣的一個過程。那么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限購是一個預防針或者是一個短時間適用于當下的一個猛藥,可能會隨后加碼,當然也有可能通過其他的手段,比如說像稅收或者信貸來實現?!?/p>
通過主持人楊揚的評論可以看出,他聯系了樓市的政策,對房價的趨勢做了一個推斷和預測。這個結論的得出,離不開他對樓市發展過程中的資料的掌握和對影響房價的多方因素的考量。在新聞評論中,需要播音員主持人更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新聞事件,在分析的基礎上,對新聞事件的走勢做出預測,也更好的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綜上,無論播音創作的正確道路的實現,還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習,乃至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評論中對于輿論的正確引導,都可以運用馬克思歷史科學方法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自身的話語質量,塑造自身話語的權威性,最終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實現播音員主持人的信息傳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