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彪 產大海
(江南都市報,江西 南昌 330038)
(1)經營收入和廣告資源總量雙降。紙媒產業萎縮,廣告、發行受累。近年來,受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報業產業萎縮,發展下行不見底。加上現在的移動媒體徹底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人們逐漸把視線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根據CTR的數據顯示,報紙廣告從2012年就開始萎縮,2017年前三季度廣告延續下降趨勢,繼續大幅下降32.3%,與此同時報紙廣告資源量下降30.8%,呈現“斷崖式”下滑。廣告的下滑導致報社收入銳減,而這直接影響著報紙的發行。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報紙發行持續下降。2015年全國報紙發行總印數達430.09億份,同比下降7.29%。廣告經營下滑、報紙發行銳減,導致紙媒在2015年,包括浙報集團下的《今日早報》九江日報社的《九江晨報》在內的共計8種報紙退出市場。
(2)行業廣告投放下滑,廣告大戶減量嚴重。報紙呈現的整體廣告下滑,很大一部分是以前作為紙媒廣告大戶的行業減量嚴重。以2016年公開數據顯示,傳統紙媒廣告分類來看,商業零售業降幅為31.8%,醫療保健機構下降30.8%,郵電通訊下降34.1%。娛樂及休閑下降16.5%,交通(汽車)下降51.5%,房地產降幅達到55.7%,金融業下降7.9%,而在近些年醫療藥品、汽車、房地產、商業金融等行業廣告,均屬于廣告大戶,有些行業甚至能占到報紙廣告整年營收的26%~32%。客戶投放效果和轉化率明顯下降,投放的習慣發生了根本變化,品牌客戶原來投一個廣告花幾萬塊錢想賺幾十萬的現象基本難尋。而這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傳統媒體以覆蓋率和達到率為目的,但新媒體則更注重精準、有效和互動,毫無疑問,報紙廣告這種傳統的廣告投放模式已經被廣告主所摒棄,越來越多的客戶更傾向于新媒體。
(3)報業多元化發展面臨考驗。在面對紙媒發行和廣告大幅下降的事實面前,有人提出報紙應多元化發展,努力突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界限。一夜之間,辦APP新聞以及發展微博、微信和手機報成為紙媒擁抱新媒體轉型的變革方式。但從目前來看,從廣告營收來看,新媒體增加的廣告量對于紙媒廣告下滑量顯得捉襟見肘。以澎湃新聞為例,雖然在全國搞得風生水起,也具有極高知名度,但據其2015年收支情況來看,依舊虧損達6000多萬。而縱觀全國各地紙媒,依托報紙新聞優勢搭建的微博和微信平臺,其一年的廣告營收大多在幾百萬元之間,這點收入相比較報紙每年下滑幾千萬元來講,仍可忽略不計。對此情況,CTR市場研究資深研究顧問姚林說道,“如果從現在新媒體的經營狀況和廣告狀況上來考慮,它肯定彌補不了報紙下滑的損失,但提高新媒體權重,其初衷是從新媒體的傳播角度、發展角度和未來趨勢的角度對傳統報刊進行鼓勵,促使報業把新媒體做好。”
報紙連續多年的廣告下滑,讓紙媒紛紛提出轉型口號。借鑒新媒體傳播優勢,傳統紙媒也在這一方面繼續創新和摸索。在廣告方面,許多紙媒紛紛加入互動營銷、內容營銷、體驗營銷等,而通過報社發展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對稿件撰寫、選題思路、信息及時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報紙廣告都在嘗試擺脫依靠報紙單純的版面廣告營銷,給傳統廣告帶來了新的局面。然而,紙媒在擁抱新媒體的廣告創新經營當中,并非一帆風順。
(1)缺乏新媒體的廣告業務骨干人才。紙媒廣告的急劇下滑,導致報社壓縮發行量、減少版面等惡性發展,最終導致廣告效果差、收入銳減、人才流失。加上用戶的大量流失、機制的呆板固化,不斷加劇紙媒的經營壓力,而所有的點集聚到最后就會導致報業發展的持續下滑。傳統紙媒的記者、編輯,甚至到業務口團隊,都停留在強勢媒體時期下,靠新聞熱線和廣告主主動聯系,很少積極主動地去迎接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加上報社體制的制約,難以制訂出一個全新的激勵政策來充分調動老員工的積極性,這更讓整個原本應該直面市場的廣告經營人員失去了創新的動力。與此同時,由于體制問題,紙媒資金有限,與互聯網平臺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幾個億“燒錢搭平臺”比較,紙媒所擁有的改革資金捉襟見肘入。沒有資金就缺乏原動力,少了資金的支持,紙媒要想實質性轉向互聯網平臺就是一句空話。留不住人才,不能調動員工積極性,沒有資本引進新媒體人才,尤其是骨干的技術人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傳統報刊業廣告向真正新媒體方向轉變。
(2)創新付出的代價是報紙公信力。報紙廣告向新媒體轉型,由于傳播形式的改變,傳統媒體需要從新媒體身上借鑒創意。但有些廣告為了追求利益,夸大之詞泛濫,誤導消費者,對消費者權益造成嚴重的損害。也有些創意“克隆”到傳統報紙上顯得不倫不類,毫不考慮報紙受眾和新媒體受眾的區別。在報紙受眾的眼里,一張報紙不僅僅是讓他們看新聞,更深層的意義是他們能借助報紙了解一些事實的真相。而新媒體在他們看來則是碎片化的閱讀,一些創意“克隆”則完全是為了“吸引”而創新,一些發布的新媒體廣告甚至前段以“重大新聞”的字樣和內容吸引讀者,到最后卻生搬硬套廣告進去,不可否認一開始能夠吸引一些讀者的目光,但長期下去,則容易造成審美疲勞,也讓讀者更容易導致對報紙的“不信任”。
(3)發展全媒體平臺趨勢不容樂觀。傳統紙媒受新媒體沖擊,要發展多元化經營已經成為報業經營者的共識。2017年,以報業汽車客戶為例,一般報業汽車客戶的廣告額只有以往的20%,但活動、車展以及試駕、車友會等系類活動往往大幅增收,尤其是《江南都市報》《齊魯晚報》《大河報》等車展收益非常高,而且在當地乃至全國都很有影響力。縱觀目前國內紙媒平臺,上海《東方早報》發展澎湃新聞,浙報傳媒進軍網絡游戲。從2016年來看,全國報業兩微一端數量迅速增加,通過紙媒影響力吸附的粉絲數和關注度,已經超過最高峰報紙訂閱的讀者數。平臺雖然搭建起來了,很多平臺卻空有外殼,建立起的平臺大多活躍度并不高,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新媒體下載量太小,互動性缺乏等促使媒體的轉型之路往往半途而廢。而在廣告經營方面,到目前為止在經營上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一旦廣告涉嫌違規導致微信封號等往往會前功盡棄。
報紙廣告經營難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報業關閉浪潮的背景下,紙媒的生存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但另一方面即便報紙廣告經營再困難,2016年報紙廣告刊登總額仍有深圳、蘭州、昆明、烏魯木齊和寧波等5個城市的報紙廣告得到增加,傳統紙媒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依舊還在。與此同時,在當下時期,雖然遭遇挑戰,但也意味著機會增多,報業經營觀念要有所改變,不能再單純用報紙的版面吸引客戶。而以主題策劃、新聞熱點傳播、整合報紙優勢資源創新經營,才有更大發展空間。以《江南都市報》為例,2015年就開始與新媒體新貴ZAKER深度合作,打造南昌ZAKER,打造全媒體中央廚房,所有資源全面互通互融,往往一場直播能吸引百萬人圍觀。
(1)重視廣告的流量資源和精準傳播。新媒體時期下,通過技術手段,媒體可以根據其使用行為進行追蹤和分析,定向精準推送廣告。而隨著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也讓人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巨大流量,并且這種流量具有瞬間爆發、透明可追蹤和有效引導的優勢。在強調滲透、互動的新媒體環境下,流量對于廣告主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正因如此,《華西都市報》依托新媒體達千萬級的海量用戶,建立了“全新的精準投放廣告系統”,對用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再根據傳播和商業的需要,進行定向精準推送,通過不同的反饋實現按效果付費,讓廣告主在精準傳播中實現營銷效果最大化。
(2)重視客戶的體驗和黏性。用戶黏性和體驗,決定著媒體是否能夠長時間的吸引客戶眼球。而傳統紙媒,因為信息傳播不及時、缺少與客戶有效的直接面對面溝通方式,造成客戶體驗極差,用戶黏性也就隨之喪失。在新媒體時期,未來的廣告競爭不再像以前傳統紙媒以發行數量就能爭取客戶,更多的是取決于媒體是否有客戶黏性,能否具有持續匯聚流量的能力。以《海南日報》為例,改版前,《海南日報》原有的醫療、教育、文化和旅游等行業報道時有時無,而且非常雜亂的排在各個綜合新聞版中,沒有深度,形成不了用戶黏性和客戶的閱讀習慣。在新一輪改版中,《海南日報》以行業為分類,推出文化、健康、教育、旅游等系列周刊,每周定期出版,以原創新聞、深度報道為主,加上不定期組織的互動活動,使得報紙的可讀性和服務性大大增強。在此基礎上,舉辦各類社會活動,為海南日報社在2014年實現廣告創收1000多萬元。此外,《江南都市報》也創新推出社區版塊,通過記者到市內各大小區跑新聞,不僅為小區居民解決各種爆料和投訴問題,還能與客戶直接面對面,在報社—居民—社區三方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良好溝通平臺。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類落地活動,報紙征訂也得到居民的普遍認可,實現口碑和創收的雙豐收。
(3)重視廣告效果的變現能力。傳統媒體廣告主要作用是塑造企業品牌。而在新媒體時期下,更多的新媒體廣告則重視廣告的變現能力,廣告客戶主也極大關注通過廣告是否能夠直接帶動產品銷量。新媒體時期下,紙媒如果能通過報紙受眾,通過流量進行變現,將不僅僅提升的是自己的營利能力,反過來也會促進客戶對報紙廣告的認可。廣告效果能否實現銷量提升,也將是未來廣告主選擇媒體平臺的參考因素之一。以《新文化報》為例,報紙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和依托報紙影響力布局新農產業,進軍稻米市場。通過挑選合作方后,自己成立品牌“大吉之家”。成立之初,報社就通過前期調研和分析,精準定位,打造出一款小而美的產品。而為了推廣這一品牌,報社通過全媒體平臺資源,整合報紙、網站、微博等,并通過媒體電商聯盟進行線上銷售。短短時間內,《新文化報》就把“大吉之家”銷往上海、廣州、杭州、成都、西安、重慶、大連、沈陽、廈門、濟南、信陽、長春等12座城市。通過口碑影響和不斷造勢,光西安一個市場,在一個月之內就銷售了約10噸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