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瑩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網絡文學在中國十多年的發展中,作品數量上遠遠超過了過往紙質文學作品半個世紀的數量總和,“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每年誕生1000部長篇小說,這意味著過去10年至少有1萬部長篇小說面世”。同時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斥著商業的味道,它通過文學網站起家,將文學生產和消費文化納入產業化的鏈條中,充分尋找網絡作家和讀者粉絲對文學需要與市場需要的切合點,開啟了傳統出版、漫畫網游、影視制作等多媒體融合發展,在傳媒和營銷相互作用下形成作家明星化的消費符號,從龐大的粉絲經濟中獲取到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最早在網絡上進行文學作品傳播的是論壇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它打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且門檻低,吸引不少文學愛好者在BBS上發表作品進行傳播,但隨著BBS上的作品數量不斷增加,沉帖現象和功能單一無法滿足讀者和創作者的進一步需要,于是原創文學網站出現,廣為人知的有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世紀文學、榕樹下、新浪文學等,從最早的第一篇中文網絡小說《奮斗與平等》開始,到2005年以后《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誅仙》等一大批網絡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隨后,起點中文網率先推行VIP收費模式,第一個把商業化引入到文學網站中來,此后這種VIP會員模式被各家文學網站套用和借鑒,同時還探索出了“一次寫作,多次開發”的產業鏈,嘗試轉讓作品版權、制作各種衍生品,實現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從2013年開始,搶購網絡小說的版權改編成影視劇、網游、動漫的熱潮達到了白熱化,郭敬明同名小說《小時代1》電影上映不到1周票房就已經直逼5億,2014年,《九星天辰訣》被改編成手機網游,賣出了60多萬的天價版權費,2015年,電視劇《何以笙簫默》熱播、《鬼吹燈》《尋龍訣》系列登上各大院線,2016年,網絡文學《擇天記》《斗破蒼穹》《全職高手》等動漫作品陸續引爆了沉寂已久的國漫圈,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網絡文學憑借強勁的跨媒體傳播態勢深受市場歡迎。
網絡文學的興盛使得文學發展呈現眾聲喧嘩的態勢,同時網絡空間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文學互動現象——“觀點的自由市場”,顛覆了以往的文學話語霸權、意識形態灌輸等文學體制。寫作者和讀者間的互動由原來金字塔式聆聽的單向信息傳播,變為廣場式平等對話的雙向信息傳播,借助新媒體建立官網、貼吧、微博、微信等,粉絲們自發形成群落和討論組,隨時分享信息、灌水跟帖,甚至參與創作,這種即時性的交流有力地沖擊著以往以寫作者為中心的文學創作模式,幫助作者更好地審視自己的作品。同時網絡文學的生產消費過程,催生了粉絲經濟,建構了文學生產者——文本——讀者間新型的社會關系。除此之外,“書本閱讀”逐漸被“電子閱讀”所取代,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使得文學接受者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更大,不限時間、地點便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感,多元化的網絡文學獲得平臺,也降低了閱讀的成本和門檻,事實證明新媒體有助于推廣全民閱讀。新媒體下的網絡文學融入動態、聲音以及視覺元素,扭轉了傳統文學傳播的枯燥,突破了各種藝術形態間的壁壘,以嶄新的活力改變了文學與人類相處的方式以及文學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反應能力和途徑。網絡文學影響著人們的文化消費觀,并成為社會價值觀的風向標。
新媒介環境下帶來的是文學傳播信息的爆炸甚至是信息泛濫,一是造成網絡文學質量參差不見,經典文學作品很難從網絡文學中產生,大多數網絡文學為了“逐利”粗制濫造,在審美趣味上偏愛煽情、獵奇、暴力等,以越軌的方式來與主流文學對抗,形成了青年亞文化特質,不利于提升受眾的文學審美修養,文學的傳統使命被消解,漸漸淪落為娛樂的工具和IP流量文學。二是在新媒介環境下文學傳播比傳統的書本式傳播更容易讓人審美疲勞,網絡文學狂轟濫炸式的批量生產,而內容卻越來越同質化,強大的市場爭奪戰下,網絡文學作品的營銷團隊通過各種各樣的話題炒作、過度包裝來宣傳求關注,甚至不少寫作者還跨進了娛樂圈,開始多棲發展,借助博客、微博等自媒體經常曝光自己的生活狀態和行蹤,把公眾視線引向低俗化、煽情性、娛樂化上來,以此滿足讀者的獵奇心,樹立一個符合粉絲期許的形象。網絡文學場的規則更多的是靠粉絲的人氣,而并非倚重其本身的文學價值,在沒有“把關人”的網絡中,文學變成了“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