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慧
隨著人們提升自我價值的觀念增強,閱讀需求涌現;而科技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促使傳統出版不斷尋找新形態、融合新技術。2015年4月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當前數字出版轉型的背景下,融合發展被賦予更多內容細節,但仍是我國出版界需要長久堅持推行的主要發展理念。
據開卷信息公布數據:2017年,少兒圖書碼洋占圖書零售市場的24.64%,為最大的細分類,也是對市場增長貢獻最大的類別,2017年圖書零售市場的增長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來自少兒類圖書。經歷了“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少兒出版的黃金期仍在繼續,當前出版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很有可能促成少兒出版的下一個十年黃金期。數字出版時代,除了使實體書店與線上電商雙向聯動獲得銷售收益,少兒出版迎來更多形態。本文將從少兒出版融合機遇出發,簡要分析當前少兒出版發展的幾種新形態,并提出其面對的挑戰,最后進行總結。
少兒群體更能適應多樣出版新形態。一方面,兒童文字閱讀能力較低,對于普通書籍和電子書興趣不高,更傾向于選擇有多樣形式的出版物;另一方面,當代兒童是在數字化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手機和平板漸漸成為他們豐富知識、拓寬眼界的首要選擇,對新技術新形態有很高的接受能力。
2017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全民閱讀立法進程的不斷進步為少兒出版提供良好的市場背景。我國全面開放“二孩”,持續的二孩人口增長紅利拓展了少兒群體的市場潛力。以2017年的三科教材統編改革為例,國家深化落實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了校園閱讀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輕父母在兒童教育上擁有更高消費意愿,兒童手中壓歲錢、零花錢的增長也促進了其自身消費。改革開放、“一帶一路”政策也促使少兒出版面向國際市場,積極走出去。在各種因素的協同作用下,少兒出版市場前途樂觀。
智能手機的普及帶來了APP市場的繁榮,在向數字出版的轉型中,很多少兒出版社很早就投入到移動APP領域,出版機構APP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本書APP,一類是綜合性APP。
單本書APP主要以一部或一套書為內容建立軟件,大部分需要付費購買。影響力較高的有接力出版社開發的APP:“瓢蟲”。在該APP中兒童可以進行仿真喂養瓢蟲的一系列操作,從而達到了解瓢蟲知識的目的。憑借精致的內容和良好的互動方式,“瓢蟲”APP推出一個月就獲得了四萬多次的下載量。此后福建人民出版社開發《公主涂色》和少年兒童出版社開發的《十萬個為什么》,都是少兒出版社在單個書APP領域的繼續探索。綜合性APP,是依靠出版社旗下多樣資源的集合而建立的服務平臺,主要功能集銷售圖書(紙質、電子)、教育、游戲體驗等為一體,一般APP中都會增加聽書、視頻等富媒體化形式。二十一世紀出版社依靠其童書資源,開發愛童書APP,提供圖書內容、教育資源、游戲功能等一體化體驗。
從聽書網站、閱讀類APP到近兩年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有聲電臺類APP的崛起,兒童出版內容的有聲形態發展增加了更多選擇。大部分少兒出版社主要是與各類平臺進行版權授權或策劃合作,擔任內容授權商的角色。在2018年北京訂貨會上,接力出版社與“凱叔講故事”等有聲平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計劃深度開發有聲書等知識服務產品。部分少兒出版社也在進行自建平臺的嘗試。少年兒童出版社開發有聲雜志鋪APP“金風車365”,在將社內優秀期刊資源還原成紙書的基礎上增加有聲服務體驗,目的是為了讓期刊內容“動起來”。
“兩微”(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影響力不斷擴張,出現了許多具有“意見領袖”功能的“大V”。他們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影響力和號召力很強,以粉絲的共同興趣與情感為紐帶建立了社群電商。少兒類的“兩微”平臺擁有消費意愿與能力都較高的80、90后父母粉絲群體,這使許多少兒出版社紛紛向其伸出橄欖枝,進行版權和電商商城等方式的合作。以微信教育類大號“凱叔講故事”為例,該平臺主要為兒童提供睡前故事音頻服務,擁有一千多萬粉絲,付費內容和電商商城的收入十分可觀。中信出版社旗下“小中信”推出《凱叔inside》繪本,讀者可以通過封底二維碼進入凱叔公眾號收聽繪本故事錄音。除了借助知名自媒體平臺,許多出版社也開始著手提升自身自媒體的銷售能力,如在微博平臺進行轉發活動、抽獎活動,吸引經銷商和讀者關注,同時建立出版社微信公眾號,發布新書宣傳、活動通知等。
數字技術的更新,給予少兒出版更多選擇,掃二維碼獲得音頻視頻、增加點讀功能、贈送衍生周邊產品禮物等形式被發掘并逐漸穩定下來。此后,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技術走上舞臺,因為其趣味性、交互性適宜兒童群體,被運用到少兒出版上。國內少兒出版社紛紛與先進技術公司進行合作,開發AR/VR童書。我國當前AR童書市場已初具規模。2015年中信出版社發布“科學跑出來”系列圖書,運用最新的AR技術增強互動,在當年獲得年度全球多媒體互動圖書最佳獎,銷量已經突破100萬冊。由于VR技術的設備與技術要求更高,所以當前VR童書出版數量明顯少于AR童書,且定價更高。①秦靚婷、吳永凱:《淺析少兒出版物融合VR技術的出版路徑》,《新聞傳播》,2018年第2期,第26-27頁。2016年北京少兒出版社推出《恐龍世界大冒險叢書》,為我國首套VR圖書。隨著研發資金與技術的投入,AR/VR童書的發展前景值得拭目以待。
區別于前文中提到的APP收費等形式,這里的知識付費是一個更新更廣泛的概念。自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以來,知識付費市場蓬勃發展,分答、得到、知乎等各個知識服務平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許多自媒體平臺也增設付費課程項目。人們自我提升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使知識付費課題成為時下熱門。但是當前知識付費課程內容主要為經管類、邏輯思維類,少數有關少兒的課程,內容側重于家長教育。以得到APP為例,其“大師課”和“訂閱專欄”中沒有針對兒童的付費課程,與少兒出版社的合作基本上停留在付費圖書和電商商城。在知識付費領域,少兒出版可以探尋和開拓的發展方式還有很大空間。
根據開卷信息的數據,2017年少兒暢銷書排行榜TOP10中,2017年上市的僅有《笑貓日記——櫻花巷的秘密》一本,然而該本書依舊是暢銷系列作家楊紅櫻的續作。余下的9本書中,外國作家作品占5本。我國少兒出版當前依舊存在依靠少量暢銷書作家的影響力,重復出版同質內容的現象。內容是吸引用戶購買的基礎,如果只是一味更新形式而不注重提升內容的質量,不及時培養我國優秀的少兒新作家群體,我國少兒出版將很難形成可持續發展趨勢。
少兒出版社在融合數字媒體過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資源,鮮少有不同出版社共建平臺的情況。無論是出版社APP、單本書APP還是自媒體平臺的建設與推廣,依靠的都是單個出版社或者單個內容的粉絲群體,很難形成規模,相應就會降低宣傳效果與經濟收益。
各種出版新形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推進,但是最后并不一定能夠獲得同等收益。童書APP“瓢蟲”在2012年度十佳兒童APP排行榜上排名第八,但仍虧損嚴重。現在許多少兒出版社深入AR/VR領域,但往往投放市場后獲得的利潤,尚不能覆蓋數額龐大的研發費用。
在數字媒體時代出版社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新技術和全媒體人才。而傳統出版社普遍存在新媒體開發技術薄弱、新媒體人才匱乏現象,由于出版社的利潤下滑、發展受限,許多優秀人才外流向文化產業。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是影響所有出版機構融合發展的重要阻力。
在我國出版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少兒出版社在出版新形態領域的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出版社在積極追隨潮流的同時,也應該放慢腳步正視問題,不斷優化結構可持續發展。在內容創新方面,出版社可以設立獎項征集原稿,發掘原創新力量。在規模上,各家出版社可以考慮合作建立合作項目,打通內容傳播渠道。在技術方面,可以與一些高校、數字技術公司成立融合實驗室,引進技術和人才,更新出版人才培養體系。不盲目跟風投入新技術,應該建立在充分的市場、用戶調研的基礎上。在新一輪知識付費風口下,少兒出版機構應該仔細思考怎樣利用自己的內容、作者資源以及成熟的編審評價機制,將自己從出版發行商轉變為知識付費內容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