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熙
“齊、清、定”這三個字對于圖書編輯,尤其是科技類圖書編輯來說是十分熟悉的。它既是出版社對待書稿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作者寫稿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同時,筆者又認為它是書稿的一種結果,也是書稿的一種狀態。
在圖書的出版過程中,以選題計劃為開始,以圖書發行為結束,“齊、清、定”可以發生在兩個階段:審稿之前,審批發稿之前。“齊、清、定”的對象是書稿,與之相關的角色是作者和編輯。
按照一般的圖書出版過程,審稿之前是編輯收稿或者作者交稿,書稿已經被作者創作完成,并且從作者手中轉移到了出版社編輯手中。此時的書稿應該達到“齊、清、定”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由作者完成的。
在審批發稿之前,對于編輯而言“齊、清、定”是指編輯已對書稿進行了三審和加工之后,其手中的圖書書稿應該達到適合的,后續工序可以順利接收的,一種完好的準備工作狀態。這種狀態主要是依靠圖書編輯完成的。
而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們處于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中,出版社、作者、圖書市場等各方都要求出書周期越短越好,導致作者在交書稿的時候,書稿并沒有達到“齊、清、定”的結果;而編輯在收到書稿后,極有可能將本來給予書稿足夠多的三審和加工的時間進行壓縮,從而使得書稿在并沒有達到“齊、清、定”狀態下就發稿。而這樣做的后果是:編輯或者作者所期望的圖書出版短周期反而更長,同時,由于倉促發稿使得圖書的出書質量難以保證。圖書出版業是十分特殊的行業,圖書的內容質量又十分重要。對待書稿“齊、清、定”的檢查,是保證圖書良好出版質量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是圖書編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圖書作者應知的重要內容。那么,書稿的“齊、清、定”分別包括什么內容,如何檢查書稿的“齊、清、定”,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建筑類圖書編輯的工作經驗就上述問題與大家交流,如果有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指證。
齊——完備,全,無缺漏。
齊,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求書稿完備,全,無缺漏。筆者認為書稿之“齊”主要指兩大類:書稿部件齊,書稿內容齊。
1.書稿的部件齊。
從宏觀看,書稿的部件要全。對于科技類的書稿,根據書稿作者編寫需要,一般會有封面、扉頁、內容提要、出版說明、序言、前言、目錄、編委會頁、正文、附錄、參考文獻等部件;特殊情況,有的書稿還會有后記,或者有作者的個人簡介以及作者本人照片,上述書稿的組成部件,該有的要有,不能缺少、遺漏。特別當編輯在發稿之前,
從細微方面講,內容的齊全也很重要。例如,書稿封面上的三要素——書名、作者、出版者一定要有,缺一不可。假如本書稿是叢書中的分冊之一,該書稿除了要有叢書書名之外,既要有叢書編委會頁,也要有本冊書稿編委會頁;或者該書稿既要有叢書前言,也要有本冊書稿前言。編輯檢查該書稿的時候,乍一看該書稿有編委會和前言,仔細一看缺少本冊書稿編委會或者前言。或者,在書稿的編委會中作者單位名稱有空缺,上述內容明顯是文前內容不齊。
再比如,筆者在出版建筑類標準、規范圖書(其內容大致由條文+條文說明兩大部分組成)的過程中發現:在同一本標準、規范書稿中,既在書稿文前有扉頁和條文的目次,也在書稿中部位置有扉頁和條文說明的目次。有的作者在交規范類書稿時,會忘記書稿中部的扉頁和目次,這就屬于正文內容不齊。
筆者曾經負責出版過建筑材料檢測方面的圖書,該類型的圖書在正文之后和參考文獻之前,往往以附錄的形式用表格的方式講述建筑材料的實驗數據,從附錄A、附錄B等依次排序,在檢查書稿的時候編輯經常發現順序的附錄內容缺失,這明顯屬于文后內容不齊。
特別當編輯在給書稿打號之后,還要注意書稿篇、章、節、條題號及公式號、圖號、表號、頁碼順序號是否齊全。
2.書稿的內容齊。
從筆者多年與科技類圖書的作者打交道的經驗看,作者們對書稿正文內容的關注甚于對于文前、文后部件的關注。即便如此,在書稿準備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書稿內容不齊。以建筑類的書稿舉例:建筑結構類的書稿,會出現數學計算公式本身不完整;建筑材料類的書稿,會出現化學公式不完整;建筑施工類的書稿,會出現建筑施工圖紙或者數據表格內容不完整;甚至在有的書稿中,作者會引用某些標準規范的段落內容,但是引用內容卻不完整,這也屬于書稿內容不齊。
清——明白,明晰。
“清”字,其本意有很多。在“齊、清、定”中,主要指明白,明晰。而且筆者認為,在這里主要包含兩層意思:書稿內容清楚,書稿內容無疑問。
1.書稿內容清楚。
(1)書稿稿面清晰。在計算機沒有普及的年代,作者多是手工在稿紙上著寫書稿。對于21世紀的出版社編輯們而言,作者手寫書稿已經很難被我們碰見。但是,有些年紀很大的作者,仍舊喜歡手寫書稿。特別有的老作者,其手寫連筆字或者手寫繁體字,而筆者還遇見過老作者手寫不規范簡化字的書稿,此類書稿令編輯比較“頭大”。首先書稿的稿面字跡往往不清楚,其次,由于用字的不規范給編輯審稿帶來很大的困難。對待此類作者,編輯一定要建議最好讓作者親人將其手寫稿變為計算機打印稿后,再交給出版社。而編輯在修改作者書稿的時候也要注意:字跡要工整,清晰易辨,不要潦草,以免排字、校對時難于辨認而造成錯誤。修改書稿時勾畫要清楚,尤其是用紅筆修改書稿時,最好不要出現滿篇紅的現象。
(2)書稿插圖、表格等清楚。在科技類的書稿中,作者往往喜歡用插圖、表格、公式等形式表達其學術觀點、學術思想和技術總結。插圖、表格、公式等在科技類書稿中十分重要。編輯或者作者一定要注意插圖的圖面、圖名、圖注、圖號要清晰;如果有線條圖,線條的粗細、顏色或者線條樣式(是否有連線、點劃線、斷線)區分應明顯。
有的科技類書稿,作者使用別的圖書中掃描的圖片,這種圖片編輯在檢查稿件時一定要注意其圖面的清晰度,照原書掃描的圖稿的質量不能低于原書。
如果作者使用了照片圖。對于照片圖而言,不能太黑、灰,一定要清晰,有立體感,層次感。主題輪廓必須突出,光線層次必須分明,背景不可雜亂。
特別要注意插圖中我國領土主權問題,書中引用繪有國界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港澳臺的地圖,歷史地圖,世界地圖(含示意圖)等一定要邊界清楚、清晰。
表格。在打印的書稿中,表格也要清晰,表格內容一定打印完整。表格中不同內容欄的分隔線一定要清楚,同時,表格的編號要連續。
公式。在科技類書稿中,作者經常會對某些觀點或者結論、表達某些算式的演算、推導過程而使用公式。一般而言,數學、物理等公式都需要使用規定的字母、符號,并且同一本書中要保持符號的單義性,不能隨意約定符號。在公式中的變量有大小寫、白正、白斜體、黑正、黑斜體等區別,還要注意上下角符號等。
2.書稿內容清楚、無疑問。
書稿的著作性質要清楚。書稿是著,是編著,是主編,還是編;書稿是翻譯稿,是編譯稿,還是譯著稿,這個在編輯發稿之前一定要清楚。
編輯在審閱作者書稿或者加工作者書稿的過程中,往往會隨手記錄下書稿中的疑問(比如符號的丟失,數據單位的缺少),或者就書稿中一些觀點、用詞等提出問題。這些疑問一定要在發稿之前,請作者解決,不留問題給校對人員。
定——確定。
“定”字本意為:不動的,不變的。在這里主要是說書稿內容確定之后不變。
作者在將書稿交給出版社后,不應再對書稿內容或篇幅有大的修改、刪減或者增加。而編輯在發稿前,書稿的內容、體例格式等已確定,在排版之后的校樣上不要再有大的改動。
筆者曾經遇見過這樣的作者,作者因為種種原因急迫出版自己的圖書,但是他的書稿沒有完全定稿。作者打算先將部分書稿交給編輯,希望與編輯對這部分書稿邊討論邊修改;或者先交一部分書稿給編輯,編輯邊修改此部分內容,邊排版此部分內容,過后再交另一部分書稿內容,編輯再進行邊審校、邊排版。這種做法看上去可行,實際操作難度大、隱患大,后期編輯和作者的工作量會更大。
圖書也像其他商品一樣,它的生產是有固定流程的。編輯審稿、加工書稿,排版人員排版書稿,校對人員校對書稿,在這個流程中,排版和編校人員不會只處理一本書稿,經常同時處理多本書稿。如果在這個流程中突然加入其他支路流程一則會打亂生產秩序,容易出現遺漏的情況。同時編輯在三審和加工一本書稿的時候,最喜歡一氣呵成完成該項工作,而作者先交部分書稿給編輯,使得編輯對待該書稿三審和加工的做法不能保證書稿的修改風格一致。
就算是同一個編輯審稿改稿,也不可能保證都是由同一個校對排版人員處理,每個人對待書稿的標準不可能一樣,這樣會導致前后兩次書稿審校質量出現偏差。
在圖書出版的過程中,作者和編輯們往往十分重視書稿的審稿和加工,反而覺得書稿“齊、清、定”的檢查很簡單,不重要。從而對書稿“齊、清、定”的檢查很容易被忽略。其實越簡單的反而越復雜,容易被忽略的卻往往很重要。
對書稿的作者而言,在其著寫書稿過程中,不要關注書稿的排版,作者在交稿之前一定依據編輯提供的《書稿著譯工作手冊》的要求,將書稿規范化處理,將書稿中的體例、術語統一,將書稿中的圖、表規范。交稿時只要做到“齊、清、定”,做到交稿之后堅決不大改、特改就可。但是對于科技圖書編輯而言,卻一定要在通讀書稿的基礎上,靜心、仔細對待作者的書稿,使之達到“齊、清、定”的狀態。因為只有書稿“齊、清、定”了,在后續書稿的排版、校對效率才能提高,整個圖書的出版周期才能有保證。同時,筆者強烈建議,編輯在與作者約稿的時候,就要給作者明確書稿“齊、清、定”的概念,作者在即將完成書稿之際,編輯還要對作者強調書稿“齊、清、定”的重要性,并讓作者對待自己的書稿進行“齊、清、定”的檢查。
總之,書稿“齊、清、定”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的結果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