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蘭
習近平主席對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保持高度重視,提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要求黨刊創辦過程中必須要堅持正確方向,采用科學的手段完成對黨的政策、方針的宣傳重要工作,增強新聞輿論在人民群眾中的引導力,擴大傳播范圍。相較于其他刊物,黨刊的權威性更強,刊登內容也更加嚴謹,但這一并不意味著死板和保守,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黨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這就要求黨刊在創辦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活”字作為指導原則,從而才能夠更好地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因此在這一情況下,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大的價值。
黨刊創辦要堅持科學化定位,對刊物功能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黨刊作為機關刊物,其輿論宣傳導向功能作為重點被長期強調,刊物創辦過程中也有意凸顯出這一功能,而黨刊作為一本刊物的其他功能卻在無形中被削弱,在這一情況下,反而影響到了輿論宣傳與導向的功能,決策指導的功能無法發揮,最終使得黨刊影響力無法擴大[1]。實際上,黨刊的輿論宣傳導向功能無須特別強調,而是可以通過內容編排、形式創新等具體的手段,在無形中進行宣傳,滲透到讀者的生活中去。尤其是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黨刊功能過于單一并不利于其發展,因此要正確定位黨刊,突出其交流平臺的功能作用[2]。
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近年來我國紙質刊物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一情況下,包括黨刊在內的紙質刊物對其內容以及形式進行了調整與創新,但是轉型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3]。例如,一部分黨刊為了豐富刊物的內容,在文字的基礎上,添加了配圖,或者使用彩印的方式,使刊物在視覺上更加具有吸引力,然而這樣的方式實際上仍然以文字為核心,并沒有發生根本上的變化,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因此,黨刊應當在內容上進行轉變,選擇更加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內容,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從內容上吸引讀者的關注。
黨刊創辦中應當要堅持多元化發展的路徑。長期以來,黨刊創辦過程中存在十分顯著的單一化現象,也就是雜志社過于依賴紙質雜志的發展,辦刊思維過于保守,缺少對于當前社會發展環境的關注[4]。因此,黨刊發展中要堅持多元化發展路徑,在紙質刊物的基礎上,開發電子刊物發展潛力,而不僅僅是建立一個網站,相反要對紙質刊物與電子刊物并重,借助社交網絡媒體,創建黨刊電子版平臺,同步更新兩個途徑中的內容,從而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格局[5]。
練好“活”字功要求黨刊在創辦過程中必須要不斷增強刊物內容的閱讀價值。根據內容的性質,可以將黨刊劃分為時政類、黨史類、理論類以及黨建類,然而無論哪一種性質的內容,都必須要滿足讀者的需求,激起讀者閱讀興趣以及購買欲望,而這就要求黨刊創辦工作中要不斷增強閱讀價值,堅持“內容為王”。實際上,當前報刊市場充斥著大量的雜志刊物,內容十分的豐富,但是能夠讓讀者主動購買的卻少之又少,分析《求是》等比較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可以發現,其制勝法寶正是其內容,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黨刊更加需要堅持以紙質刊物在閱讀內容上的優勢[6]。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確保內容的閱讀性,首先必須在選題時具有明確的方向,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無論是黨員干部或者是普通人民群眾,其所關注的社會熱點,遭遇的困難等都是選題的重要素材,而這同樣也是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例如2017年榮獲“全國城市優秀黨刊”的《決策參考》《黨建與經濟》等黨建刊物,其在方向把握中就秉持著這一原則,從選題、編寫到刊登的整個過程中,均密切貼近社會發展趨勢,增強內容的閱讀價值。
其次,為了增強內容的可閱讀性,黨刊內容選擇中對于熱點、難點問題不能一味回避,相反是否能夠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是否能夠獲取讀者的認可,關注難點、熱點話題的選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黨刊而言,輿論引導與政策宣傳均是其主要功能,而社會熱點話題往往也是黨和政府制定政策方針所重點關注的內容,因此關注熱點、難點話題,實際上也正符合黨刊宣傳解釋黨的方針政策的功能需求,兩者之間是一致的,更好地完成黨刊本職任務[7]。
“活”字指導下黨刊的創辦要著重強調形式上的靈活性,加強創新與改革的力度。文章的呈現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權威性的黨刊同樣也無須固守某一種文章的形式,不同結構、不同體裁的文章對于其內容、思想以及主旨的變現并不會產生影響,反而會使得文章更加生動,黨刊更加具有吸引力。分析目前國內比較成功的黨刊可以發現,其形式的靈活性主要從如下方面體現出來。
第一,文章形式的靈活性。黨刊所發表的文章體裁無須進行約束,可以在體裁上進行靈活的變化,如果整個版面都刊登理論闡述文章,反而會讓讀者望而卻步,因此需要通過對文章形式的創新來使黨刊不再單調。這就要求在刊登傳統理論文章的同時,也可以安排設計隨筆、政策解讀、讀后感以及專訪等各個題材結構,使黨刊的文章結構更加合理。例如,以黨刊《前線》為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宣傳期間內,該刊物便以不同文章體裁更加立體的展現北京奧運會的景象,例如對相關部門領導的專訪、舉辦奧運會的理論分析以及人民群眾對于舉辦奧運會的感想、評論等等。在這一情況下,《前線》對于奧運會新聞報道的形式十分新穎,沒有出現由理論文章獨占版面的現象。
第二,對欄目形式的靈活創新。黨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對板塊進行創新與編排。通常可以由幾個板塊來構成:理論板塊,對黨建工作、黨的方針政策、政府決策等進行學習與宣傳;基層工作板塊,各地的地方黨刊圍繞當地具體工作開展報道,對當地政府所采取的具體工作部署、獲取的經驗等進行宣傳報道等等。
第三,黨刊板式設計的靈活創新。黨刊作為一本刊物,其在本質上仍然需要能夠在視覺上吸引讀者的關注,因此可以通過對色彩、圖片、排版等進行科學的設計,并且配合文字進行設計,使其更加切合主題,讓讀者在看到黨刊封面的第一時間就能夠被其外形所吸引,進而才能夠有耐心繼續閱讀下去。同時,黨刊也要在此過程中著力打造出刊物的特色,通過插圖、漫畫等方式形成獨特的風格。
以“活”字為指導的原則要黨刊創辦過程中應當注意增強語言運用的生動性與靈活性。在絕大部分讀者的觀念中,黨刊所刊登的文章往往是講道理,文字枯燥無味,缺乏文學的修飾,不具有文采,敘事方式平鋪直敘,相對其他刊物的文章,黨刊內文章的語言被打上的“平淡”的標簽。甚至可以說,很多黨刊讓讀者提不起興趣的原因并非其闡述的觀點不正確,而是其文字風格過于無聊。針對這一情況,黨刊創辦中必須要對文字、語言和風格進行改變與創新,做到言之有物,切忌泛泛而言;做到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切忌“假大空”;做到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切忌裝腔作勢,過于賣弄。實際上這也正符合黨刊宣傳解釋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功能,以自然、樸實的文字,幽默、貼近生活的文風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其次,作為黨刊的權威性要求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必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為了吸引關注而過度夸大新聞內容,嚴防標題黨的情況發生,這不僅有損于黨刊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會對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起到反效果[8]。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在無形中提升黨刊語言的生命力,擴大黨刊的傳播范圍。
在運用“活”字原則創辦黨刊的過程中,必須要謹記黨刊與其他刊物之間的區別,明確自身的功能,因此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不能一味追求創新,反而丟失了本職任務,更要避免過度靈活后對影響到黨刊的形象。黨刊必須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中心,以人民的需求為轉移,并且要深入到人民群眾基層中去,展開深入的社會調查,激發創作的靈感,深化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同時過去黨刊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單方面的,讀者并不具有選擇空間,只能被動接受黨刊提供的內容,但是當前讀者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廣闊,自主權更大,在這一情況下,黨刊更加需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了解社會大眾的需求和所關注的問題,進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為人民群眾提供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信息[9]。同時,為人民服務也是黨刊作為機關刊物所必須承擔的政治任務,這更加要求黨刊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
綜上所述,處于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黨刊所承擔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要,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向黨員干部與社會大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進行輿論引導。在此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日漸復雜的社會環境,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明確把握黨刊創辦的基本要求,堅持科學化的定位,打造時代化的刊物內容,逐步走向多元化發展路徑。與此同時,黨刊創建必須要堅持靈活性原則,練好“活”功,在“活”字的領導下,不斷提高刊物內容的閱讀價值,增強黨刊文章形式的靈活性,同時增強黨刊語言的生動性,更重要的是期間必須要堅持黨刊的黨性原則,保持黨刊的本質不發生變化。通過這樣的方式,黨刊才能夠承擔起自身的使命與職責,展現工作熱情,成為黨的政策主張、傳播者、社會變化的記錄者以及社會公平的監督者,順應時代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