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楊竣翔
國家寶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先哲的價值觀、精神氣質。但長期以來他們只能靜靜地躺在博物館里,習總書記說要讓文物“活起來”,中華文脈傳承下來,那么就要挖掘這些活著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寶藏,探索文物易于、樂于被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接受的新的表達方式,展示文物在新時代的價值,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遺產保護行列。近日,央視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獲得無數好評,創下了8億人的收視佳績。為什么并不罕見的文博節目,能獲得如此高的熱度?原因只有一個,《國家寶藏》用了全新的方式,來講述那些歷久彌新的“老故事”,喚醒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找尋我們丟失的文化自信。
在《國家寶藏》節目中,除了主持人張國立之外,還有李晨、王剛、撒貝寧等擔任國寶守護人。27位明星加入了國寶守護人的隊伍,明星是年輕人的偶像,明星加盟更是以青年的視角,讓年輕人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其實就是把根留住,給文化自信留住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載體。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體,節目中記錄明星實地參觀國寶,懷著朝圣的心理去與古人圣賢神交表現出的對中華文脈的崇尚、敬畏,影響著當代青年們的思想,讓他們尊崇文化、忠實歷史,傳承好中華文脈,讓保護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
明星的影響力與關注度在綜藝節目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眾多明星的參與增加了該節目的關注度,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討論的話題。而制片人、總導演于蕾卻表示,節目的成功不僅憑借明星的影響力,關鍵在于《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并沒有因為明星的加入而失去了節目的質感,流于娛樂。據于蕾透露,在這個節目播出的初期,邀請明星嘉賓參與的時候,曾經和嘉賓也解釋了很多有關節目的相關內容,因節目的形式太過于新穎,節目播出之后,人們才真正意識到節目的真正含義。
而且央視《國家寶藏》這個節目與我國的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很多嘉賓來參加這個節目也是為了開開眼界。在節目中嘉賓的參與不僅僅只是露個臉或者是簡單的說幾句話這么簡單,而是需要國寶守護人親自走入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中,親身體驗與經歷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挖掘文博領域與文物的相關歷史資料,并且將文物的形成與歷史故事通過表演的形式體現在觀眾面前。因此,明星嘉賓在節目中的參與需要起到表率的效果,這不是靠粉絲關注度就可以實現的。
劇場創新最能體現該節目與其他類型綜藝節目的差異,如在2017年12月3日首次節目播出中的《石鼓》,梁家輝作為石鼓國寶守護人,在8分鐘的時間演繹了石鼓的前世今生。在這個節目播出之后,觀眾對梁家輝的反響度很高。參與《國家寶藏》讓梁家輝與觀眾們認識到石鼓的傳奇故事。在這個節目播出之前,人們或許從沒有認為文字刻在石頭上有多神奇,也不會覺得漢字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在看完這個節目后,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樣的感觸,就像網友說的“今生不枉入華夏”,身為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無不感慨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亙古不衰的精神內核。
在8分鐘的時間內如何將文物的歷史發展進程更完美地演繹出來呢?董彥麟表示,《國家寶藏》這個節目與他曾經參與的很多綜藝節目有很大的不同,僅僅利用8分鐘時間講述一件文物的歷史,并且要真實感性、有理有據、有戲劇、有張力,這無論是對表演者還是導演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朱峰導演認為,綜藝節目是最能影響人們生活與思想的電視節目,而《國家寶藏》綜藝節目的播出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是在娛樂的基礎上得到了文化的覺醒與意識的刺激和提升。比如河南博物館藏的云紋銅禁的今生故事講述人則是中國航發高級工程師,因為這件1100年的青銅酒器所采用的失蠟法應用在今天飛機螺旋槳葉片的鑄造中。這些賦予國寶新價值的人都需要去挖掘。
《國家寶藏》這個節目中除了冠名贊助以外,并沒有其他品牌的加入,這充分反映了《國家寶藏》這項綜藝節目商業壓力較小。于蕾說,在國家媒體平臺上,這個綜藝節目的舉辦是只考慮社會效益,節目播出的目的比較純粹,就是想創造一個讓自己覺得有價值的表達。這也體現了中央電視臺的民族責任感與愛國情懷。這也是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支持力度和創新環境。一般綜藝節目的播出是為了提高收視率或點擊率,為了提高其經濟效益會采取多種方式,而《國家寶藏》節目的播出不追求名利,只是想通過一個電視節目使自己的內涵得到升華。僅從這方面考慮,《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就具備替他電視綜藝節目不具備的支持力度與影響力。
湯浩在接受采訪時,當記者問及該節目平臺能否復制時,他堅定地認為該節目平臺的復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央視在該平臺中將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規模效益。在這個節目播出之后,有一位英國導演對于蕾說,在世界文化與格局不斷分歧與變化的視域下,需要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節目來提升民族的凝聚力與自豪感。于蕾說:“我希望能夠更進一步,把節目形態變成一個海外輸出的案例,變成各國都可以做的一個節目,那就是更進一步的一個成功。”
節目名為《國家寶藏》,主題明確,就是9大國家級博物館精選的27件館藏文物,它們是節目的核心、主角,而其他所有的人、事、物等都是圍繞著文物開始并拓展的。其次,這是一檔綜藝節目,只是玩得非常高級。想要做好這樣一檔節目是非常困難的,文化和綜藝嵌入一檔節目中很容易產生沖突感和突兀感,兩個內核不太一樣的節目形式如何有效地結合是非常考驗制作方的事情。而在《國家寶藏》中很巧妙地通過節目整體結構的設計完成了這一融合,既大膽又創新。其實央視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一路走來,一直在總結如何真正地把文化與娛樂有效結合,以適應新時代口味不斷變化的觀眾。《國家寶藏》用演員親自演繹文物本身的故事回答了最新的探索成果,從播出后的效果看,還是很成功的。《國家寶藏》從頭到尾沒有喊口號,看里面的國寶,聽國寶的故事,你會為自己是中國人,為自己的民族走過這樣的歷史,創造過這樣的文明而驕傲和自豪。擔負著國家宣傳文化思想工作職責的央視首先把社會效益、節目品格放在首位,同時兼顧收視率,使得這檔電視節目既耐看又好看,這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的成功之處。
但同時我們也要反觀、內視文化與綜藝嫁接成功這一現象,
央視以及各大衛視把綜藝這一形式拎出來“找對象”,將這種結合立馬復制,《經典詠流傳》《歡樂中國人》等類似的節目蜂擁而至。一檔節目創新之后,馬上被各個節目模仿復制“榨干吃盡”的現象也充分說明電視節目的研發能力捉襟見肘。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
電視節目的創作需要真正從觀眾心理的本真需求出發,回應其精神需求與文化渴望。發掘本民族擁有文化、歷史、人性等與生命本源相通的命題,結合現代觀眾審美需求或習以為常的流行認知習慣,電視人才能找到創新的元素,創新的靈感才能競相迸發,才能做出有顏值更有啟迪的高品位節目。這樣才不至于讓觀眾覺得不同主題但形式都有“照虎畫貓”之嫌,才能永遠保持對各類節目的新鮮感。
這個節目的播出雖然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但是在節目中大膽地用明星來演繹文物故事,還是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擔憂,很多人擔心該探索節目是否會發展為偶像化趨勢,博物館是否會被中央電視臺裹挾進娛樂化規則中。人民大學清史所博士王盼盼有更開放的學術心態。她在接受《商學院》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沒必要以一種嚴肅性學術成果的標準去要求這種大眾傳播形式。同時,博物館的功能和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傳播和教育。不過,針對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和知識需求,她也指出,此類節目在今后的打造中可以更加細致和還原度更高一些。只是一味學術,那樣就會失去吸引觀眾眼球的效果,觀眾肯定是不買賬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娛樂化也是不妥當的,那樣會削減節目的文化底蘊,喪失節目的可看性和影響力,不利于節目的長遠發展與和諧社會對于人們精神文化的深層次要求。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檔文化綜藝節目,重在喚起大家對文物的興趣以及傳遞文物內在的精神價值,這不是一個科教紀錄片。節目中對于每一件文物,并不是從藝術賞析、制造工藝等專業角度進行講解,而是以點帶面。如講《千里江山圖》的時候,重點講的是顏料而不是這幅畫的構圖和筆法;講曾侯乙編鐘的時候,重點講的是擊槌,而不是編鐘的鑄造工藝和音樂性,因此,我們看這樣一檔電視節目時不能那么吹毛求疵,應該理性看待,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它。
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這一探索類節目的成功之道,主要是集合的文化傳承與綜藝價值的體現,在明星點綴、小劇場創新、平臺影響力難復制、學術與趣味之爭的基礎上實現了魚與熊掌兼得,促進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商機的融合,賦予了該節目以特殊性,從而促進了《國家寶藏》節目的成功。從《國家寶藏》節目的成功,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廣大電視觀眾對我們的本土文化從內心深處是非常認同、非常尊崇的、非常熱愛的。這也是媒體探索多元視聽手段真正把傳統文化挖掘出來、傳播開來、輸送出去的強大精神動能,更是媒體人的文化擔當之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