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翟
針對該地區國家貧困縣扶貧工作中面臨的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分布密集、扶貧開發戶占比高、貧困人口就業率低等困難與扶貧工作中的顯著特點。由人民銀行上饒市中心支行牽頭,各級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協作。創造性地提出了富有借鑒意義的金融扶貧的新模式,依貧困戶自身的勞動能力、自身技能與脫貧方式偏好對其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向不同類別的困難群眾提供不同的扶貧信貸產品。“創業扶貧”面向有創業能力,但缺乏融資能力的貧困戶;“就業扶貧”面向有一定的在當地就業或提供勞務的能力但難于就業的貧困戶;“受益扶貧”面向既無創業能力又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初步實現了“金融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三大政策的精準融合。
贛州市扶貧工作一直面臨著貧困范圍廣、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扶貧難度大的困境。將贛南油茶作為重要經濟作物,與贛南振興與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緊密結合。創新產業扶貧模式,開發贛南特色油茶種植產業。企業銷售打造品牌、油茶種植基地提供種苗與技術培訓、市、縣兩級林業局局長掛點油茶種植基地使大量困難群眾通過種植油茶實現脫貧目標。
扶貧之前要“扶智”,遂川縣大力發展教育扶貧。變定時組織干部送錢派物的“輸血式”扶貧為通過幫助困難家庭中尚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掌握一門職業技術,明確自身職業發展道路,提供對口工作崗位,實現穩定收入來源實現“造血式”扶貧。不僅如此,在培訓工種的選擇方面。緊密結合地區實際與社會需求,以地區特色農業“狗牯腦”茶產業為依托,大力培訓茶藝師;抓住幼兒教育迅猛發展的勢頭,大力培訓幼兒教師,提高了新生代貧困農村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使貧困群眾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大部分困難群眾基本了解與之相關的扶貧政策,這主要得益于相關的政策宣傳較為全面和到位,比如:依托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及時準確地將各項扶貧政策的宣傳通告送達每個貧困家庭中以保證所有貧困戶都能及時地了解;定期組織幫扶人員進行宣講,了解政策的具體內容;縣企事業單位與其幫扶的困難群眾之間建立微信群實時答疑;下鄉扶貧的公務人員和對接貧困戶之間借助微信等通信手段實現實時幫扶。
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就政策宣傳效果而言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宣傳泛泛化,不精確,未結合困難群眾家庭的本身特點與文化程度區別的進行政策宣傳,造成了一些困難群眾覺得政策宣傳重復但另一些人卻對相關政策不慎了解的局面出現:部分困難群眾反映宣傳通告過多且一些細則與條例對于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困難群眾而言理解較為困難,發放通告仍是簡單地將所有通告下發到所有貧困戶家中,部分困難群眾對于一些扶貧政策的享受條件需要準備的相關材料以及行政流程都了解的不是很細致,甚至部分居住較為偏遠的困難群眾對于精準扶貧的認識依舊停留公務人員定時下鄉派送物資的層面上。
總體而言,相關扶貧政策切實地解決了困難群眾最為關切的增收創收和生活保障兩方面的問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對于家中尚有勞動力的困難群眾,相關扶貧政策提供了多種增收創收途徑,例如以刺葡萄及蜜蜂養殖為代表的農業特色產業扶持政策,旅游、電商等扶貧產業,“一村一品”扶貧項目,尚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基本能夠通過政府的政策幫扶,進行自主創業,從而達到脫貧致富。
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政府會將其納入低保范圍。喪失勞動力的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和住房安全保障得到實現。而且很多喪失部分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依靠技術培訓、產業合作實現了脫貧致富。經調研發現,困難群眾對于扶貧政策的意見主要集中于基本醫療保障申報條件、行政流程、準備材料對于部分困難群眾而言依舊較為復雜,困難群眾不能迅速簡便地完成申請程序,可能會使部分困難群眾不能及時得到醫療保障。部分困難群眾也提到易地搬遷補償標準不太適合與從舊屋被拆到搬入拆遷安置點的過渡期未被處置妥當,因此在完成危房改造扶貧項目時,這些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不符合最低保障。
就與相關扶貧一線公務人員的訪談結果而言,扶貧政策操作性較強,困難群眾都能或多或少的從相關政策中受益。但公務人員在訪談中也表示,由于自身對于相關的扶貧政策不是十分了解,對于所幫扶的貧困戶的詢問不能及時解答。部分扶貧政策只限于上傳下達的層面,公務人員沒有從貧困戶的角度出發,去理解扶貧政策能夠給貧困戶帶來的實際利益,只是做到了簡單的宣講,或是簡單地將宣傳通知單下發在貧困戶家庭中。一些貧困戶由于自身知識層面的限制,并不能準確地理解相關政策的具體內容與意義,或是不能及時準確地收到相關政策的下發內容,導致其不能正確理解精確扶貧的含義,也就不能正確配合政府所提出的扶貧項目的開發與實施。
在深入不同地區的走訪中發現,對于相關扶貧政策的宣講基本能夠做到,結合當地各貧困村的特點,因地制宜有所側重進行宣講,向廣大村民宣講了關于扶貧的相關政策,以及在宣講過程中對所提出來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使困難群眾對具體的扶貧政策全面了解但又有所側重
但是,政策的細化只停留在了鄉村之間的差異,鄉村之間差異雖大,但對于貧困戶只有較為粗略的分類,在一個農村里,每一戶與每一戶之間的情況都大不相同,應“因戶制宜”,根據每一戶的實際情況先進行調研分析,在對此情況進行相應的宣講,再對每一戶問題的提出制定解決方案。
大部分困難群眾對于表示對于當地政府扶貧工作感到滿意,但在調查中也發現根據地方習俗,困難群眾對于前來扶貧的工作人員一般會進行招待,而定期的精準扶貧一般是由單位統一組織,動則十余人,對于部分貧困戶而言造成了一些負擔,這部分貧困戶自身條件不太優越,但是仍會對扶貧工作人員進行招待,表達他們的謝意。而有些貧困戶則對扶貧工作并不太上心,也對前來扶貧的工作人員熱情不高。這部分貧困戶屬于相對其他困難群眾而言生活較為富裕的一類,具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一些針對特別貧困人員的扶貧政策無法享受,而因其已經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而對于一些創收增收途徑嘗試意愿也不強。
目前,精準扶貧的大量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精準扶貧具體政策的主要執行者依舊是廣大政府基層公務人員。隨著近年來精準扶貧理論的不斷發展,無論是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宣講還是脫貧路徑的選擇正逐漸從滿足于村鄉之間的差異性走向針對個別貧困者的個性化服務。這一趨勢將極大增加廣大政府基層公務人員在精準扶貧方面的工作量,而這一局面的出現。一方面將影響到廣大政府基層公務人員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容易產生貧困人口的依賴損害貧困者個體自我選擇的權利。因此,需要激發社會的活力,發展社會組織,通過社會組織的具體實施去完成相關工作。同時,真正的脫貧需要貧困者自身的努力,貧困人口自身能動性的發揮至關重要。
目前,扶貧工作依舊存在著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貧困人口的建檔,通過低保和定期幫扶等手段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這一“輸血”式扶貧形式。這一直接輸送利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貧困人口自身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這些扶貧措施排斥其他群體共享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因此,政府應努力創造發展機會構建恰當的使貧困人口受益的機制。如通過幫助困難家庭中尚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掌握一門職業技術,明確自身職業發展道路,提供對口工作崗位,實現穩定收入來源實現“造血式”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