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征
邳州市新河鎮中心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針對當前一些教師的語文課堂存在的“少、慢、差、費”的現象,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運用其精神改造自己的思想,將科學的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以期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藝術性,打造“多、快、好、省”的理想課堂,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其中的“閱讀期待”,是指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就已經存在于心中的一種對閱讀的渴望。“閱讀期待”這一心理發生在導入及閱讀實踐的全過程中,尤其是在導入環節產生這種心理有助于激發閱讀興趣與探究動力。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題目或內容來創設有助于激發閱讀期待的有效情境,使學生帶著熱情與動力,興致勃勃地融入到文本之中,邁開閱讀探究之步履。
在導入環節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的方法很多,可以抓住文題這雙“眼睛”或結合課文內容及插圖來設計,也可以通過猜謎語、讀名言警句等方式來設計。比如,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抓住題目可以這樣設計:“當你第一眼看到‘輪椅上的霍金’這個題目,你頭腦中產生了怎樣的問號?”借助這個問題啟發學生說出問號的內容,實際是在閱讀之前先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和猜想,然后通過閱讀來印證。當然,還可以運用課件將霍金那張齜牙咧嘴的照片推到學生眼前,并設疑:“你想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嗎?它有著怎樣的命運?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此外,還可以運用霍金的“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這不取決于天賦,完全是個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結果”這句名言來導入:“你知道這句名言是誰說的嗎?他為什么會從心中發出這樣的感慨?”提出這樣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霍金的經歷與成就,進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引發閱讀期待的方式盡管不同,但結果可謂是“殊途同歸”——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探究答案的迫切愿望。
在“百度”詞典中,“引導”的含義有兩個:一是“帶領”,二是“帶著人向某個目標行動”。對于閱讀課堂教學來說,教師扮演的就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流連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感知與捕捉信息,去跟作者一道實現思想的共鳴,去跟同伴分享詩書的感受。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跟教師的引導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師要用心學習、研究引導的藝術并用之于實踐。比如,教學《輪椅上的霍金》,在導入課文并學習完第1、2自然段之后,筆者運用了下面的導語引導學生研讀第3自然段:“霍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宇宙之王’是人們給予他的最好的贊譽;但他又是一個不幸的人!在他風華正茂之際,不幸患上了盧伽雷氏癥。這種疾病讓霍金失去了很多很多!請大家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去感受霍金的不幸!”就這樣,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開展了自主學習活動,之后進行生生之間的交流:“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霍金命運的殘酷?”“我認為霍金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手術剝奪了霍金說話的功能,讓他不能與人好好地交流。”“疾病讓霍金身體嚴重變形,現出了一幅‘齜牙咧嘴’的樣子。”……在學生進行一番思維的碰撞之后,對霍金的憐憫之情漸漸在心中油然而生。這是學生自主感悟與交流分享所達到的效果。此時,筆者趁熱打鐵,再次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之中:“是啊!通過閱讀,從課文的字里行間大家都感受到命運對霍金真的是太殘酷了!讓我們捧起課本,通過自己的朗讀再一次感受霍金的不幸。”
引導應追求自然順暢、目標明確,這樣才能確保實效。反思上述的引導過程,可以概括為:默讀感悟,捕捉信息→概括歸納,生生交流→引發共鳴,以聲傳情。有了這樣實實在在的經歷,學生的感悟與語感就得到了培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由此可見,學科教學離不開評價。有了評價的參與,才能讓學生知道自己學得如何,才能給予學生前進的動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評價的方式與目的是多樣的,課堂上用得最多的是即時性評價,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表現迅速地作出反映,并依據一定的學習目標與要求,給予恰如其分的點評,肯定優點并指出存在問題,指明努力方向。即時評價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歷練、總結,以提升評價質量。
筆者在教學《船長》時師生之間發生過這樣一段對話——一學生讀文中第一次描寫海難發生時混亂場景的句子:“船發生了可怕的震蕩。頃刻間,所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海水猛烈地涌進船艙。”筆者評價道:“讀得比較正確。遺憾的是語速有點兒慢了,跟句子描寫的內容不大吻合,讓聽者感受不到災難降臨時那種緊張的氣氛。請你再展示一下,讓我們一聽,腦海中就浮現出那種混亂的場面,感受到人們驚慌失措的心理。”該生第二次朗讀,顯然比前一次有了較大長進。“讀得比較正確”,這是筆者對學生能夠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一個肯定,是亮點。接下來“遺憾的是語速有點慢了,讓聽者感受不到災難降臨時那種緊張的氣氛。”這是筆者發現的不足之處,即語速慢,不能引發人的想象,讓聽者感受不到當時的緊張氣氛。對于學生的讀書評價,筆者沒有簡單地說“讀得太慢了,坐下!而是比較藝術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遺憾”一詞有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感情;“請你再展示一下”,又一次給予了學生鍛煉的機會;“讓我們一聽,腦海中就浮現出那種混亂的場面,感受到人們驚慌失措的心理”,這是對學生的點撥與要求,在指出存在問題的同時給學生指明了努力方向。像上面這樣進行評價,說明筆者對學生讀書訓練的要求是嚴格而又實在的。
事實證明,教師給予了學生又一次機會,學生也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與關愛。教師的即時性評價要體現針對性,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學力的學生科學地運用,宜具體而不宜籠統,要閃耀著人性化的光彩,能夠給予學生熱情的鼓勵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