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文
新聞定制是一種新的新聞生產與消費模式,是受眾分化的表現。包括生產者定制、內容定制以及服務定制。內容定制是針對新聞選題的定制,生產者定制是對于新聞采寫人員的定制,信息服務定制是根據用戶閱讀習慣而實現的有目標的新聞推送。新聞客戶端的新聞定制主要圍繞新聞內容定制,新聞生產者定制和新聞服務定制這三個方面展開,其中前兩者屬于新聞生產環節,后者屬于新聞傳播環節。
新聞內容定制是受眾依托社會化媒體,掌握了影響新聞選題的權力,進而決定采寫什么新聞;新聞生產者定制是讓合適的人寫合適的新聞,以實現新聞行業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新聞服務定制化是要讓合適的新聞被合適的受眾看到,新聞服務定制最常見的兩種形式是隱形定制與自助定制,如“今日頭條”,媒介從業人員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分析受眾的點擊情況來預測受眾閱讀習慣與閱讀偏好,對受眾進行分類并進行相應的新聞推送,為隱形定制;“澎湃”則為自助定制,受眾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建立個人訂閱專頁,“澎湃”依靠受眾在平臺上的訂閱數據提供新聞定制服務。
滿足受眾的傳播心理。社會公眾利用互聯網社交傳播平臺發布、上傳、分享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影像信息,形成以瀏覽、評論交互進行的社交傳播模式。“今日頭條”與以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合作,兼備新聞資訊傳播和社交傳播的兩種媒體屬性,增強了交流與溝通,符合受眾的傳播心理。[1]同時,“今日頭條”從受眾的心理需求出發,根據受眾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愛好,進行新聞信息推薦,符合受眾的個人傳播心理。
節約受眾篩選信息的時間。互聯信息的“碎片化生產”“碎片化傳播”潛移默化影響著受眾的閱讀習慣,受眾面對來自不同渠道的大量信息,其以往的細致、深度的閱讀方式被快餐式閱讀方式取而代之。新聞定制符合受眾快餐式閱讀的行為習慣,節省用戶篩選信息的時間,通過分析用戶的注冊信息、瀏覽歷史等了解用戶的需要,進而為每一位用戶提供服務。用戶的時間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用浪費在其不感興趣或者毫無營養的信息上
減少受眾接收的“噪音”。在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提出的信息傳播模式中,信源在一系列可能的訊息中選擇一個稱心的訊息,發射器對這個訊息進行編碼并將其改變為信號,信號通過傳播信道被送到接收器上,接收器是一種相反的發射器,將信號重新變為一個訊息,并將這個訊息傳遞給信宿。但是在信號被發射的過程中,某些東西被加到了信號上,他們在信源的意圖之外,被發射的信號中的變化就是噪音。受眾通過新聞定制,可以避免接受信源意圖之外的訊息,即噪音。
傳播的缺陷。新聞定制雖然實現了新聞傳播的智能化,但是利用應用程序完成編輯工作,不僅缺乏創新,加劇新聞內容同質化的問題與侵權問題,而且阻礙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新聞傳播中的發揮,新聞報道往往是碎片化的,難以把握新聞事件的全局,缺少連續性的新聞專題報道,導致新聞傳播的銜接不緊密和邏輯結構混亂。
時間的緊張。定制化信息節約了受眾篩選新聞的時間,但同時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不斷推薦受眾感興趣的信息,將用戶的碎片時間填滿,其原有的計劃與安排可能會被打亂。并且用戶在不斷關注推薦信息時,會產生一種時空緊張感,聯系相對論可以更好地理解,即用戶瀏覽感興趣的信息時會感到時間飛逝。
信息的泄露。用戶進行新聞定制以及享受新聞定制服務時,有形的信息注冊、無形的網頁的瀏覽記錄等行為,都有可能泄露其個人信息。攜帶有大量的用戶資料的數據,如果被不法分子用來訪問云服務會獲取更多的個人信息,例如:通訊錄、短信、照片、定位、鎖定手機及刪除信息等。因此,新聞定制存在泄露用戶信息、侵犯其隱私的風險。
新聞定制賦予新聞業以服務業的特征,記者編輯的角色由從前的新聞采寫者轉變為如今的信息整合員、新聞投遞員;同時受眾的身份也發生了改變,掌握著新聞生產與選擇的權利,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不再處于被動的狀態。傳受雙方的變化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的權利結構,重新構建了新聞內外部力量。
用戶意識在新聞定制中的凸顯,促使定制化平臺更加注重受眾的閱讀習慣,可視化、數據化、立體化成為新聞所追求的新呈現方式;點贊、評論與分享等功能構建出一個小型社交網絡,新聞敘述表現出自媒體的話語特征。大數據技術促進了信息的匯集與融合,為用戶參與新聞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在澎湃新聞中,用戶通過熱門問答進行提問與討論,其中的某些問答可能成為記者、編輯的新聞線索,進而對新聞生產產生影響。
麥克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傳媒從來不曾成功地告訴讀者他們應該怎樣思考,而在告訴讀者哪些事情有待聚焦卻往往驚人地有效。長期享受新聞定制服務的受眾,通常情況下接收到的新聞信息是不全面的,而且傳媒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受眾長期處于媒介議題的影響下,會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甚至其對新聞事件的思考方式及認知角度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進而打破了新聞議程的均衡性。
潘忠黨將傳媒的公共性界定為“傳媒作為社會公器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形成與表達的實踐邏輯”。傳媒公共性的實現,有賴于新聞信息傳播機構或工作人員密切關注公共問題和公共事務并向受眾傳播,形成公共輿論以及公共表達機制。然而,新聞定制的出現,加劇了受眾更關注滿足其個人需求的信息,而對時政新聞、文化教育等嚴肅性的公共信息敏感程度較低的狀況。同時,新聞產品具有商品性和公共性的雙重屬性,新聞定制會放大新聞的商品屬性并且削弱新聞的公共屬性。商業化的信息平臺不僅沒有服務于社會每一個階層在公共政策、重大議題上的知情權,而且因為技術上的專斷強化了個體的情緒化氣質而難以形成社會成員的理性對話。[2]
一方面,新聞定制使受眾閱讀到的內容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漸漸地,受眾處于一個不真實的擬態環境,不斷地接受類似的信息,忽視或拒絕異質化的多元的信息,其視野變得狹隘。在同質化信息的長期影響下,受眾的思維與想法會出現固化的傾向,當受眾遇到與自己接收不同新聞信息的人時,他們對于某一事件或現象的看法會出現分歧。另一方面,新聞定制會拉大數字鴻溝,新傳播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并非對社會成員都是均等的,經濟條件不同的階層因為使用媒介不同會產生信息內容的偏向,進而導致階層間價值觀念的差異。這些都會加劇社會群體間的偏見,不利于建構一個全面而均衡的公共空間。
新聞定制為用戶提供的新聞信息,在文本形式上通常是較為簡短的,并且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符號的混合,與受眾碎片化的休閑娛樂時間和快餐式的閱讀習慣有關。文本內容上根據受眾興趣進行信息篩選,單一主題的多角度呈現或多元主題的混合式呈現,但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部分媒體存在隨意轉載新聞信息的侵權問題。新聞定制沒能使受眾“見多識廣”,碎片化的閱讀時間、淺層次的新聞信息、有限定的新聞類型、同質化的新聞內容反而使其“孤陋寡聞”,難以改善閱讀狀況。
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肆意轉載并修改傳統媒體新聞的事件并不少見,雙方應加強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協同合作,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既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對受眾負責的表現。
“獨家意識”是植入新聞從業人員腦海中的工作信條,在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加劇的狀況下,獨家新聞顯得尤為重要,是眾多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的法寶。
新聞的一端連接著受眾,另一端連接著社會,影響著公眾對社會的認知,因此,新聞信息不應僅僅是商品,更應該是公共品,新聞活動的核心也必須是公共性。新聞活動服務公共利益、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的實現,需要信息傳受雙方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媒體機構注重公共新聞的報道,廣大受眾密切關注公共事件,這才是新聞活動存在的本質意義。
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是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萬能單位。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因此,信息的真假與質量至關重要,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在保證新聞信息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應該為受眾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新聞信息,開闊受眾的眼界,提升受眾的閱讀水平,促進受眾的發展。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有利于信息的傳播,但同時也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的危險。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通過新聞定制對受眾個人信息的搜集易如反掌,為了保護好受眾的隱私,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麥克盧漢曾說:“我們塑造了工具,最后工具又反過來塑造我們”,媒體作為人類塑造的傳播工具,也會反過來塑造人類。新聞內容的定制出現在信息泛濫的時代,通過新聞定制減少受眾的信息承受負擔并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但是,新聞定制也對受眾隱私、議程均衡性及新聞公共性等造成負面影響,存在新聞內容同質化、難以改善受眾閱讀貧困、加劇社會群體偏見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商業、法律及道德層面上構建新的媒介治理體系,從更好地利用媒介。
【參考文獻】
[1]于黎冰.從“今日頭條”看個性化新聞推薦系統的優劣[J].傳媒,2016(19).
[2]劉運來.個性化推薦閱讀時代的編輯缺位及其影響[J].編輯之友,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