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淳
電視節目的制作多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形式展現,為了增加看點,起到教育、激發或娛樂的作用,會在節目內容的畫面或語言上進行深加工,進而實現引發受眾情感共鳴、提升電視節目公信力和收視率的目的。
“泛娛樂化”現象是指電視媒體制作過度的娛樂化。包括娛樂性過強,出現低俗、惡搞行為等,這些現象不單存在于娛樂頻道中,在社會新聞甚至是教育類節目中也充斥這種現象。究其根源,電視節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吸引觀眾,提升收視率,最終實現效益創收。
當前,在各路媒體的沖擊下,中國電視節目的新聞播報也不再那么嚴肅,而是普遍將新聞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軟處理,甚至呈現出了娛樂化趨勢。具體表現有:第一,內容上的娛樂化。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在進行新聞播報時,為了追求創新,更加注重內容的娛樂性,從原來的播新聞變成了現在的說或聊新聞,甚至出現了演新聞的情況。第二,受眾群體的細分。為了增加受眾的黏性,當前的電視節目往往為了提升收視率,而對新聞受眾的個體更為關注,并從最終的政府宣傳機構轉變成了輿論引導方向,由此,電視新聞節目也更加的大眾化,雖然表面看更容易讓受眾接受,但實際上,這種硬新聞的“軟處理”對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帶來了消極影響。縱觀當前的電視節目,凡是省市級以上的電視臺幾乎都在用說新聞的方式來播報新聞。如江蘇的《南京零距離》、安徽的《超級新聞現場》,這些都是將新聞進行了娛樂化處理的,也都收到了不錯的收視效果,但是其缺陷和不足也是難以掩蓋的,應該引起電視傳媒同仁的高度重視。
當前的電視節目中,綜藝節目已經成為一大熱門,從最初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到后來的《中國夢想秀》《我要上春晚》《奔跑吧兄弟》,再到現在的《親愛的客棧》《演員的誕生》《爸爸去哪兒》,這些都曾經是紅極一時的霸屏節目,包括此前紅極一時的《非誠勿擾》《為愛向前沖》等相親節目,都成了觀眾熱捧的綜藝節目,因為其具有參與性、挑戰性,不但打開了普通大眾同往媒體的大道,而且也將明星隱私生活曝光在鏡頭之下,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和窺視心。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電視節目的展現形式也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節目的參與主體更加廣泛,因此增強了受眾與電視節目的互動性。不可否認,這種娛樂節目地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前中國社會民生的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經濟影響,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娛樂節目唯收視率為第一的發展模式,雖然在短期內電視臺創收可觀,但是長久來看,節目質量并不能保障,從各檔娛樂節目的爆火期只有幾年的時間上就可看出。
除了電視新聞和真人秀的娛樂節目外,當前中國電視臺所播放電視劇也開始出現了同質化的發展。特別是穿越劇的熱映空前。如2011年的《宮》《步步驚心》等,縱觀所有熱播穿越劇的特點,幾乎都是將現代人物進行了古代化的喜劇處理,通過時空差來將現代人的思想賦予到古裝片中,這種處理方式除了歷史的一種穿越外,而且其中充斥著超多的白日夢,不但歷史的莊嚴感頓失,更主要的是傳遞了一種負面能量。在各電視劇腳本中不難發現,劇中古代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是現代人的一種身心體驗,這種電視劇的呈現方式頗受當代的青少年群體歡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憂思:一旦這種思想得不到正確的引導的話,年輕人很可能會去盲目模仿,其后果不容樂觀。
自改革開放開始,文化行業就刮起了商業風,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電視傳媒業也步入到了商業化運作之中,中國電視節目普遍以“收視率至上”作為節目經營宗旨,這也已經成為圈子內的一種默認理念,而一旦收視率下滑,則意味著節目將無法運營,而泛娛樂化發展已經成為電視獲取暴利的一種有效途徑。
狂歡理論最早是巴赫金提出來的,主要是作為廣義的狂歡節、狂歡意識而存在,其價值在于顛覆等級制,還人們以平等,它主張堅持開放。而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發展正是在這種理論上衍生出來的,打著“百姓平等對話”的招牌大旗,高喊著“你的話全世界都聽見”的口號,而這不過就是為了電視臺的收視率和紅利而做的一個幌子而已。而這種“泛娛樂化”現象的狂歡背后,是對電視臺臺格的一種褻瀆,其真相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受眾本位理論,主張的是文化產品要以受眾的需要為出發點,節目以受眾為中心,這一理論不同于傳播者本位理論,它將受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作為了評價傳播效果的根本。通俗來講,這種理論主張的是,受眾需要什么,就去傳播什么。而費羅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理論,也是在忽視了社會道德和外在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將追求快樂作為了最終目的。而一些電視臺當前采用的煽情、搞笑和無厘頭傳播方式,實際上就是這種理論的應用,他們過于看重對受眾的吸引和減壓,而忽略了電視節目的傳播使命,這種泛娛樂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詬病之一。
當前,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已經發展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為了避免電視節目產品出現引導誤區,監管部門應加大對電視節目類精神產品的監管和關注力度。以江蘇衛視為例,當前該臺已經出臺了“綜合指標”評估方案,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有新聞的公信力、人文的美譽度、品牌的影響力、平臺的覆蓋率和收視率。這種全方位的評估減低了唯利益而生的電視節目制作觀念。為了提升監管效果,除了制定切實可行的評估指標外,應加大對監管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明確節目“底線”,并根據具體情節的嚴重性進行分檔次的處罰,處罰內容可包括警告、整改和停辦等,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觸犯這些底線的相關負責人員還應按照責任大小進行相應的處理。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泛娛樂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受眾中的被認可程度也非常之高,但是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身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始終堅持向社會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科學的頭腦武裝自己,切實發揮自己正確輿論引導人的作用,在追求新聞真實,優秀的同時,還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全心全意為黨的工作大局服務。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砥礪言行”,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電視臺作為電視節目發展的主力軍,應著力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堅持娛樂有度原則,提升節目的文化品位。在電視節目中,娛樂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體現,因此,我們并不能說電視節目中有娛樂精神就是不可取的,而實際上,電視節目要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對受眾所需要的娛樂“度”有準確的把握,對娛樂化的真實內涵理解更透徹。其宗旨在于一方面讓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起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同時也要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傳遞給受眾,這才是電視節目娛樂化的初衷和最終目的,一旦電視節目在發展中失去了這一立足點,即便一時獲利頗豐,但最終也必將走向“死亡”。基于此考慮,節目要想長久性的獲得受眾的喜愛,就必須深挖國家文化和民族底蘊,在融合了全球化思維和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文化的節目。只有這樣,節目才是有內涵的,有高格調的,有擔當的,神圣的,為大眾所喜愛的。此外,電視節目實際上也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基于此,電視節目的過度“泛娛樂化”現象的發展也應得到應有控制。
第二,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創優特色節目。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國內外的互動日漸增強,不但國內出現了很多外國人的面孔,而且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國外人群也開始出現在國內普通大眾的新媒體平臺中。而放眼全球媒體,中國電視傳媒的發展優勢并不明顯。為了增強中國電視節目的核心競爭優勢,國內電視傳媒業應加大對本土節目的創新,盡可能地減少節目外包比例,對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文件做到熟知、落實,積極進行資源整合,結合中國電視傳媒的實際情況,提前做好相應的保護預案,嚴格控制娛樂區的范圍,在加強監管和本土化創新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促進中國主流電視傳媒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綜上,當前我國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文件,并適時加大了監管力度,由此可見,大眾傳媒的低俗發展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形成了沖突,與時代發展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而電視傳媒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多措并舉創新發展,才能使中國電視傳媒的泛娛樂化現象發展得到有效控制,進而發揮電視節目傳播正能量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煥茹.電視媒體泛娛樂化現象探析[J].青年與社會,2015(10).
[2]吳楠.淺析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及突圍路徑[J].視聽,2014(12).
[3]周偉.我國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初探[J].中國傳媒科技,2014(10).
[4]馬興越.關于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現象的研究——以《奔跑吧兄弟》為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6).
[5]黨威.淺析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N].駐馬店日報,2013-04-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