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航
(廣西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衛視如何在新媒體與移動互聯網的信息過載中堅守定力,錨定標位,厘清航向,有四個方面,值得深入探討。
將電視信息服務的屏幕內外,做成一個“連接器”的閉環,運用互聯網思維,樹立節目、項目的“大運營”“大產品”觀念,把觀眾視為“用戶”,重視觀眾的“交互”感受和參與意識,但是,不迷信于利用互聯網的普惠工具或應用手段進行觀眾社群的關系維護,即所謂的“流量思維”,而是勇敢地走到線下,嘗試開展節目品牌衍生的落地活動,與知名廠商的聯合推廣活動,與大量廣告主的資源互換站臺,孜孜不倦地探索節目外延開拓的各種可能性,與觀眾保持廣泛而密切的、直接面對面的、多種維度的全天候空間接觸,與觀眾群做伙伴,并將以此聚集的勢能,服務于打造節目文化商品,吸納多元的收入與變現渠道。
廣西衛視深耕厚植“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節目,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同理念,盤活有關本地特色的內容生產源,著眼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地域推廣,研發了飄溢著“桂式風格”的節目矩陣,在人文系列專題片《廣西故事》《發現新廣西》《百壽探秘》《唱響新時代》等項目中,對新的傳播條件下的故事講述方式、電視形象表達、文化符號輸出和內容意義建構,都進行了語境系統的重新再造。
廣西衛視的節目團隊還高度強化“地面活動”所帶來的優化作用,承擔區內各種類型的宣傳任務,例如直播環江紅心香柚節、拍攝柳州等地形象宣傳片等等,從傳播效果上看,都借助了廣西衛視外圍活動積累的廣大受眾紅利。
廣西衛視對跨國媒體間的業務交流、文化合作一向秉承開放姿態,在“國際化”這一點上,先行先試。陜西廣電衛星傳媒集團發起成立的“絲路國際衛視聯盟”,誠邀廣西衛視加入,共創絲路文化生態,與廣西衛視的藍景描繪不謀而合,廣西的地緣優勢和歷史沿革,可以為自身打造“絲路IP”添磚加瓦,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創新元素。
“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重大方略,不僅是擁有國際化夢想的電視媒體集團,尋求橋梁紐帶作用的“助推器”,也是電視內容開發的“內燃機”。作為聯盟核心成員的廣西衛視全程參與策劃《絲路情·中國融—2017絲路春晚》,該晚會獲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提名;加入絲路國際衛視聯盟的重要合作項目,同時也是總局“絲路影視橋工程”的重點項目“2017絲綢之路品牌萬里行”,歷時52天,先后穿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中東歐16個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
(1)不同的衛視平臺,有不同的品質追求和氣場色彩。內斂的廣西衛視,大概不會迎合浮云式的、無形中消費速度過快的受眾需求,而是潛心于電視藝術的整體呈現,盡力奉獻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社會效益成本保持平衡的電視文化精品。這并不是說廣西衛視的創新節奏緩慢拖沓,也不能歸咎于其對收視率份額、市場地位的不思進取,恰恰相反,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健康綠色的發展數據進階,才能準確體現廣西衛視的增長動能和動力轉換。
(2)廣西衛視常年與文化界、收藏界都舉足輕重的意見領袖馬未都先生保持戰略合作,馬先生的《收藏馬未都》《觀復嘟嘟》等新型古董秀、脫口秀節目脫胎于廣西衛視的電視表達設計,在該節目對國內頭部三大視頻網站、音頻網站的輸出中,取得了流量意義和互聯網視頻產品的成功,而在電視臺版播放的收視考核上,也得到了社會、經濟雙重價值和影響力的肯定。馬先生的學問和觀點呈現以及收藏成就,本身作為一個強壯的IP池,就具備優質資源的不可再生、不可復制性,而廣西衛視對經典文化資源的呵護態度及節目產品開發,也實現了多個主體的互利共贏,向互聯網開放的節目形態也收獲了不錯的反饋。
當下,傳統衛視平臺和常態衛視節目類型為主體的內容布局,從現狀上來說,還是在面向多屏傳播、分發。直播的視頻交互浪潮剛過,短視頻的娛樂風暴又興起,這都在消解電視文化生產的積極性和傳統秩序,品牌節目在制作理念、技術手段、宣推包裝上,都必須經歷全面融媒體的工作方法改進,廣西衛視在這一點上需要著重加強生產機制的變革,除了精密計算節目成長周期的生命力體征外,還要順應理念與流程設計、視覺呈現的結合,鍛造大數據、云計算、可視化的綜合研發應用能力作為節目傳播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