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菲 仇尚媛
(黑龍江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推廣越來越重要。兒童是社會發展的未來,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在普及大眾的同時,應該給予兒童特別的關注,特別是在設計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時,應該有別于成人,針對特殊的受眾對象,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設計書籍形式與知識內容。并通過多種傳播方式有效觸達受眾群體,從而提高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的推廣效果。
自然災害對于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嚴重,以地震災害為例,中國是世界上地震多發國家之一,很多時候,一旦破壞性地震發生,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非常嚴重,而對于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我們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通過對比國內外中小學在防災減災教育方面的差距,并結合行為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知識,分析人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要從孩子抓起,而這就對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編寫設計符合兒童年齡體征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值得我們去探索,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書籍編制的創新。
韓國閱讀指導專家南美英博士在《會閱讀的孩子更成功》一書中提到兒童突出的閱讀特點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兒童一般從五六歲開始就有發達的想象力,在小學低年級時達到高峰。想象力的發展,生理條件的限制,導致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十分有限,所以他們喜愛閱讀簡單的文字和短小的篇幅,另外一個典型的兒童閱讀特點就是他們喜歡表演和表達,喜歡參與互動,希望閱讀并學習到新的、有趣的知識,并且樂于與周圍的家人、朋友分享這些知識。
兒童好奇心旺盛,更傾向于參與各類新鮮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他們愿意通過自我探索的形式發現新知識,現代兒童宣傳教育書籍多采用具有增值效應的方式進行設計,觸達他們的視、聽、觸等感官系統的需求,立體形態的感官造型或者互動性的參與體驗是常見的設計形式,立體形態的造型和感官的藝術形態凸顯出書籍的性格的同時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可讀性,需要孩子們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自己動手參與其中發現書中的奧秘,激發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引導兒童自主學習,互動的閱讀方式增強了閱讀的參與性和主動性,讓兒童成為閱讀的主導者,而不是被動的跟隨書本。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學習則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學習最基礎典型并成體系的形式則是書籍,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立體書兼具了書的內容和形式,也擁有玩具的趣味和功能。傳統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多采用傳統的平面紙質書籍形式,無法充分滿足兒童閱讀的需求。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立體書跳出平面書的限制范圍,創造防災減災知識的三度立體的空間,具有藝術美感的視覺圖像讓孩子去鑒賞體會,去發現去探索機關和結構,提供讓孩子可以動手去玩的對象,比如地球從一個圓的平面形態變換成可窺探其內部構造的設計,再比如災害科普知識的問題需要互動的形式才能得到答案,書頁可采用的制作方式很多,例如剪紙、折紙、拼圖、拼貼、插拔等設計,做出鏤空、透疊、覆蓋、結合等三維效果,或者加入片段聲音存儲等方式,通過以上這類嘗試把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的增值效應體現出來。
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內容配比主要體現在圖片與文字的合理配比,大部分傳統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文字篇幅過長,圖片較少或展現形式較為陳舊,我們在為兒童設計這類書籍時,應結合兒童的行為習慣、生理結構、心理狀況以及思維方式。在書籍的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進行人性化設計,并且圖文結合,簡單易懂,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方便、舒適,滿足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對兒童而言,視覺信息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信賴,兒童從出生到視覺功能成熟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發育過程,其間視力逐漸發育,直到12歲左右視覺發育功能逐漸成熟。所以防災減災宣教教育書籍作為向兒童科普知識的書籍,必須根據兒童視覺生理特點進行人性化的設計——畫面大、文字少,強調兒童從畫面開始閱讀,進入到書中意境,不識字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據圖畫來進行各種想象,并且知識點相對簡單,要著重于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的內容意義和實際指導作用,而不是一些繁復的概念和原理的闡述。現階段兒童防災減災宣教教育書籍的內容有時比較抽象復雜,但針對兒童受眾需要注意多采用簡單的符號或者明快的色彩區域來做指引,當然,也不可一味去追求色彩或圖像的沖擊力,統一色彩和形式的整體風格,主次分明也同樣十分重要。兒童書籍中的文字要采用相對大的字號來保護兒童的視力并且易于引起注意,文字上也要注意少采用象征、隱喻等復雜的修辭手法,力爭易于理解。
綜上所述,兒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書籍的創新與設計需要結合兒童的閱讀特點,在書籍的形式上做創新設計,在內容配比上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使兒童在閱讀書籍時輕松愉快并記住宣傳教育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