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周 蕾 沈天樂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互聯網公益眾籌作為一種新興的公益模式方興未艾,與傳統公益項目相比,具有設立與參與門檻低、公眾參與度更高的優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門檻的降低也引發了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此類平臺可發起多種類型的眾籌項目,具有功能多樣的特點,通過利用其強大的線上線下宣傳渠道、對商業運作手法的熟悉,以及前期積累的互聯網運作基礎等多方面的優勢,使得公益項目更為廣泛地傳播,也更容易得到廣大網民的信任與支持。
此類平臺以獨立網站的形式運營,主要針對商業市場,具有基于可靠技術的回報管理系統,基于社交網絡,面向廣大網民的日常生活內容。
輕松籌是由一款名為眾籌空間的獨立眾籌平臺上線的子產品,是一個基于社交網絡的眾籌平臺。求助者通過微信公眾號、輕松籌APP或網頁版發起眾籌項目,通過朋友圈傳播眾籌訴求,借助微信好友的轉發達到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的目的,從而增加眾籌項目完成的概率和效率。一個眾籌項目的籌款時間為7天,但可以延長目標時間為30天,求助者可在未籌到目標捐款的情況下隨時終止項目、提現現有捐款,只要達到目標金額,項目便不能再繼續捐助。平臺會在求助者提現善款時收取少量手續費,而大病求助項目不收取任何手續費。
此類平臺專注于發布公益眾籌項目及活動信息、傳播公益資訊、建設公益網站,新公益網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益門戶網站之一。新公益為公益組織提供一站式管理以及盡可能方便、強大的實用工具,提高公益組織的工作效率,為公益組織提供便捷、強大、無縫的公益建站服務。
各平臺在滿足用戶認知需求方面均有可取之處,三類平臺都為用戶提供大量公益眾籌項目的詳細信息,捐助者還可在項目完成后隨時查看項目的進展情況和善款使用情況,克服了線下眾籌活動中,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難題,用戶可對參加的項目信息了如指掌。
對于求助者,各平臺通過向廣大用戶籌集善款解決求助者的切實困難,舒緩他們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對于捐助者,他們可通過對公益項目的捐助,獲得一種對自我的認可和滿足感,可以說借助這些平臺,捐助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我價值。同時,輕松籌推出的“陽光鏈”體制和“數據+客服+群眾”三重把關的獨特審核制度,也進一步消除了用戶對各公益項目的不信任感,推動了對用戶情感需求方面的滿足。
在滿足用戶的社會整合需求方面:由輕松籌平臺發布的眾籌項目,發起人必須通過微信朋友圈傳播自己的項目,再經過好友間的轉發互動,形成一定的信用體系,使得項目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在此過程中各用戶之間可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而淘寶公益和新公益相對輕松籌來講,在促進用戶互動交往、維系社會關系方面影響較弱。
在一定程度上,各平臺均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選擇捐助對象的需求。與傳統的線下公益捐助活動相比,公益眾籌平臺用戶更具自主性,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僅通過手機就能了解各類公益眾籌項目的詳細信息,自由選擇捐助的項目和金額,更易獲得極大的便利性和體驗滿足感。
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一種新型公益模式,公益眾籌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也受到種種限制,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社會組織應充分認識到公益眾籌帶來的機遇與風險,既不能以一種自說自話、盲目樂觀的態度自行其是,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的模式。必須以法律制度為保障,探索適應中國現代公益生態環境特點、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優勢和活力的公益眾籌模式。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公益眾籌起步較晚,但目前正處于發展上升階段,作為一種全新的公益模式,公益眾籌在我國面臨著良好的機遇。首先,中國具有龐大的人口基數,養老、扶貧、救災、醫療等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公益行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其次,公益的社會關注度較高,公益眾籌的低門檻、低成本特征為公民提供了便捷的公益平臺和渠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對公民參與社會集體事務的局限,因此發展公益眾籌有利于促進公民自主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通過促進公民參與,互聯網公益眾籌勢必會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益補充;最后,我國目前正處于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視,并通過政策頒布鼓勵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發展,這對于公益眾籌行業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如今公益眾籌行業在國內發展逐漸升溫的同時,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平臺管理規范化。2016年8月30日,民政部等四部委發布《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同時公布了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名單,騰訊公益、輕松籌、微公益、中國慈善信息平臺、京東公益等十三家平臺入選,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得到“官方認證”,標志著我國公益眾籌平臺管理逐漸走向規范化;其二,平臺模式多元化。公益眾籌未來的發展還需要在技術和手段上的不斷創新,例如輕松籌,以眾籌網站為依托,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為載體,迅速打破傳統公益眾籌的局限性,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其影響他人效果明顯、眾籌速度及時、項目易操作、推進落地快等特點,進一步充分運用新興技術,轉變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眾籌模式。
公益眾籌不斷壯大發展的過程帶來了許多可喜的成果與潛在前景,但類似“詐捐”等公眾失信案例也時有發生,每每引起輿論的巨大風波與廣泛的公眾討論。在深入研究了當下三種類型公益眾籌平的運營模式的基礎上,現對于現今互聯網公益眾籌存在的問題及力求今后更好的發展,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首先由平臺本身出發。由已經發生的一些重大失信案例可以看出,失信事件的發生及之后涉嫌詐捐事實的成立,最為直接的原因常為公益眾籌項目發起平臺對項目規范與監管力度的不足。首先,平臺對于公益眾籌項目發起者的審查制度應做到進一步優化改進,從源頭上杜絕眾籌平臺上虛假信息的產生,維護眾籌參與者的基本利益。例如可以對發起申請人建立或引用一套適用的信用評級審查體系,在信用優良的情況下給予更高的眾籌限額及更加簡化與快捷的審查過程;對于信用一般甚至不良者,可以自動采用更為嚴苛的審查制度。各個平臺對于這點也在不斷地做出嘗試與提升,以輕松籌為例,其首創的大病救助模式采用的是一套數據+客服+群眾的三重嚴格把關制,并在輕松籌“智AI”系統上線后,運用大數據和人工審核技術,加快了平臺審核環節的速度。再次是項目投放后的平臺透明度監管,讓公眾更為直觀地了解資金去向,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參與者信心繼而有益于項目推廣廣度,對雙方皆有裨益。
通過上述分析和闡述可以得出:公益眾籌以其特有的方式為慈善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到現在為止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政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應的監管政策,而參與各方也要加強自我的管理,明確責任,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