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河北師范大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偉大理論探索,是黨的發展理念的最新成果,其中共享發展理念是其他四種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共享發展理念為破解發展難題,尋求發展動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共享”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共同享有、共同分享。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流傳著“共享”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均衡思想;洪秀全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平均主義思想;康有為在《大同書》中具體描寫了“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人類社會遠景;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思想。這一系列對未來社會的美好設想,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以民為本、平等均衡”的文化底蘊。
如今我們所講的“共享發展”已經同歷史上的“共享”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盵1]由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探討新時代共享發展的內涵。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共享發展理念的解釋中,處處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2],突出了共享發展的主體就是全體人民。全體人民指所有擁護社會主義事業,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維護祖國統一的各階層人民。人民既是共享發展的推動者,又是共享成果的受益者。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即共享的內容是“發展成果”。這里所提到的“發展成果”,不僅指的是經濟發展成果,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發展成果。經濟發展成果是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僅僅局限在物質方面,需要的范圍和層次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還應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實現成果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3]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共享發展的著力點。
共享發展是一個關于社會財富創造和分配的概念,共享發展的前提是發展,只有發展才會有發展成果,人民才有可能實現社會財富的共享,否則只能是共同貧困,所以實現共享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前提。同時要做到公平正義的分配社會財富還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物質前提是指要有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要有滿足人民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成果,沒有成果談何共享,人民要共享“蛋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推進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制度前提是指要確保人民公平公正的享有發展成果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共享發展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基本經濟制度,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其次要建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使每個人有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哲學基礎,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明確提出過“共享發展”這個詞語,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蘊含著許多關于共享的思想。當前我們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正是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共享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精神財富。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人的勞動力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主動性、創造性的活動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為理論基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并辯證的發展了這一理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注重人民利益的實現,一切工作交由人民來評價,從而形成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觀。
共享發展理念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共享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前提,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做出發點和立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其次,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社會財富,堅持發展依靠人民。最后,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公平公正原則分配社會財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馬克思開創的科學社會主義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茖W社會主義與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特點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4]2014年,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曾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5]
共享發展理念是我國領導人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針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轉型期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而提出的,是當前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思路。共享發展以“共建”為基礎,將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將經濟發展作為黨中央的核心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努力創造人民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共享發展強調優先滿足弱勢群體和底層群眾的迫切需求,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國現在距離實現共同富裕還有一定距離,但可以努力實現共享發展,在實現共享發展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并惠及全體人民,最終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所以,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的一生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斗,他的公平正義觀貫穿于整個理論探索中。首先,無產階級要爭取經濟解放,改變資本主義不合理的剝削制度,公正的得到自己應得的勞動成果;其次,無產階級要爭取政治解放,實現真正的自由、平等。再次,無產階級要實現自身解放,必須先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推翻不合理、不公正的資本主義虛幻共同體,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最后,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要與所處時代的經濟結構、文化發展相一致,只有實現共產主義,人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才能完全的實現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馬克思的公平正義觀實質是一種共建共享的正義觀,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公平正義原則。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推進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在經濟方面,共享發展要求實現資源合理分配,人民平等的享有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社會資源。在政治方面,共享發展要求制度先行,建設法治國家,給人民提供一個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的政治環境,確保人民基本權利的平等共享。在實現人的價值方面,共享發展不僅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更使人民有充足的自由時間充實發展自身,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自身的價值正義得以體現。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了將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長后,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增長速度穩中有增,經濟水平較改革開放前發生質的飛越。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發達,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依然存在,仍需要大力發展經濟。共享發展引導全國人民共同參與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人民共享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民生問題本質就是滿足人的需要問題,是人類社會生活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落實共享發展理念,首先要保障基本民生。一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二是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解決就業矛盾,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三是深化醫療衛生改革體制,健全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四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覆蓋城鄉居民。此外,在改善民生的基礎上,還應有針對性的實施精準扶貧?,F階段我國大部分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在農村還有大量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共享發展的硬任務。我們應該結合每一個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確保扶貧到村到戶。
“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的新方案。“一帶一路”同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包含“共享發展”理念,全世界人民共同建設人類的家園,共同享受建設成果。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積極踐行這一理念。目前,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推崇,20多個國家與我國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進來,共謀發展,共享發展成果,構建繁榮發展的人類共同體。